Adam Lee
|
分享:
▲
▼
從俗諦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諦而言, 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 畢竟空即存在於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諦,則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如本法師:中觀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係以龍樹(梵語Nagarjuna)之中論為基礎宣揚空觀之學派。
認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 皆屬戲論範圍,稱為俗諦;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觀照, 方能證得諸法實相,則稱為真諦。 從俗諦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諦而言, 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 畢竟空即存在於世俗有中, 若不依俗諦,則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 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諦與真諦;宗教實踐上, 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 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中觀。 中觀與瑜伽派對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 此派一直為二大潮流之一。
中觀派以龍樹菩薩為始祖,歷經提婆(梵語Arya-deva)、 羅喉羅跋多羅(梵語Rahulabhadra)、青目、婆藪開士等人。 至六世紀初,有佛護(梵語Buddhapalita), 清辨(梵語Bhavaviveka,Bhavya),二論師出而作中論之註釋。
其後中觀派裂為佛護系之具緣派(梵語Prasangika) 與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語Svatantrika)。 前者之月稱(梵語Candrakirti)論師曾對清辨之中論註釋, 予以激烈抨擊,其思想並傳入西藏而廣泛流傳; 後者則以觀誓(梵語Avalokitavrata)等論師為代表人物。
七、八世紀之際,中觀派與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趨勢, 終於形成寂護(梵語Santaraksita)、 蓮華戒(梵語Kamalasila)等之中觀瑜伽派 (梵語Madhyamakayogacara), 與密教同時流傳,直至印度佛教之滅亡為止。
在我國方面,此派之學說由鳩摩羅什開始系統地介紹至中國後, 發生極大之影響,如隋唐之時, 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等諸大宗派, 均以此派之創始者,及其經典為立宗之重要根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