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Lee
|
分享:
▲
▼
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 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 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如本法师:中观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系以龙树(梵语Nagarjuna)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
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 皆属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观照, 方能证得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 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 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 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 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 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宗教实践上, 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 不着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 中观与瑜伽派对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 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
中观派以龙树菩萨为始祖,历经提婆(梵语Arya-deva)、 罗喉罗跋多罗(梵语Rahulabhadra)、青目、婆薮开士等人。 至六世纪初,有佛护(梵语Buddhapalita), 清辨(梵语Bhavaviveka,Bhavya),二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
其后中观派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梵语Prasangika) 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语Svatantrika)。 前者之月称(梵语Candrakirti)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 予以激烈抨击,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 后者则以观誓(梵语Avalokitavrata)等论师为代表人物。
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 终于形成寂护(梵语Santaraksita)、 莲华戒(梵语Kamalasila)等之中观瑜伽派 (梵语Madhyamakayogacara), 与密教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
在我国方面,此派之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地介绍至中国后, 发生极大之影响,如隋唐之时, 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及禅宗等诸大宗派, 均以此派之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重要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