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明道長 師兄 演講稿文分享)
道家講息就有氣在裡面,息在氣上,這個息與前面兩個息字不完全相同。佛家著重在外緣,
關鍵是摒棄外緣只管自身;儒家是不要外緣後再把心調到體內來,再進一步體察周圍事物;
道家不僅把氣歸到自身來解決自身問題,還要進一步改善自身。
因李道純是道家人,對道家功夫寫得最好。
最後一句“三息相需無不克”,即把三者不要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地結合在一起,練功就能
無攻不克,無堅不摧,一定能得到成功。
因為從道家觀點講,不受外界干擾,一心寧靜,悟出哲理來,再到氣凝、神凝就結胎了。
說明三家都強調了“息”字。
日常生活說的“休息、休”字從木從人,即木頭人,木頭人沒有思想活動,也不受外界影響刺激。
“息”字還有生息之意,代表有生機在裡面。不休息,人就要受傷,生機慢慢就要歿滅,人就活不
成了。所以古人非常強調息字。
古人講“心不息則勞心,神不息則傷神,氣不息則氣損,精不息則精虧,行不息則形羸
(消瘦虛弱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古人認為心與神不完全等同。雖然是心藏神,在一定意義上心和神是相通的,但不等同。
神一動就有意念活動,心可以沒有意念活動。
譬如你心上有一個人,他出去了,你雖然沒有具體地想他是死了還是活著,但老惦記著他,老提
著心放不下來。心不休息就受損傷,神不息,總考慮問題,念頭不斷,神也受損傷。
氣不息總在運氣,用力呼吸,氣也受到耗損。
因此幹什麼事都要有休有止,有進有退。
張而不馳,文武不能也;馳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馳就是休息。張弛之
間的氣非常關鍵,總是張著氣就耗散出去了。
《黃帝內經》中講:“陽氣者煩勞則張,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意為無)”。
氣不息就耗損,精不息(此處精不僅是生殖之精,還包括身體內各種精華之物),精也要耗損,
形不息總是動則虛弱。日常生活中動得多睡得少的人精力都消耗了,大都羸瘦,睡得多的人大多發胖。
鑒於對息的重要性認識,古人對調息強調得較多。其中對息講得最多而且比較全面,據現有資料看,推
亢倉子“息字訣”為最佳:
“凡修煉之道,息心勿亂,息精勿泄,息神勿惕,息汗勿出,息口勿言,息目勿視,息耳勿聽,息血勿滯
,息唾勿遠,息涕勿泣,息嗔勿惱,息情勿憂,息怒勿憤,息貪勿求,息癡勿迷,息怨勿念,息仇勿報,
息害勿記,息事勿競,息我勿爭,若人行住坐臥,十二時中常行如是,則心自寬,神自守、丹自成,而道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