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明道长 师兄 演讲稿文分享)
道家讲息就有气在里面,息在气上,这个息与前面两个息字不完全相同。佛家着重在外缘,
关键是摒弃外缘只管自身;儒家是不要外缘后再把心调到体内来,再进一步体察周围事物;
道家不仅把气归到自身来解决自身问题,还要进一步改善自身。
因李道纯是道家人,对道家功夫写得最好。
最后一句“三息相需无不克”,即把三者不要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练功就能
无攻不克,无坚不摧,一定能得到成功。
因为从道家观点讲,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宁静,悟出哲理来,再到气凝、神凝就结胎了。
说明三家都强调了“息”字。
日常生活说的“休息、休”字从木从人,即木头人,木头人没有思想活动,也不受外界影响刺激。
“息”字还有生息之意,代表有生机在里面。不休息,人就要受伤,生机慢慢就要殁灭,人就活不
成了。所以古人非常强调息字。
古人讲“心不息则劳心,神不息则伤神,气不息则气损,精不息则精亏,行不息则形羸
(消瘦虚弱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古人认为心与神不完全等同。虽然是心藏神,在一定意义上心和神是相通的,但不等同。
神一动就有意念活动,心可以没有意念活动。
譬如你心上有一个人,他出去了,你虽然没有具体地想他是死了还是活着,但老惦记着他,老提
着心放不下来。心不休息就受损伤,神不息,总考虑问题,念头不断,神也受损伤。
气不息总在运气,用力呼吸,气也受到耗损。
因此干什么事都要有休有止,有进有退。
张而不驰,文武不能也;驰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驰就是休息。张弛之
间的气非常关键,总是张着气就耗散出去了。
《黄帝内经》中讲:“阳气者烦劳则张,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意为无)”。
气不息就耗损,精不息(此处精不仅是生殖之精,还包括身体内各种精华之物),精也要耗损,
形不息总是动则虚弱。日常生活中动得多睡得少的人精力都消耗了,大都羸瘦,睡得多的人大多发胖。
鉴于对息的重要性认识,古人对调息强调得较多。其中对息讲得最多而且比较全面,据现有资料看,推
亢仓子“息字诀”为最佳:
“凡修炼之道,息心勿乱,息精勿泄,息神勿惕,息汗勿出,息口勿言,息目勿视,息耳勿听,息血勿滞
,息唾勿远,息涕勿泣,息嗔勿恼,息情勿忧,息怒勿愤,息贪勿求,息痴勿迷,息怨勿念,息仇勿报,
息害勿记,息事勿竞,息我勿争,若人行住坐卧,十二时中常行如是,则心自宽,神自守、丹自成,而道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