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34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天臺小止觀》成觀法師講解

圖 1.

圖 2.



............


「古云:寂寂惺惺是,」如果能夠「寂寂」而且「惺惺是」,

就是寂止而明白明覺那就是對的;「是」是「對」的意思。「寂寂無記非。」
如果寂寂而墮於無記的話,那就是錯的。「寂寂」就是很寂靜,「寂寂無記」的意思就是只是很清淨、
很清靜,但是沒有去思惟善法、也沒有起惡念,所以這個心中也不是善、也不是惡,這就是無記;
這樣子的話,也是不對的。而是應該是要「寂寂而思善法」,這樣就是對了,
不是坐在那邊什麼都沒事,什麼都不想。《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百無思想」,那個是錯的;
不是只是清清靜靜坐在那裡就是好了,而是正好以清清靜靜的心去思維佛法,
因此就稱增長善法以及智慧,這樣才是佛的禪定。「寂寂既久,」如果是很寂靜,而且已經很久了,
「偏於止,」這樣就會偏於止,你修行禪定,止息方面就會比較多,「一味寂寂,」
「一味」就是光是寂寂的,就太過於寂靜了,「久則成病,」這樣久了以後,
就會變成一種病,這是指禪病。「此則落於有覆無記。」這樣的話,就會落到變成「有覆無記」的過錯。
上次講到這裡,一切法總共有三種性:善、惡、無記。在佛法中的「善」「惡」,
不是一般的善惡,不是世間法中所講的善惡。「善」,通常就是指對我們的心性是好的,
令我們的心性能夠清淨、明白、沒有亂、沒有雜;無亂無雜,不生煩惱,這叫做「善」。
相反的,「惡」,會令我們雜亂,然後惡邪、尤其是煩惱。如果我們不要講那麼多,
就是會起煩惱的就是惡,令你不起煩惱的就是善,乃至於可以滅煩惱的是善。
以煩惱為指歸,來定這個「善」「惡」,而不是世間所講的,這一切都是往自心自性看的。
什麼叫「無記」呢?有一些法他對你增長善法沒有幫助,但是他也不會令你煩惱,
這個叫做「無記」。「善」「惡」就很容易區別了,雖然容易區別,但你看《五位百法》裡面,
就是「善」都是所謂的良性的,那「惡」就是煩惱了,惡不善法就是煩惱。
煩惱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這兩大類又分很多種。這個「無記」又更麻煩了,「無記」一般來講都不會講到,
但是在唯識學裡面是一個大題目,而且在整個唯識學裡面以及哲學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你且聽我道來,「無記」分為「有覆」跟「無覆」,「無記」的「記」就是記別的意思,
你把它記錄下來、下載下來,然後依類別而來登錄,叫做「記」。
如果是好的,你就登錄在善的那邊;如果壞的,你就登錄在惡的那邊。但是有一大類法,
你不能登錄在善法這邊,也不能登錄在惡法這邊,所以就沒的登記了,所以叫做「無記」。
這個「無記」並不是沒有妨害,「無記」還有兩種,先講「無覆無記」,這比較容易懂,
也就一種無記法,「覆」是指覆蓋本心,覆蓋我們的心的心明,會把我們的本心本明覆蓋起來的,
這個叫做「覆」。那如果會覆蓋的,叫做「有覆無記」。有一種無記,是它在現形上沒有什麼直接的妨礙,
而且他也不會覆蓋你的本心,所以這種叫做「無覆無記」,那這個「有覆無記」通常容易理解。
比較難解的是「無覆無記」,總共有四種「無覆無記」:第一種叫「異熟生」,第二種叫「威儀路」,
第三種叫「工巧心」,第四種叫「通果心」。「異熟」就是唯識學裡面用來講果報,果報就叫「異熟」。
為什麼不叫「果報呢?因為果報太廣泛了,所以就給他比較特定一點,叫「異熟」,
因為一切的果報都是「異熟」。什麼叫「異熟」呢?就是一時而熟。那個「生」就是果報所生,
果報所生的東西,叫做「異熟生」。異熟有那幾種呢?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形或異性而熟。
大概是這樣的。譬如說一切的果報都是一時而熟這是一定的,因為你有因才有果,
由因生果或由因結果的時候,他時間一定是改變的,不會說現在是因,馬上就結果,不會是這樣子;
即使是一刹那的分別,也是一時而熟,一切的果報都是一時而熟。「異地而熟」,
這個果報由因而果的時候,通常地方也不一樣,地點也改變了,所以叫「異地而熟」。
那這個異地而熟,譬如說人間的臺灣、美國,乃至於三界六道的。譬如說人間造因,然後地獄結果,
或是人間造因,天上結果,天上的果熟了,叫「異地而熟」。「異形而熟」,一切東西都是種子跟果子,
樣子都不一樣,性質也不一樣;這樣子不一樣,所以一定是「異形而熟」。
「異性而熟」,種子性跟果子性,那個性質也不一樣,所以越可以吃越不能吃,
所以這叫「異性而熟」。第二種叫「威儀路」,「威儀」就是四威儀:行、住、坐、臥。行、住、坐、臥,
換一句話講就是身體的動作是「無記」的,是「無覆無記」。這個「異熟生」也是「無覆無記」。
我們的來去,躺下、坐下等等,這些都是「無記」,都不能算是善,也不能算是惡。
比如你坐下來,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躺下來,也沒有什麼善惡,對不對?就是指躺下來,
本身的那個動作沒有什麼善惡,但是你要說,你白天躺著睡覺睡很久,這就可能有善惡了,
那是另外,那不是躺的那個動作本身有善惡,坐本身也沒有善惡,走路本身那個動作也沒有善惡,
也都是無記的。所以行、住、坐、臥,那個「住」就是站的意思;走路、站、坐、躺下這個都沒有善惡。
乃至於包括曲、伸、俯、仰,你手這樣動一動,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都是無記。
乃至於由這個一推,舞蹈也沒有善惡,所以舞蹈本身也屬於無記;你說:舞蹈會令人健康,所以它是善的。
那是他的作用,不是舞蹈的本身。乃至於說:舞蹈看起來很漂亮,令人很快樂、很養眼。
那是另外一回事,這個舞蹈本身沒有什麼善惡,本身都是動作,所以是無記的。
乃至於跟這個養生也是一樣,打拳那個動作,各種拳術本身也是無記的,因為都是身體所造的。
第三種叫「工巧心」,「工巧心」就是一切世間人所做的種種的工藝、科技、圖畫、音樂、文學全都是「工巧心」,
全都是屬於五明裡面的「工巧明」。乃至於「聲明」也算在裡面,也都是「工巧心」,
也就是說所有的工藝、科技、文學、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全都是「工巧心」,
全都是「無記」,它本身不能算是惡還是善。當然你說,你做了太多太多,沉迷在裡面,那又另外一回事。
對不對?這個「無記」是指說你所做的事情,如果是餘情樂性,然後適可而止,而沒有誨婬誨盜,
沒有暴力,你寫文學裡面沒有暴力,或者是你看文學沒有暴力、沒有婬亂的事情,然後不會染污你的心,
那個東西也沒有什麼好,也沒有什麼壞,就是霎時間,那就是「無記」。很多電視劇是良性的,
是沒有傷害的,那個就是「無記」。「工巧心」也是「無覆無記」,不會覆蓋我們的本心,
也沒有善惡可言。第四種叫「通果心」,「通果」又稱為「變化心」,就是已經得了「三明六通」,
「六通」是神通,神通的果報心。得到神通的果報心的時候,他在定中能夠變化一切東西,
譬如說能夠變化宮殿、地、水、火、風,乃至於變化一些宮殿、境界、身、土,這些都是「無記」的。
譬如說阿彌陀佛變現的淨土,淨土本身是「無記」的,淨土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惡。
乃至於這個娑婆世界,如果以最究竟的意義來講,是迦牟尼佛的化土,「化土」就是變化出來的土,
這個本身他是無記的。這個娑婆土或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或是師琉璃光的淨土,這全都是「無記」的,
它本身沒有善惡可言,當然他的作用可以接引眾生來生我國,那個就變成善了。對不對?
但是他的作用是另外的。現在最重要講的就是,第一個跟第三個,我們因為講佛法,所以講到這個。
什麼叫異熟?剛講說果報,這個果報有二種:一種是正報,一種是依報。這個異熟生的果報,
包括正報和依報兩種。這裡面的依報,譬如說世界大地,這些是眾生共同的果報產生的。
佛化土跟眾生共業所成的就不一樣,這個是聖人所化出來的土,那個是化境。眾生共業所成的依報,
它以表面來看不是變化的,因為是大家共同所成的。不是一個聖賢所化出來的東西,
所以這個是大家共業的,但是也算是「無記」,這個都還好。因為你瞭解了這個相以後,
對於修性宗有幫助;也就是說,這個經裡面講「此土、彼土都一樣」嘛,
一樣是依什麼而言?就依他本身是「無記」。所以此土彼土不重要,重要是在上面的眾生自己做什麼,
這才重要,你在哪邊做什麼,對不對?那你如果業障這麼重,真的跑到阿彌陀佛淨土,
然後阿彌陀佛講經的時候,你一樣還是打瞌睡,那對你來講就不是「無記」了。所以此土雖然是穢土,
但是你如果能好好利用你所碰到的因緣,所存在的因緣,好好利用、好好修行,它一樣好。
但是不能以這個為藉口說:我生生世世都要做人。那樣把標準降低了,有一天做不了人。
這個是土不管了。最重要講這個「身」,就說這個果報的身,分做「依報」跟「正報」,
這個講起來就更有意思。因為「依報」跟「正報」,
尤其是這個正報身,也是果報之一。雖然說正報身,但含了身、心,所以正報的身心都是果報;
正報的身心,以佛法來講都是「無覆無記」。也就是說,這個身體是善的是惡的?沒有善惡,
身體就是身體,就是一個地水火風組成的。五蘊身這個心意識是善的、是惡的?依那個果報的當下,
他的原本是沒有善惡的。這個心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但是心非善惡,能造善惡。
他本身是「無記」的,但是如果起作用的時候,他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惡事,
但是還是不妨礙那個心本身是「無記」。在我們這個性宗看法來講,這個心的本性是超越了善惡,
不在善惡之中,但是能造善惡,這樣懂了嗎?這很重要。是不是?我又要講胡適之了,
因為我說受他影響很大,後來被他害的很大,他說:你越讀書,就越能讀書。所以你讀的書越多,
懂的越多;你懂的越多,又能讀的書就越多。同樣,佛法也是一樣,你懂的越多,你又理解的越多,
理解的越多,你領悟的就越多,這種一直層層相應。你懂得相中的東西,你真正的懂了,
幫助了性宗;性宗講的好像打謎語一樣,不要講這個,光是說心非善惡,能造善惡,你能懂嗎?
大概很難懂。心無善惡,心超越善惡,這個都很難懂,是不是?這樣一講一分析就好明瞭。
是不是?這樣分析,是誰能夠分析?當然是我。所以這個心沒有善惡可言,他本身沒有什麼善惡,
所以你的造善造惡不要怪到那個心;你造了善也不要說:「我的心很好。」不是,心也沒有什麼好不好。
如果說一個人造惡,甚至說:「這個人的心好壞。」心也沒有什麼好壞。他依他的果報心,
那個心造出來的東西好壞,是產品好壞,不是工廠好壞,工廠還是一樣,沒有什麼善惡,
造出來的產品有好有壞,是不是?這個就對修行很有幫助,乃至於幫助你體會什麼叫心的本體、心的本性。

本性是什麼?本性超乎善惡,而且能生善惡,能生萬法。這個六祖大師又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本自清淨」就是說它是一種「無記」的狀態,你不能說這個是好還是壞,而是說一切眾生本心本自平等,
平等怎麼樣?因為都是「無記」。若有善惡的話,他就有等地了,看多善多惡,在那一方面善,那一方面惡,
所以他就有很多很多的等地分別,但是如果是「無記」,那就是一個沒有了;尤其是「無覆無記」就是一個,
所以大家都平等。我們再來看「無記」,再從「異熟生」來看,一切的正報的果報身心,乃至於世界、
山河大地都是「無記」。然後再檢驗一下,這個身是善還是惡?身非善惡,能造善惡。
我們一條一條來檢驗,口是善還是惡?口非善惡,能造善惡,講出來的話。說石頭、草木,
乃至於毒草、毒樹,是善是惡?那沒有什麼善惡,但是你可以拿石頭把人砸死。對不對?
也可以拿石頭造房子,那又造善了。那個毒草毒樹可以以毒攻毒用來治病,但是拿來毒害人那就是壞事,
所以這一切無情界也都是本身是「無記」的。如果你碰到一個荊棘,碰到一個毒草,
然後說「這個荊棘好可惡」,它一點都不可惡,它是「無記」的。接著這個四大地水火風是善是惡?
四大沒有什麼善惡,非善非惡,但是四大可以造一些現象能令人受害,可是它令人受害,它也是無心的,
他沒有故意要害我們。對不對?那只是我們把他標說它是惡的。
人是善是惡?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一個大題目了,人是善是惡?
上次就有人在問我這個問題,說:「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們知道孟子是「性本善」,還有西方的盧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惡」,法家是「性本惡」,
基督教是「性本惡」。因為基督教是「性本惡」,所以猶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惡」。
有人問孔子:「是性善還是性惡?」孔子沒有講善惡,孔子沒有講性善或性惡。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後才講善惡,孔子到底講什麼?孔子是依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易經》是什麼東西?
《易經》是唯物論,有沒有大嚇一跳?中國文化的鋼骨是唯物論。因為唯物論,所以他就不討論心性的問題,
就好像科學家,他那裡跟你管什麼善惡,他只要說x+y,或是化學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沒什麼善惡,
講的就是一些現象。為什麼說《易經》講的是唯物論呢?你們有沒有看過老子
或是《易經》上也是這樣講,這個在哲學上是稱為本體論。本體論,就是講說天地宇宙怎麼樣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麼,叫做「本體論」。中國文化的本體論就是以《易經》為代表了,後來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開始講說「混沌初開」知道吧?這個正好碰巧科學研究也是這樣子,
一切天地萬物要開闊一個星球或是一個太陽系要形成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個氣,那叫「混沌」,
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在科學界是這樣子;但是接下來道家或是《易經》或是儒家都是一樣,
他們是共通的,這也是一種歷史性的反諷,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開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時候一種朦朧的狀態,
然後在朦朧狀態,接著就生比較明潔,生出一個「無極」,然後無極接著就生「太極」,
「太極」再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太極」就是「陰陽」合在一起,
「兩儀」就是「陰陽」分開了,分開以後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變六十四卦,所以一切萬物都配全了。從這個來看,我們套一個詞,說「天演進化」,
天地的演化是從這樣子的混混沌沌開始,這樣是什麼東西,這是物質。這些東西也都是物質的東西。
到後來金木水火已經是很清楚了,乃至於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還是物質的,
所以中國文化是唯物論,他所謂的道統(法統)是唯物論。這也就為什麼,
因為孔子承襲這一套傳統,所以他就不談心性的問題,因為他是唯物論,所以中國人很講究實際,對不對?
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論的影響,他就注重實際上所真正現出來的現象,乃至於這個現象,
我們怎麼樣去對付,他這一套東西。中國人實際也不談什麼「玄」,他所有的「玄」,
其實也不「玄」,你知道嗎?他所有的「玄」,這個所說「玄之又玄」,那個都不「玄」,
因為都是物質的東西,沒什麼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談心性這樣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後,
可能是受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吧,所以就開始談性惡性善的問題。

惺惺寂寂是,】「惺惺」如果是很清清楚楚明覺的話,而且又寂止的話,那這樣就是對的。
如果是【惺惺亂想非。】心中起了很多的亂想,那就非了。【若惺惺既久,偏於觀,
如果修觀這個惺惺很久了,就偏於觀,這個觀就太多了。
一味用觀惺惺,惺惺久之亦病,此則落於亂想紛飛。偏於惺惺,則有觀無止,有慧無定;
不是絕對無了,應該是說慧多定少。【偏於寂寂,則有止無觀,】這也應該說止多觀少,
然後【有定無慧。如是皆不見於佛性,】如果這樣子的話,那都沒有辦法見佛性。
所以必須常寂寂而常惺惺,寂寂時,心中毫無糊塗,須歷歷明明,】「歷歷」就是清楚。
即寂而照。】上次講到「即是即非」,補充一下:「即空即有」或是「即有即空」一樣,
上次講的第一個「即」,是「在……本身」,在這個「空」的本身,第二個「即」,
是「就是」的意思。那麼這個「即寂而照」,也是第一個「即」的意思,就是在這個「即」本身,
他就能夠顯出「照」的用。【常惺惺而常寂寂,】時常都是惺惺明覺,而時常都是寂止不動。
正當觀照歷歷,而一念不生,即照而寂。】正當你觀照清清楚楚的時候,
能夠觀照得清清楚楚而仍然一念不生,那麼這個相對於「即照而寂」的「即」,
就不是「在……本身」了,就變成「就是」,就是「照而寂」的意思,這個就是「照」而且「寂」這樣子。
正【】你【寂寂而常惺惺,即止而觀;】那就是「止」而且有「觀」,
當惺惺而常寂寂,是即觀而止。】正當你惺惺而且常寂寂的時候呢,
這就是「觀」而且有「止」,反過來說了。【惺寂不二,止觀一如,】上面幾句話結論就是:
這個「惺」跟「寂」不能分開來的,「不二」就是不能分,不是二法。「止觀」是一如,
就是如真如本性一樣,是一個、是不能分的,【是謂真止觀,是名定慧圓融。
「圓」就是圓滿,「融」就是融合。圓滿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不能分。
常常聽人家講「圓融」,什麼是「圓融」?圓融就是圓滿的融合,好像什麼?好像水裡面加了鹽巴,
把它攪一攪,就合在一起,水跟鹽巴就分不開,除非加以電解。【正當一念不生,而明明歷歷;
正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念不生」就是止而不動,但是而就是仍然,仍然明明歷歷,
正當歷歷明明,而一念不生。】但是仍然保持一念不生,所以正當你有歷歷明明之用的時候,
在「觀」的時候歷歷明明,但是仍然有一念不生的本體。【清清楚楚則不糊塗,一心湛然,
「湛然」就是平靜而且清澈見底,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湛」就是這個意思,平靜不動,
清澈見底。【則不散亂,定慧由是現前,】「由」就是因此,定慧因此就現前了。
明靜從此顯發。】明而且靜的心體從此就顯發了,「明靜」就是心體了。
禪經裡面講「發明心地」,就是這裡講的明靜。【由此觀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果報之要門乎?
「止觀」這個法,難道不是涅槃無上果報的重要的門徑嗎?【門者:能通為義,
所謂的「門」是能通的意思,【即止觀為能通,】即」就是「也就是說」,也就是說,
止觀是能通之門,【通於所通之泥洹,故為行人修行之最勝道路,
所以「止觀」是修行人最殊勝的修道之路,不是走路,是修道的路途、路徑。
所謂出三界而無別路,】想要出三界沒有別的通道,【登涅槃唯有一門,
想要登涅槃,只有這一個門,【復為眾德圓滿之指歸。
而且「止觀」甚至還是可以令我們達到眾德圓滿的指向歸趣。
眾德即萬德,收攝起來,】萬德收攝起來,把他歸納起來,「收攝」就是歸納。
不出福智二德,】萬德歸納起來,不出於「福」「智」這兩個德。
修止得福德莊嚴,修觀得智德莊嚴,故總結止觀二法,為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就是菩提道果就是無上極果。【此止觀二法,無論修何種行門,或持呪、或念佛、
或坐禪、皆不能離此止觀也,是知非止觀不足以明佛法,】「是知」就是可以知道;
不是用「止觀」的話,就沒有辦法瞭解真正的佛法,這到是真的。【非止觀不足以明大教也。
「大教」是如來的大教。........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09:48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09 00:33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圖 2.



成觀法師:我們知道孟子是「性本善」,還有西方的盧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惡」,法家是「性本惡」,
基督教是「性本惡」。因為基督教是「性本惡」,所以猶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惡」。
有人問孔子:「是性善還是性惡?」孔子沒有講善惡,孔子沒有講性善或性惡。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後才講善惡,孔子到底講什麼?孔子是依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易經》是什麼東西?
《易經》是唯物論,有沒有大嚇一跳?中國文化的鋼骨是唯物論。因為唯物論,所以他就不討論心性的問題,
就好像科學家,他那裡跟你管什麼善惡,他只要說x+y,或是化學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沒什麼善惡,
講的就是一些現象。為什麼說《易經》講的是唯物論呢?你們有沒有看過老子,
或是《易經》上也是這樣講,這個在哲學上是稱為本體論。本體論,就是講說天地宇宙怎麼樣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麼,叫做「本體論」。中國文化的本體論就是以《易經》為代表了,後來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開始講說「混沌初開」知道吧?這個正好碰巧科學研究也是這樣子,
一切天地萬物要開闊一個星球或是一個太陽系要形成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個氣,那叫「混沌」,
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個在科學界是這樣子;但是接下來道家或是《易經》或是儒家都是一樣,
他們是共通的,這也是一種歷史性的反諷,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開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時候一種朦朧的狀態,
然後在朦朧狀態,接著就生比較明潔,生出一個「無極」,然後無極接著就生「太極」,
「太極」再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太極」就是「陰陽」合在一起,
「兩儀」就是「陰陽」分開了,分開以後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變六十四卦,所以一切萬物都配全了。從這個來看,我們套一個詞,說「天演進化」,
天地的演化是從這樣子的混混沌沌開始,這樣是什麼東西,這是物質。這些東西也都是物質的東西。
到後來金木水火已經是很清楚了,乃至於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還是物質的,
所以中國文化是唯物論,他所謂的道統(法統)是唯物論。這也就為什麼,
因為孔子承襲這一套傳統,所以他就不談心性的問題,因為他是唯物論,所以中國人很講究實際,對不對?
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論的影響,他就注重實際上所真正現出來的現象,乃至於這個現象,
我們怎麼樣去對付,他這一套東西。中國人實際也不談什麼「玄」,他所有的「玄」,
其實也不「玄」,你知道嗎?他所有的「玄」,這個老子所說「玄之又玄」,那個都不「玄」,
因為都是物質的東西,沒什麼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談心性這樣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後,
可能是受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吧,所以就開始談性惡性善的問題。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09:5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08:5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學佛,當行善去惡,
所謂十善也,
種善因得善果也。

善惡和因果
可說是佛法其中重要的基石,
六祖為何會說出
不思善
不思惡
這兩句法語呢?
背後有何玄机呢?

而惠明禪師又悟到些什麼呢?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12:21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10:0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363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