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536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天台小止观》成观法师讲解

图 1.

图 2.



............


「古云:寂寂惺惺是,」如果能够「寂寂」而且「惺惺是」,

就是寂止而明白明觉那就是对的;「是」是「对」的意思。「寂寂无记非。」
如果寂寂而堕于无记的话,那就是错的。「寂寂」就是很寂静,「寂寂无记」的意思就是只是很清净、
很清静,但是没有去思惟善法、也没有起恶念,所以这个心中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这就是无记;
这样子的话,也是不对的。而是应该是要「寂寂而思善法」,这样就是对了,
不是坐在那边什么都没事,什么都不想。《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百无思想」,那个是错的;
不是只是清清静静坐在那里就是好了,而是正好以清清静静的心去思维佛法,
因此就称增长善法以及智慧,这样才是佛的禅定。「寂寂既久,」如果是很寂静,而且已经很久了,
「偏于止,」这样就会偏于止,你修行禅定,止息方面就会比较多,「一味寂寂,」
「一味」就是光是寂寂的,就太过于寂静了,「久则成病,」这样久了以后,
就会变成一种病,这是指禅病。「此则落于有覆无记。」这样的话,就会落到变成「有覆无记」的过错。
上次讲到这里,一切法总共有三种性:善、恶、无记。在佛法中的「善」「恶」,
不是一般的善恶,不是世间法中所讲的善恶。「善」,通常就是指对我们的心性是好的,
令我们的心性能够清净、明白、没有乱、没有杂;无乱无杂,不生烦恼,这叫做「善」。
相反的,「恶」,会令我们杂乱,然后恶邪、尤其是烦恼。如果我们不要讲那么多,
就是会起烦恼的就是恶,令你不起烦恼的就是善,乃至于可以灭烦恼的是善。
以烦恼为指归,来定这个「善」「恶」,而不是世间所讲的,这一切都是往自心自性看的。
什么叫「无记」呢?有一些法他对你增长善法没有帮助,但是他也不会令你烦恼,
这个叫做「无记」。「善」「恶」就很容易区别了,虽然容易区别,但你看《五位百法》里面,
就是「善」都是所谓的良性的,那「恶」就是烦恼了,恶不善法就是烦恼。
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这两大类又分很多种。这个「无记」又更麻烦了,「无记」一般来讲都不会讲到,
但是在唯识学里面是一个大题目,而且在整个唯识学里面以及哲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你且听我道来,「无记」分为「有覆」跟「无覆」,「无记」的「记」就是记别的意思,
你把它记录下来、下载下来,然后依类别而来登录,叫做「记」。
如果是好的,你就登录在善的那边;如果坏的,你就登录在恶的那边。但是有一大类法,
你不能登录在善法这边,也不能登录在恶法这边,所以就没的登记了,所以叫做「无记」。
这个「无记」并不是没有妨害,「无记」还有两种,先讲「无覆无记」,这比较容易懂,
也就一种无记法,「覆」是指覆盖本心,覆盖我们的心的心明,会把我们的本心本明覆盖起来的,
这个叫做「覆」。那如果会覆盖的,叫做「有覆无记」。有一种无记,是它在现形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妨碍,
而且他也不会覆盖你的本心,所以这种叫做「无覆无记」,那这个「有覆无记」通常容易理解。
比较难解的是「无覆无记」,总共有四种「无覆无记」:第一种叫「异熟生」,第二种叫「威仪路」,
第三种叫「工巧心」,第四种叫「通果心」。「异熟」就是唯识学里面用来讲果报,果报就叫「异熟」。
为什么不叫「果报呢?因为果报太广泛了,所以就给他比较特定一点,叫「异熟」,
因为一切的果报都是「异熟」。什么叫「异熟」呢?就是一时而熟。那个「生」就是果报所生,
果报所生的东西,叫做「异熟生」。异熟有那几种呢?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形或异性而熟。
大概是这样的。譬如说一切的果报都是一时而熟这是一定的,因为你有因才有果,
由因生果或由因结果的时候,他时间一定是改变的,不会说现在是因,马上就结果,不会是这样子;
即使是一刹那的分别,也是一时而熟,一切的果报都是一时而熟。「异地而熟」,
这个果报由因而果的时候,通常地方也不一样,地点也改变了,所以叫「异地而熟」。
那这个异地而熟,譬如说人间的台湾、美国,乃至于三界六道的。譬如说人间造因,然后地狱结果,
或是人间造因,天上结果,天上的果熟了,叫「异地而熟」。「异形而熟」,一切东西都是种子跟果子,
样子都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这样子不一样,所以一定是「异形而熟」。
「异性而熟」,种子性跟果子性,那个性质也不一样,所以越可以吃越不能吃,
所以这叫「异性而熟」。第二种叫「威仪路」,「威仪」就是四威仪:行、住、坐、卧。行、住、坐、卧,
换一句话讲就是身体的动作是「无记」的,是「无覆无记」。这个「异熟生」也是「无覆无记」。
我们的来去,躺下、坐下等等,这些都是「无记」,都不能算是善,也不能算是恶。
比如你坐下来,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躺下来,也没有什么善恶,对不对?就是指躺下来,
本身的那个动作没有什么善恶,但是你要说,你白天躺着睡觉睡很久,这就可能有善恶了,
那是另外,那不是躺的那个动作本身有善恶,坐本身也没有善恶,走路本身那个动作也没有善恶,
也都是无记的。所以行、住、坐、卧,那个「住」就是站的意思;走路、站、坐、躺下这个都没有善恶。
乃至于包括曲、伸、俯、仰,你手这样动一动,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都是无记。
乃至于由这个一推,舞蹈也没有善恶,所以舞蹈本身也属于无记;你说:舞蹈会令人健康,所以它是善的。
那是他的作用,不是舞蹈的本身。乃至于说:舞蹈看起来很漂亮,令人很快乐、很养眼。
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舞蹈本身没有什么善恶,本身都是动作,所以是无记的。
乃至于跟这个养生也是一样,打拳那个动作,各种拳术本身也是无记的,因为都是身体所造的。
第三种叫「工巧心」,「工巧心」就是一切世间人所做的种种的工艺、科技、图画、音乐、文学全都是「工巧心」,
全都是属于五明里面的「工巧明」。乃至于「声明」也算在里面,也都是「工巧心」,
也就是说所有的工艺、科技、文学、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全都是「工巧心」,
全都是「无记」,它本身不能算是恶还是善。当然你说,你做了太多太多,沉迷在里面,那又另外一回事。
对不对?这个「无记」是指说你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余情乐性,然后适可而止,而没有诲淫诲盗,
没有暴力,你写文学里面没有暴力,或者是你看文学没有暴力、没有淫乱的事情,然后不会染污你的心,
那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坏,就是霎时间,那就是「无记」。很多电视剧是良性的,
是没有伤害的,那个就是「无记」。「工巧心」也是「无覆无记」,不会覆盖我们的本心,
也没有善恶可言。第四种叫「通果心」,「通果」又称为「变化心」,就是已经得了「三明六通」,
「六通」是神通,神通的果报心。得到神通的果报心的时候,他在定中能够变化一切东西,
譬如说能够变化宫殿、地、水、火、风,乃至于变化一些宫殿、境界、身、土,这些都是「无记」的。
譬如说阿弥陀佛变现的净土,净土本身是「无记」的,净土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
乃至于这个娑婆世界,如果以最究竟的意义来讲,是迦牟尼佛的化土,「化土」就是变化出来的土,
这个本身他是无记的。这个娑婆土或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或是师琉璃光的净土,这全都是「无记」的,
它本身没有善恶可言,当然他的作用可以接引众生来生我国,那个就变成善了。对不对?
但是他的作用是另外的。现在最重要讲的就是,第一个跟第三个,我们因为讲佛法,所以讲到这个。
什么叫异熟?刚讲说果报,这个果报有二种:一种是正报,一种是依报。这个异熟生的果报,
包括正报和依报两种。这里面的依报,譬如说世界大地,这些是众生共同的果报产生的。
佛化土跟众生共业所成的就不一样,这个是圣人所化出来的土,那个是化境。众生共业所成的依报,
它以表面来看不是变化的,因为是大家共同所成的。不是一个圣贤所化出来的东西,
所以这个是大家共业的,但是也算是「无记」,这个都还好。因为你了解了这个相以后,
对于修性宗有帮助;也就是说,这个经里面讲「此土、彼土都一样」嘛,
一样是依什么而言?就依他本身是「无记」。所以此土彼土不重要,重要是在上面的众生自己做什么,
这才重要,你在哪边做什么,对不对?那你如果业障这么重,真的跑到阿弥陀佛净土,
然后阿弥陀佛讲经的时候,你一样还是打瞌睡,那对你来讲就不是「无记」了。所以此土虽然是秽土,
但是你如果能好好利用你所碰到的因缘,所存在的因缘,好好利用、好好修行,它一样好。
但是不能以这个为藉口说:我生生世世都要做人。那样把标准降低了,有一天做不了人。
这个是土不管了。最重要讲这个「身」,就说这个果报的身,分做「依报」跟「正报」,
这个讲起来就更有意思。因为「依报」跟「正报」,
尤其是这个正报身,也是果报之一。虽然说正报身,但含了身、心,所以正报的身心都是果报;
正报的身心,以佛法来讲都是「无覆无记」。也就是说,这个身体是善的是恶的?没有善恶,
身体就是身体,就是一个地水火风组成的。五蕴身这个心意识是善的、是恶的?依那个果报的当下,
他的原本是没有善恶的。这个心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但是心非善恶,能造善恶。
他本身是「无记」的,但是如果起作用的时候,他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
但是还是不妨碍那个心本身是「无记」。在我们这个性宗看法来讲,这个心的本性是超越了善恶,
不在善恶之中,但是能造善恶,这样懂了吗?这很重要。是不是?我又要讲胡适之了,
因为我说受他影响很大,后来被他害的很大,他说:你越读书,就越能读书。所以你读的书越多,
懂的越多;你懂的越多,又能读的书就越多。同样,佛法也是一样,你懂的越多,你又理解的越多,
理解的越多,你领悟的就越多,这种一直层层相应。你懂得相中的东西,你真正的懂了,
帮助了性宗;性宗讲的好像打谜语一样,不要讲这个,光是说心非善恶,能造善恶,你能懂吗?
大概很难懂。心无善恶,心超越善恶,这个都很难懂,是不是?这样一讲一分析就好明了。
是不是?这样分析,是谁能够分析?当然是我。所以这个心没有善恶可言,他本身没有什么善恶,
所以你的造善造恶不要怪到那个心;你造了善也不要说:「我的心很好。」不是,心也没有什么好不好。
如果说一个人造恶,甚至说:「这个人的心好坏。」心也没有什么好坏。他依他的果报心,
那个心造出来的东西好坏,是产品好坏,不是工厂好坏,工厂还是一样,没有什么善恶,
造出来的产品有好有坏,是不是?这个就对修行很有帮助,乃至于帮助你体会什么叫心的本体、心的本性。

本性是什么?本性超乎善恶,而且能生善恶,能生万法。这个六祖大师又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本自清净」就是说它是一种「无记」的状态,你不能说这个是好还是坏,而是说一切众生本心本自平等,
平等怎么样?因为都是「无记」。若有善恶的话,他就有等地了,看多善多恶,在那一方面善,那一方面恶,
所以他就有很多很多的等地分别,但是如果是「无记」,那就是一个没有了;尤其是「无覆无记」就是一个,
所以大家都平等。我们再来看「无记」,再从「异熟生」来看,一切的正报的果报身心,乃至于世界、
山河大地都是「无记」。然后再检验一下,这个身是善还是恶?身非善恶,能造善恶。
我们一条一条来检验,口是善还是恶?口非善恶,能造善恶,讲出来的话。说石头、草木,
乃至于毒草、毒树,是善是恶?那没有什么善恶,但是你可以拿石头把人砸死。对不对?
也可以拿石头造房子,那又造善了。那个毒草毒树可以以毒攻毒用来治病,但是拿来毒害人那就是坏事,
所以这一切无情界也都是本身是「无记」的。如果你碰到一个荆棘,碰到一个毒草,
然后说「这个荆棘好可恶」,它一点都不可恶,它是「无记」的。接着这个四大地水火风是善是恶?
四大没有什么善恶,非善非恶,但是四大可以造一些现象能令人受害,可是它令人受害,它也是无心的,
他没有故意要害我们。对不对?那只是我们把他标说它是恶的。
人是善是恶?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大题目了,人是善是恶?
上次就有人在问我这个问题,说:「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们知道孟子是「性本善」,还有西方的卢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恶」,法家是「性本恶」,
基督教是「性本恶」。因为基督教是「性本恶」,所以犹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恶」。
有人问孔子:「是性善还是性恶?」孔子没有讲善恶,孔子没有讲性善或性恶。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后才讲善恶,孔子到底讲什么?孔子是依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易经》是什么东西?
《易经》是唯物论,有没有大吓一跳?中国文化的钢骨是唯物论。因为唯物论,所以他就不讨论心性的问题,
就好像科学家,他那里跟你管什么善恶,他只要说x+y,或是化学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没什么善恶,
讲的就是一些现象。为什么说《易经》讲的是唯物论呢?你们有没有看过老子
或是《易经》上也是这样讲,这个在哲学上是称为本体论。本体论,就是讲说天地宇宙怎么样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么,叫做「本体论」。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就是以《易经》为代表了,后来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开始讲说「混沌初开」知道吧?这个正好碰巧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子,
一切天地万物要开阔一个星球或是一个太阳系要形成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个气,那叫「混沌」,
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在科学界是这样子;但是接下来道家或是《易经》或是儒家都是一样,
他们是共通的,这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反讽,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无极,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开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时候一种朦胧的状态,
然后在朦胧状态,接着就生比较明洁,生出一个「无极」,然后无极接着就生「太极」,
「太极」再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就是「阴阳」合在一起,
「两仪」就是「阴阳」分开了,分开以后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变六十四卦,所以一切万物都配全了。从这个来看,我们套一个词,说「天演进化」,
天地的演化是从这样子的混混沌沌开始,这样是什么东西,这是物质。这些东西也都是物质的东西。
到后来金木水火已经是很清楚了,乃至于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还是物质的,
所以中国文化是唯物论,他所谓的道统(法统)是唯物论。这也就为什么,
因为孔子承袭这一套传统,所以他就不谈心性的问题,因为他是唯物论,所以中国人很讲究实际,对不对?
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论的影响,他就注重实际上所真正现出来的现象,乃至于这个现象,
我们怎么样去对付,他这一套东西。中国人实际也不谈什么「玄」,他所有的「玄」,
其实也不「玄」,你知道吗?他所有的「玄」,这个所说「玄之又玄」,那个都不「玄」,
因为都是物质的东西,没什么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谈心性这样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后,
可能是受了其他学说的影响吧,所以就开始谈性恶性善的问题。

惺惺寂寂是,】「惺惺」如果是很清清楚楚明觉的话,而且又寂止的话,那这样就是对的。
如果是【惺惺乱想非。】心中起了很多的乱想,那就非了。【若惺惺既久,偏于观,
如果修观这个惺惺很久了,就偏于观,这个观就太多了。
一味用观惺惺,惺惺久之亦病,此则落于乱想纷飞。偏于惺惺,则有观无止,有慧无定;
不是绝对无了,应该是说慧多定少。【偏于寂寂,则有止无观,】这也应该说止多观少,
然后【有定无慧。如是皆不见于佛性,】如果这样子的话,那都没有办法见佛性。
所以必须常寂寂而常惺惺,寂寂时,心中毫无糊涂,须历历明明,】「历历」就是清楚。
即寂而照。】上次讲到「即是即非」,补充一下:「即空即有」或是「即有即空」一样,
上次讲的第一个「即」,是「在……本身」,在这个「空」的本身,第二个「即」,
是「就是」的意思。那么这个「即寂而照」,也是第一个「即」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即」本身,
他就能够显出「照」的用。【常惺惺而常寂寂,】时常都是惺惺明觉,而时常都是寂止不动。
正当观照历历,而一念不生,即照而寂。】正当你观照清清楚楚的时候,
能够观照得清清楚楚而仍然一念不生,那么这个相对于「即照而寂」的「即」,
就不是「在……本身」了,就变成「就是」,就是「照而寂」的意思,这个就是「照」而且「寂」这样子。
正【】你【寂寂而常惺惺,即止而观;】那就是「止」而且有「观」,
当惺惺而常寂寂,是即观而止。】正当你惺惺而且常寂寂的时候呢,
这就是「观」而且有「止」,反过来说了。【惺寂不二,止观一如,】上面几句话结论就是:
这个「惺」跟「寂」不能分开来的,「不二」就是不能分,不是二法。「止观」是一如,
就是如真如本性一样,是一个、是不能分的,【是谓真止观,是名定慧圆融。
「圆」就是圆满,「融」就是融合。圆满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能分。
常常听人家讲「圆融」,什么是「圆融」?圆融就是圆满的融合,好像什么?好像水里面加了盐巴,
把它搅一搅,就合在一起,水跟盐巴就分不开,除非加以电解。【正当一念不生,而明明历历;
正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一念不生」就是止而不动,但是而就是仍然,仍然明明历历,
正当历历明明,而一念不生。】但是仍然保持一念不生,所以正当你有历历明明之用的时候,
在「观」的时候历历明明,但是仍然有一念不生的本体。【清清楚楚则不糊涂,一心湛然,
「湛然」就是平静而且清澈见底,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湛」就是这个意思,平静不动,
清澈见底。【则不散乱,定慧由是现前,】「由」就是因此,定慧因此就现前了。
明静从此显发。】明而且静的心体从此就显发了,「明静」就是心体了。
禅经里面讲「发明心地」,就是这里讲的明静。【由此观之,止观岂非泥洹无上果报之要门乎?
「止观」这个法,难道不是涅槃无上果报的重要的门径吗?【门者:能通为义,
所谓的「门」是能通的意思,【即止观为能通,】即」就是「也就是说」,也就是说,
止观是能通之门,【通于所通之泥洹,故为行人修行之最胜道路,
所以「止观」是修行人最殊胜的修道之路,不是走路,是修道的路途、路径。
所谓出三界而无别路,】想要出三界没有别的通道,【登涅槃唯有一门,
想要登涅槃,只有这一个门,【复为众德圆满之指归。
而且「止观」甚至还是可以令我们达到众德圆满的指向归趣。
众德即万德,收摄起来,】万德收摄起来,把他归纳起来,「收摄」就是归纳。
不出福智二德,】万德归纳起来,不出于「福」「智」这两个德。
修止得福德庄严,修观得智德庄严,故总结止观二法,为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就是菩提道果就是无上极果。【此止观二法,无论修何种行门,或持咒、或念佛、
或坐禅、皆不能离此止观也,是知非止观不足以明佛法,】「是知」就是可以知道;
不是用「止观」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解真正的佛法,这到是真的。【非止观不足以明大教也。
「大教」是如来的大教。........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09:48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09 00:33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图 2.



成观法师:我们知道孟子是「性本善」,还有西方的卢梭也是「性本善」;荀子是「性本恶」,法家是「性本恶」,
基督教是「性本恶」。因为基督教是「性本恶」,所以犹太教、回教都是「性本恶」。
有人问孔子:「是性善还是性恶?」孔子没有讲善恶,孔子没有讲性善或性恶。一直要到荀子、
孟子以后才讲善恶,孔子到底讲什么?孔子是依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易经》是什么东西?
《易经》是唯物论,有没有大吓一跳?中国文化的钢骨是唯物论。因为唯物论,所以他就不讨论心性的问题,
就好像科学家,他那里跟你管什么善恶,他只要说x+y,或是化学方程式,或是物理公式,那没什么善恶,
讲的就是一些现象。为什么说《易经》讲的是唯物论呢?你们有没有看过老子,
或是《易经》上也是这样讲,这个在哲学上是称为本体论。本体论,就是讲说天地宇宙怎么样的形成,
它的根本是什么,叫做「本体论」。中国文化的本体论就是以《易经》为代表了,后来到老子就更清楚了。
一开始讲说「混沌初开」知道吧?这个正好碰巧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子,
一切天地万物要开阔一个星球或是一个太阳系要形成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片迷蒙的一个气,那叫「混沌」,
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在科学界是这样子;但是接下来道家或是《易经》或是儒家都是一样,
他们是共通的,这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反讽,道家跟儒家是共同的根源。「混沌生无极,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开始是「混沌」,就是天地未生的时候一种朦胧的状态,
然后在朦胧状态,接着就生比较明洁,生出一个「无极」,然后无极接着就生「太极」,
「太极」再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就是「阴阳」合在一起,
「两仪」就是「阴阳」分开了,分开以后在生「四相」,
「四相」就是金、木、水、火;金、木、水、火在化成「八卦」,那「八卦」八八六十四,
变六十四卦,所以一切万物都配全了。从这个来看,我们套一个词,说「天演进化」,
天地的演化是从这样子的混混沌沌开始,这样是什么东西,这是物质。这些东西也都是物质的东西。
到后来金木水火已经是很清楚了,乃至于到八卦、金木水火、五行都成就了,都还是物质的,
所以中国文化是唯物论,他所谓的道统(法统)是唯物论。这也就为什么,
因为孔子承袭这一套传统,所以他就不谈心性的问题,因为他是唯物论,所以中国人很讲究实际,对不对?
这一方面也就是受唯物论的影响,他就注重实际上所真正现出来的现象,乃至于这个现象,
我们怎么样去对付,他这一套东西。中国人实际也不谈什么「玄」,他所有的「玄」,
其实也不「玄」,你知道吗?他所有的「玄」,这个老子所说「玄之又玄」,那个都不「玄」,
因为都是物质的东西,没什么好「玄」的。所以孔子不谈心性这样子,但是到了荀子以后,
可能是受了其他学说的影响吧,所以就开始谈性恶性善的问题。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09:57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08:55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学佛,当行善去恶,
所谓十善也,
种善因得善果也。

善恶和因果
可说是佛法其中重要的基石,
六祖为何会说出
不思善
不思恶
这两句法语呢?
背后有何玄机呢?

而惠明禅师又悟到些什么呢?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7-29 12:21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9 10:0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424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