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語文學習時,大多數人不知從何學起,究竟該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其實,語文學法因人而异,功底深淺,悟性高低,記憶好坏,韌性有無,其效果亦不相同。但無論你的功底、悟性和韌性如何,我想,我們都應當從以下几個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積累
鄧拓的《燕山夜話》中有一篇《不要祕訣的祕訣》,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讀書、作文上沒有什麼祕訣,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還是有的,那就是:專心致志,痛下功夫。毛澤東也說:“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而下苦功的重點就是積累語言材料。
古人講“積學如積寶”。那麼,積累些什麼,怎樣積累呢?光彩奪目的古典詩詞,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尤其要積累。因為它們是祖國語言的瑰寶和典范。除此之外,就現在的中學生而言,不外乎生活積累、思想感情積累和篇章積累。生活積累和思想感情積累就是要求我們在生活學習中,以一顆坦然正直的本心觀察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生活學習中經曆的看到的讀到的令你感動的人和事。而篇章積累又包括語言材料積累和寫作樣式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辦法就是從點滴做起,比如,漢字的積累,可將每一次練習中出現的字詞,自己掌握不好的,用小本加以記載,經常復習,查疑補漏,會有明顯的效果。
至于寫作樣式的積累辦法就是多讀、多背、多寫。章學誠講:“記誦者,學問之舟也。”多讀多背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對語文成績的提高,尤其是寫作水平的提高幫助很大。知名作家得益于背誦的可謂不少。茅盾早年可背誦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巴金少時能背誦《古文觀止》,“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十余歲時就可背誦十萬余言的詩詞歌賦。背誦這樣的鴻篇巨制有什麼好處呢?正如一位學者講的:爛熟几十本好書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時有几百個子弟兵在身邊一樣,終身受用無窮。在反復背誦中,文章的風采格調、邏輯脈絡、語言表達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對自己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要循序漸進
大多數人認為,學好語文,首先要打好基礎。但是語文的基礎不是一次性打好的,需要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不斷地擴大、加固和填補空白。比如,學習文言文,先要精讀若干重要篇章和重要著作,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對作家作品要知人論世;對一些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盡可能弄懂記熟,這樣就有了一定的基礎。然后再從學習對象出發,逐步向上下推移,向四面擴展,讀一些文化史和文學史,博覽一些名著,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閱讀能力、鑒賞能力才會迅速提高。如果一開始學習文言文就不顧文字障礙而“博覽群書”,囫圇吞棗,往往連常識性的問題都弄錯,而自己卻習非成是,滿以為博學多識。這一點,無論如何應該避免。
三、要“勤”要“悟”
俗話說:“飯要自己吃。品德、情操、知識能力要自己培養,自己獲取。這就靠勤和悟。”甦軾講“書到今生讀已遲”,言外之意就是書讀少了,所以要勤讀,書讀多了才能厚積薄發。
有人把讀書的要領概括為三性,即韌性、記性、悟性。認為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書是死書。而悟性是三性中至關重要的。悟性就是在前人早已耕耘收獲過的土地上花費許多勞力拾得的若干遺穗。這就是說,讀書要細、要廣,還必須多動腦筋。這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是要多注意各種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
讀書時會遇到各種各樣得問題,最容易遇到的大概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這方面問題不可輕易放過,因為它與是否真正辨明原意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勤翻工具書,查檢辭書不能解決的疑問,就要聯系上下文,聯系作家作品來知人論世。多動腦筋思考,聯系語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魯迅先生在勤和悟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魯迅先生所抄錄和所讀過的文章,他時時都能倒背如流。他在勤抄勤讀中深思他人的布局謀篇,領悟他人构思文章的獨具匠心。不斷堅持,奠定了他堅實的創作基礎,能落筆成文,一生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總之,任何知識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多讀多思,只有在勤讀中思索,在思考中多寫,才能有所創造。
以上略談自己的粗淺想法,鄧拓講讀書沒有什麼祕訣,問題是肯不肯潛下心來讀書、思考。“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http://www.ht88.com/articl...309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