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语文学习时,大多数人不知从何学起,究竟该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其实,语文学法因人而异,功底深浅,悟性高低,记忆好坏,韧性有无,其效果亦不相同。但无论你的功底、悟性和韧性如何,我想,我们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抓好积累
邓拓的《燕山夜话》中有一篇《不要秘诀的秘诀》,这篇文章讲的是在读书、作文上没有什么秘诀,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还是有的,那就是:专心致志,痛下功夫。毛泽东也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而下苦功的重点就是积累语言材料。
古人讲“积学如积宝”。那么,积累些什么,怎样积累呢?光彩夺目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尤其要积累。因为它们是祖国语言的瑰宝和典范。除此之外,就现在的中学生而言,不外乎生活积累、思想感情积累和篇章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积累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以一颗坦然正直的本心观察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生活学习中经历的看到的读到的令你感动的人和事。而篇章积累又包括语言材料积累和写作样式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办法就是从点滴做起,比如,汉字的积累,可将每一次练习中出现的字词,自己掌握不好的,用小本加以记载,经常复习,查疑补漏,会有明显的效果。
至于写作样式的积累办法就是多读、多背、多写。章学诚讲:“记诵者,学问之舟也。”多读多背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知名作家得益于背诵的可谓不少。茅盾早年可背诵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巴金少时能背诵《古文观止》,“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十余岁时就可背诵十万余言的诗词歌赋。背诵这样的鸿篇巨制有什么好处呢?正如一位学者讲的:烂熟几十本好书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几百个子弟兵在身边一样,终身受用无穷。在反复背诵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对自己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要循序渐进
大多数人认为,学好语文,首先要打好基础。但是语文的基础不是一次性打好的,需要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扩大、加固和填补空白。比如,学习文言文,先要精读若干重要篇章和重要着作,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对作家作品要知人论世;对一些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尽可能弄懂记熟,这样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再从学习对象出发,逐步向上下推移,向四面扩展,读一些文化史和文学史,博览一些名着,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才会迅速提高。如果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不顾文字障碍而“博览群书”,囫囵吞枣,往往连常识性的问题都弄错,而自己却习非成是,满以为博学多识。这一点,无论如何应该避免。
三、要“勤”要“悟”
俗话说:“饭要自己吃。品德、情操、知识能力要自己培养,自己获取。这就靠勤和悟。”苏轼讲“书到今生读已迟”,言外之意就是书读少了,所以要勤读,书读多了才能厚积薄发。
有人把读书的要领概括为三性,即韧性、记性、悟性。认为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而悟性是三性中至关重要的。悟性就是在前人早已耕耘收获过的土地上花费许多劳力拾得的若干遗穗。这就是说,读书要细、要广,还必须多动脑筋。这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要多注意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读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得问题,最容易遇到的大概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这方面问题不可轻易放过,因为它与是否真正辨明原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勤翻工具书,查检辞书不能解决的疑问,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作品来知人论世。多动脑筋思考,联系语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鲁迅先生在勤和悟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鲁迅先生所抄录和所读过的文章,他时时都能倒背如流。他在勤抄勤读中深思他人的布局谋篇,领悟他人构思文章的独具匠心。不断坚持,奠定了他坚实的创作基础,能落笔成文,一生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总之,任何知识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多读多思,只有在勤读中思索,在思考中多写,才能有所创造。
以上略谈自己的粗浅想法,邓拓讲读书没有什么秘诀,问题是肯不肯潜下心来读书、思考。“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http://www.ht88.com/articl...309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