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張三豐~有此人~
而創始太極~則是謬論~
以下轉貼~奇摩知識!!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
以下文章頗長,嫌麻煩的話,重點是太極拳乃大陸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所創,非傳說中的張三豐所創!!
現陳家溝所練的拳術套路有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小架一、二路
,五種推手法。器械有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
、十三杆等。這些套路,從風格上、技法應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傳統的快
慢相間、剛柔並濟的風格。陳氏太極拳經過近百年發展,演變出有代表性的楊
、吳、武、孫四大流派。
至於趙堡太極拳,早期傳人為陳清萍(1795至1868年),關於陳清萍師承
的說法有至少有兩種:一說認為其師承張彥,溯其技源自張三豐(見杜元化《
太極拳正宗》);一說認為其師承陳有本,溯其技源自陳王廷(見顧留馨《太
極拳術》)--所以,也有人稱趙堡太極拳為陳氏太極拳的小架。這兩種源流學
說,都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可確定的是,此拳在清朝乾隆年間,由陳清萍傳
出。由於清代統治者禁止民間練武,再加上趙堡鎮太極拳歷代傳人皆持“十不
傳”戒律,因此趙堡太極拳可說是太極拳之中最神秘的一派。太極拳流派中,
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皆由趙堡太極拳發展而來。
楊氏太極拳,由陳氏老架太極拳演變而來,影集『太極宗師』劇中演的,
就是改編楊氏一代宗師楊露禪到陳家溝偷學功夫的經過。現今的楊氏太極拳,
是由楊露禪的孫子楊澄甫宗師在陳氏老架基礎上發展創編的。楊氏太極拳拳架
舒展大方,動作和順,姿勢開展、練法簡易,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為現
今流傳最廣泛的太極拳種。
吳氏太極拳,始於滿族人全佑,後經其子吳鑒泉(從漢姓吳),從楊氏太
極拳所傳的拳式加以改進修潤而發展創新的一個流派。吳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
,動作松柔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推手動作嚴密、細膩。
武氏太極拳是武禹襄以及其甥李亦畲由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陳清萍所傳拳
架發展而來。其特點是: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伐嚴格分清虛實,注重各招
式的『起』、『承』、『轉』、『合』,拳架小巧靈活。現今很多太極拳的傳
世經典文章(著作),都是這兩個人所傳出,對太極拳的發展,可說有相當深
遠的影響。不過,這兩人家境都還不錯,所以沒有經濟上的問題,因此不以教
拳為業。真正將武氏太極拳發揚光大的,反倒是李亦畬的鄰居郝為真、以及其
子郝月如、孫郝少如,後來到北京、上海等地開館授拳,才廣為人知。所以,
武氏太極拳,也有人稱為郝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的創始人孫福全,字祿堂,自幼酷愛武術,精研形意拳、八卦
掌。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又師從郝為真學武氏太極拳。由此將形意拳、八卦掌
,融入太極拳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太極拳種。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
、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緩圓活、敏捷自然,注重招式的『開』與『合
』相接,也有人稱之為開合活步太極拳。
以下是另一ㄍ網站ㄉ內容:
有歷史考證的『太極拳』據傳為發源自大陸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由陳姓第九世的明末戰將陳王庭所創。它綜合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結合導引吐納,採用腹式呼吸,使能在練拳時汗流浹背而不氣喘,並加強爆發力量的訓練,使動作暢通氣血。它也融合了以陰陽為基礎的經絡學說,成為內外雙修,身心並練,將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結合為一的內功拳法。
其中的『陳家世傳老架太極拳』更為其一脈相傳的太極拳老架式,動作以鬆柔入手,練勁養氣,可緩可快,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它以纏絲勁為靈魂,以內勁為統馭,形成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結合,順逆纏絲,陰陽相合而為一體的太極拳。適合任何年齡(原則12歲以上)、任何性別、任何體型與身態者。經常閒暇時來趟太極拳,相信對於身心健康上均能體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一種簡單而又高深的運動,練氣、蓄勁、健身、養生、防身、修身,一輩子受益無窮。
參考資料
http://home.kimo.com.tw...0/int.htm,
http://www.taconet....chentai 以下則是張三豐創太極的真偽整理
由於目前比較有完整記載的是陳家溝出來的~
所以個人相信是陳家太極第一代~
陳王庭所創~
王宗岳則有歷史存疑~甚至王宗岳可能還是虛構人物~
而張三豐也與太極拳無關~這裡分享一個文章~
一、唐豪、顧留馨考證摘錄
1932年1月唐豪約同陳子明去陳家溝調查太極拳歷史時於陳森處得到「陳氏家譜」,「陳氏家乘」各一冊攜歸上海,今藏國家體委。
「陳氏家譜」騎縫注16頁「十一世提起以前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譜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字樣。封面題:「同治十年(1873年)癸酉新正穎川氏宗派」。
自陳王廷造拳後,族人累代習其拳,譜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師、拳手可師、拳最好」等字樣。計二十餘處現摘錄如下:
第12頁 九世祖王廷傍註:「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
第22頁11世 光印傍註:拳手可師
第20頁12世 善志傍註:拳頭可師
21頁12世 繼夏傍註:「拳手可師」。
23頁12世 甲第傍註:「拳手可師」。
27頁11世 正如傍註:「拳師最好」。
12世 節傍註:「拳最好」。
13世 出兆傍註:「拳師最好」。
28頁12世 敬伯傍註:「拳手可師」。
13世 大興傍註:「拳可師」,並注「不家」。
36頁 13世 秉壬,秉旺傍註:「拳手可師」。
14世 長興傍註:「拳師」。
15世 耕雲傍註:「拳手」。
45頁13世 出兆重註:「拳手可師」大家。
14世 有恆傍注「拳手大家」。
有本傍注「拳手最高,教侄出眾」。
15世伯牲、仲牲、季牲、傍註:此三人拳術最優。
仲牲、季牲傍合註:「神手」二字。
14世巽傍注拳手可師。
46頁鵬傍註:「拳手可師」。
51頁 15世仲牲傍註:「武生,文武皆全」。
季牲傍注「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手神妙。
16世垚傍注武生,淼、垚下合註:拳師最優。鑫傍註:文武皆通
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優。森批」字樣。
此陳氏太極拳最可考信之直接史料。
陳王廷老年並著有造拳遺詞為證 :「…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拳經總哥》的開頭兩句話:「縱放屈身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充分體現了太極拳推手和技擊的特點。
二、張三豐等與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曾在湖北太合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合山志》都隻字未提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裡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15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事實至此可以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豐是不真實的。
明史卷和太原縣志有關張三豐的記述如下:
明史卷299《張三豐傳》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本頎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游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瀠,偕內侍朱祥,齊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璉、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入,終莫測其存亡也。
太合山志《太原縣志》張三豐傳
張真人,名君實,號三豐,遼東義州人。狀貌魁偉,行步如飛。太祖及成祖求之皆不得。後游太原之南峪山,嘗絕煙火,累月不,或分身助人力作,數著靈異。忽而病丐狀,來乞村民施缸,雲死即瘞南峪山上。尋果死,如方瘞之。後村人又遇於西安諸處。
三、王宗岳傳蔣發之說顯是訛言
即《太極拳研究》第四段此說源自李亦畬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覆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
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見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1791年他在洛陽,1795年又在開封以教書為業。
此時期,適為陳長興(1771—1853)上一代,陳家溝拳家鼎盛時期。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推定王宗岳之太極拳乃得於陳氏。蔣發為陳王廷好友李際遇的部將,際遇奉岳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於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後面的御砦(見景日晗的「說嵩」,「劉禎傳和溫睿臨的南名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後降清,被藉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廷為僕。陳氏家祠尚藏有陳王廷遺像,傍立一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蔣發前於王宗岳約百年,所謂王宗岳傳蔣發說顯為訛言。
通過以上史實資料不難看出,太極拳創自陳王廷應為史實,而其他說法均站不住腳,不值一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