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张三丰~有此人~
而创始太极~则是谬论~
以下转贴~奇摩知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
以下文章颇长,嫌麻烦的话,重点是太极拳乃大陆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非传说中的张三丰所创!!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术套路有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小架一、二路
,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春秋大刀、三杆、八杆
、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法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传统的快
慢相间、刚柔并济的风格。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
、吴、武、孙四大流派。
至于赵堡太极拳,早期传人为陈清萍(1795至1868年),关于陈清萍师承
的说法有至少有两种:一说认为其师承张彦,溯其技源自张三丰(见杜元化《
太极拳正宗》);一说认为其师承陈有本,溯其技源自陈王廷(见顾留馨《太
极拳术》)--所以,也有人称赵堡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的小架。这两种源流学
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可确定的是,此拳在清朝干隆年间,由陈清萍传
出。由于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练武,再加上赵堡镇太极拳历代传人皆持“十不
传”戒律,因此赵堡太极拳可说是太极拳之中最神秘的一派。太极拳流派中,
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皆由赵堡太极拳发展而来。
杨氏太极拳,由陈氏老架太极拳演变而来,影集『太极宗师』剧中演的,
就是改编杨氏一代宗师杨露禅到陈家沟偷学功夫的经过。现今的杨氏太极拳,
是由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宗师在陈氏老架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
舒展大方,动作和顺,姿势开展、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现
今流传最广泛的太极拳种。
吴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从杨氏太
极拳所传的拳式加以改进修润而发展创新的一个流派。吴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
,动作松柔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推手动作严密、细腻。
武氏太极拳是武禹襄以及其甥李亦畲由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萍所传拳
架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伐严格分清虚实,注重各招
式的『起』、『承』、『转』、『合』,拳架小巧灵活。现今很多太极拳的传
世经典文章(着作),都是这两个人所传出,对太极拳的发展,可说有相当深
远的影响。不过,这两人家境都还不错,所以没有经济上的问题,因此不以教
拳为业。真正将武氏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反倒是李亦畲的邻居郝为真、以及其
子郝月如、孙郝少如,后来到北京、上海等地开馆授拳,才广为人知。所以,
武氏太极拳,也有人称为郝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自幼酷爱武术,精研形意拳、八卦
掌。后来在因缘际会下,又师从郝为真学武氏太极拳。由此将形意拳、八卦掌
,融入太极拳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太极拳种。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
、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缓圆活、敏捷自然,注重招式的『开』与『合
』相接,也有人称之为开合活步太极拳。
以下是另一ㄍ网站ㄉ内容:
有历史考证的『太极拳』据传为发源自大陆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姓第九世的明末战将陈王庭所创。它综合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使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并加强爆发力量的训练,使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
其中的『陈家世传老架太极拳』更为其一脉相传的太极拳老架式,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它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形成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阴阳相合而为一体的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原则12岁以上)、任何性别、任何体型与身态者。经常闲暇时来趟太极拳,相信对于身心健康上均能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
参考资料
http://home.kimo.com.tw...0/int.htm,
http://www.taconet....chentai 以下则是张三丰创太极的真伪整理
由于目前比较有完整记载的是陈家沟出来的~
所以个人相信是陈家太极第一代~
陈王庭所创~
王宗岳则有历史存疑~甚至王宗岳可能还是虚构人物~
而张三丰也与太极拳无关~这里分享一个文章~
一、唐豪、顾留馨考证摘录
1932年1月唐豪约同陈子明去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时于陈森处得到「陈氏家谱」,「陈氏家乘」各一册携归上海,今藏国家体委。
「陈氏家谱」骑缝注16页「十一世提起以前有」,至此,以上干隆十九年(1754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字样。封面题:「同治十年(1873年)癸酉新正颖川氏宗派」。
自陈王廷造拳后,族人累代习其拳,谱中凡拳技着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师、拳手可师、拳最好」等字样。计二十余处现摘录如下:
第12页 九世祖王廷傍注:「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
第22页11世 光印傍注:拳手可师
第20页12世 善志傍注:拳头可师
21页12世 继夏傍注:「拳手可师」。
23页12世 甲第傍注:「拳手可师」。
27页11世 正如傍注:「拳师最好」。
12世 节傍注:「拳最好」。
13世 出兆傍注:「拳师最好」。
28页12世 敬伯傍注:「拳手可师」。
13世 大兴傍注:「拳可师」,并注「不家」。
36页 13世 秉壬,秉旺傍注:「拳手可师」。
14世 长兴傍注:「拳师」。
15世 耕云傍注:「拳手」。
45页13世 出兆重注:「拳手可师」大家。
14世 有恒傍注「拳手大家」。
有本傍注「拳手最高,教侄出众」。
15世伯牲、仲牲、季牲、傍注:此三人拳术最优。
仲牲、季牲傍合注:「神手」二字。
14世巽傍注拳手可师。
46页鹏傍注:「拳手可师」。
51页 15世仲牲傍注:「武生,文武皆全」。
季牲傍注「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手神妙。
16世垚傍注武生,淼、垚下合注:拳师最优。鑫傍注:文武皆通
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
此陈氏太极拳最可考信之直接史料。
陈王廷老年并着有造拳遗词为证 :「…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拳经总哥》的开头两句话:「纵放屈身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推手和技击的特点。
二、张三丰等与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合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合山志》都只字未提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15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事实至此可以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明史卷和太原县志有关张三丰的记述如下:
明史卷299《张三丰传》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本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潆,偕内侍朱祥,齐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琏、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入,终莫测其存亡也。
太合山志《太原县志》张三丰传
张真人,名君实,号三丰,辽东义州人。状貌魁伟,行步如飞。太祖及成祖求之皆不得。后游太原之南峪山,尝绝烟火,累月不,或分身助人力作,数着灵异。忽而病丐状,来乞村民施缸,云死即瘗南峪山上。寻果死,如方瘗之。后村人又遇于西安诸处。
三、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是讹言
即《太极拳研究》第四段此说源自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
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1791年他在洛阳,1795年又在开封以教书为业。
此时期,适为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陈家沟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廷好友李际遇的部将,际遇奉岳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后面的御砦(见景日晗的「说嵩」,「刘祯传和温睿临的南名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藉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廷为仆。陈氏家祠尚藏有陈王廷遗像,傍立一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蒋发前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说显为讹言。
通过以上史实资料不难看出,太极拳创自陈王廷应为史实,而其他说法均站不住脚,不值一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