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支氣管哮喘要穴─孔最
[取穴法]
在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當橈骨的尺側邊上,距太淵7寸,伸臂仰掌取穴。
[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法。於雙側孔最穴常規消毒,以30號毫針垂直刺入,進針0.5~0.8寸,得氣後針感要求呈雙向傳導,向下傳至拇、食指端,向上傳至胸部(即氣至病所)。刺激頻率120~180次/分,撚轉角度90~180度之間;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次3分鐘左右。
[適應症]
哮喘。胸悶憋氣、喘息不得臥。
[釋義]
孔最穴,孔指孔隙,最為甚大之意。取穴時,掌心向上握拳,此穴在腕上7寸最大的凹陷處,故而得名。又本穴為手太陰肺經之郤穴,為本經氣血深聚之處,功用上來說,最能開瘀通竅,治孔竅病最得用,故名之。
孔最穴的主治特點,可用"急"、"通"二字概括之。因為本穴系肺經之郤穴,郤穴是臟腑經脈之氣深聚之處,其主要作用是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如咳喘的急性發作、咯血等症,故曰"急"。"通"是指本穴為開瘀通竅最得用之穴,善於治療因邪氣鬱閉於體表所致的身熱無汗的外感表證,邪熱壅滯於咽喉部的咽喉腫痛、急性扁桃體炎,以及痰濁壅盛、痰阻於肺之哮喘病等。劉冠軍氏謂:"該穴主治熱病汗不出,針此可以宣通肺氣,開泄腠理,猶如通中發汗,最為第一。"故孔最穴具有宣肺解表、肅降肺氣、涼血止血、清熱利咽等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失音、熱病無汗、頭痛、肘臂攣痛、痔瘡等病症。
孔最穴主治哮喘病與其主治作用,以及它所處的"肘膝以下"重要位置有關。
孔最穴在手太陰肺經循經線上,手太陰經起於中焦,絡於大腸,入於肺,從肺系(氣管、咽喉)經腋下,循臂肘內側,直至大指末端。本穴為手太陰經"肘膝以下"的遠導腧穴,是本經經氣深聚之處,感應性較強,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故能主治肺臟、氣管、咽喉及相應體表部位的疾病;哮喘是肺臟功能失調所致的主要病症,孔最穴最能疏通肺經經氣,具有宣降肺氣、通氣泄邪之功效,成為治療哮喘病的重要腧穴。
現代研究認為,針刺"肘膝以下"穴位,反映到腦部代表區大,刺激作用強,能較好地激發腦部分泌內啡呔,以調整和制止體內因疾病而引起的各種機能紊亂和疼痛。可作為"肘膝以下" 腧穴遠治作用的重要依據。此外,據報導,在豚鼠平喘試驗中,針刺孔最穴可以增強豚鼠對組織胺致喘的耐受性,初步說明孔最穴有一定抗組織胺的平喘作用。
[按語]
1.田從豁氏等報導,針刺孔最穴治療哮喘發作期50例,觀察其1小時內即刻平喘的效果,完全緩解21例,基本緩解21例,無效8例。有效率達84%。
2.針刺孔最穴治療哮喘的發作,應注意針刺的手法,達到氣至病所才能取得較好療效。針刺時的體位,以坐位屈肘仰掌為好,定好穴位後,醫者以左手拇指重切局部,使患者產生明顯的酸沈感,隨即在切指下端進針。這時醫者左手壓力不減,右手執針刺入一定的深度,輕微提插3-5下,並向外展的方向撚針,使針感向下傳至拇、食指端。然後醫者將左手壓指換到針體的下端重壓之,右手將針向內收方向撚轉,使針感向上傳導致腋前胸部,隨著氣至病所,同時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等隨之改善。
3.日人澤田健氏謂,孔最是灸治肛疾的名穴。因本穴系肺經之郤穴,多用於治療臟腑的急性病,由於該經與大腸經相表裏,故又能治痔及痔出血。若配以足太陽委中穴點刺,其療效更佳。
轉貼於這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