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830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hemliu123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9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我們祖先曾經“厭氧”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以後,實在無法確定最早的生命形式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一般認為大約是在40億至35億年前出現的。 197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化石專家巴洪,在南非發現了34億年前的岩石中的含有細菌的化石。 因此,大約35億年前,地球上肯定已經出現了生命。

人類是呼吸空氣中的氧氣而生活的,如果沒有氧氣,就會窒息而死。 因此,大概很多人都認為氧氣無論對什麼生物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遠古的地球大氣中不含氧氣,實際上,細菌中有很多種類一旦有氧就不能存活。 像這樣的細菌,因為討厭現下地球的含氧空氣,所以被命名為厭氧菌。此外,原生生物、真菌中也有些種類不需要氧。

35億年前,我們最早的祖先就是厭氧菌。 此後,在這些厭氧菌中間,出現了像現下的藍細菌一樣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藍細菌是藍藻中一個原始的種類,漂浮在海面上生活。 它的光合作用和植物一樣,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等營養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氧氣。藍細菌增加的結果,使得20億年前地球上的氧逐漸多了起來,不僅是海水中的氧,大氣中的氧也開始增加。 這是嚴重的環境污染,是地球上最早的大規模公害。

我們的祖先,儘管說那個時期還只是細菌,但也可以說正面臨著首次出現的重大危機。 很多生物因此而死亡了。 但是,幸運的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還不至於全部滅絕,其中進化出了能夠利用氧的細菌。 現下根據它們喜歡氧而命名為好氧菌。 地球上仍然還有些地方氧氣無法進入。 地面以下很深的地方可能就沒有氧氣。 在這樣的地方,古細菌的祖先勉勉強強地倖存了下來。

在現實中,我們已經變得完全倚賴於氧,沒有氧根本就不能生活了。 如果當初人類不得不在沒有氧的環境中勉強生活,那恐怕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繁華景象。

動物、植物如何產生

在地球上的氧逐漸擴散、我們的祖先古細菌類生物陷入危機之前,生物主要是透過發酵的方法從養分中獲得能量的。 這是現下的許多厭氧菌、酵母菌等採用的方法。 酸奶就是使用乳酸杆菌發酵牛奶而製成的。 啤酒等的釀造也是利用酵母分解養分而產生酒精。

但是,能積極地利用氧而進化產生的好氧菌,採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方法──有氧呼吸──來製造能量。 這種方法較之發酵,可以從等量的養分中製造多得多的能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因此,這種新進化而來的好氧菌在地球上以爆發之勢增加了起來。

由於好氧菌的繁榮,從古細菌進化而來的我們的祖先雖然躲避了氧而勉強倖存下來,但在這期間也完成了兩項重大的“發明”︰一是細胞中產生了具有核膜的細胞核,為了不讓重要的DNA物質受損傷,核膜將它們完全包裹在細胞核中;二是細胞具有了把其他細胞吞噬入自己體內的能力,也就是能把好氧菌和藍細菌等吞噬到自己的細胞內。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第二代的大神克洛諾斯把自己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吞噬掉。 著名的宙斯是第三代的大神,他也是克洛諾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父親吞噬過一次,但是他成功地逃脫了出來。 真核生物的祖先也吞噬後來進化產生的好氧菌和細菌,所以有的學人就根據克洛諾斯的神話稱之為“克洛諾賽特”。

這裡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吞噬了能夠進行有氧呼吸的好氧菌。 根據細胞內共生進化學說的觀點,這個事件被專門稱為細胞內共生。 大約在15億年前,某種好氧菌被吞噬到了厭氧菌的細胞中並開始了共生,原本厭氧的生物也能夠在有氧的環境中生存了。 之後,被吞噬的好氧菌變成了細胞的線粒體。 這樣產生了鑲嵌狀的細胞,這種細胞就是原生生物、真菌、動物、植物的共同祖先,這也就是此後各種各樣進化的根源。 獲得了線粒體的真核生物的細胞,不久又吞噬了藍細菌。 在自己的細胞內進行光合作用獲取營養物質,對真核生物而言是非常適合的。 它們進化成了現下的植物。

偶然性”的重大作用

日本遺傳學家木村先生發表中性學說的時候,進化被認定是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即使在分子水準自然選擇也還是最重要的。 因此,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科學家們的猛烈反對。 此後,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新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都支援中性學說。

例如,如果說自然選擇重要,那麼對於生物而言生死攸關的遺傳基因似乎也可以快速地進化。 但是實際上,這些生死攸關的基因很難變化。 相反,被認為並不怎么重要的基因變化速度卻很快。 這就是說,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變化,大多數並不具有變得比以往更好之積極意義,即大多數的變化是呈“中性的”。 於是,中性學說逐漸被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接受。 1992年,木村博士被列入了為進化研究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的行列,與達爾文、孟德爾齊名。


摘自《聽基因講祖先的故事》



     
獻花 x2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0-21 21:14 |
NT98tRK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哇 古代還真是多元化阿 真是厲害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0-24 12:2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052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