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生活必需品,为了防止商人垄断,从清朝统治台湾以来一直都有凭证制度,专营专卖,管制得相当严格,即使是偷藏运送过程中洒落出来的一点点盐,都是违法,轻者带回警局问话,重者可能要吃牢饭,但这个曾经是国家安定运转依赖甚深的产业,却因为人工晒盐成本过高,台盐外移,一下成了夕阳产业;盐仍是生活必需,但盐产业已不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盐是不是专卖?许多人听过烟酒专卖,但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回答,盐是不是也是专卖,台湾的盐贩卖制度被形容为「若有似无」,也是经这么一问才想到,市面上的盐,除了台盐似乎没有看过别的商标。
为了建立专卖制度,维持政府的税收,从盐的生产到销售,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私盐流入市面,清代就设有「巡丁」,日据时代则有警察大人和监督仔,他们都是专门管盐的警察。
在台南市安顺盐场码头前还有一座废弃的日本警所,当时驻扎在此的警力就是专管盐的运送,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正是过去对盐产业费心管制的证明。
常有人说「人心不古」,但其实现代社会有人会偷市场价格好的农产品,过去的人也会觊觎高价的收成,不畏严法管制的偷盐贼,在过去的时代就相当横行,而为了防止偷窃,盐田还设有看守的碉堡;夜晚的盐田并不平静,失风的偷盐贼和后方追逐警员,是盐田在夜晚戏码的主角,星月皆暗的黑夜,原本该归属宁静,但在盐田却是情绪沸腾。
台湾原本有21座伫立于盐田之中的碉堡,但在人工晒盐场纷纷停业之后,碉堡也随之颓老毁损,现在只剩下6座,分别散立在布袋、七股及高雄。
台湾本岛的人工晒盐是由郑成功相当倚重的幕僚陈永华于1665年引进,不过,台湾地区第一座盐场却是在金门,始设于1296年。
盐可以来自于海水、可以来自于山上岩石,也可以来自于植物──罗氏盐肤木,但后两者为平埔族和原住民的取盐方式,台湾产业化的盐都来自于海水,而盐田的分布在嘉义以南的西部海岸,使用的是淋卤晒盐法,简单地说就是将海水引入盐田中,经过至少23天的日光曝晒,产生结晶盐的过程。
91年七股盐场停工之后,台湾的人工晒盐也告一段落,原本应是面临消失的产业,但依赖观光化的扶植,现在虽是表演为重,但至少保存了这项宝贵的「人文财」。目前包含七股盐场及安顺盐场,都有人工晒盐场景的重现。
由台盐退休员工筹设的台湾盐博物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终于将在最近开幕,内部有关于盐产业的介绍,在这里可以一窥300年来的台湾盐业发展史,相当值得一游。
台湾盐博物馆
台南县七股乡盐埕村69号
(06)7800990
taiwansalt.org... 台南市盐田生态文化村(安顺盐场)
06-284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