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生活必需品,為了防止商人壟斷,從清朝統治台灣以來一直都有憑證制度,專營專賣,管制得相當嚴格,即使是偷藏運送過程中灑落出來的一點點鹽,都是違法,輕者帶回警局問話,重者可能要吃牢飯,但這個曾經是國家安定運轉依賴甚深的產業,卻因為人工曬鹽成本過高,台鹽外移,一下成了夕陽產業;鹽仍是生活必需,但鹽產業已不再是國家的經濟命脈。
鹽是不是專賣?許多人聽過煙酒專賣,但卻無法在第一時間回答,鹽是不是也是專賣,台灣的鹽販賣制度被形容為「若有似無」,也是經這麼一問才想到,市面上的鹽,除了台鹽似乎沒有看過別的商標。
為了建立專賣制度,維持政府的稅收,從鹽的生產到銷售,都有一套嚴格的制度,防止私鹽流入市面,清代就設有「巡丁」,日據時代則有警察大人和監督仔,他們都是專門管鹽的警察。
在台南市安順鹽場碼頭前還有一座廢棄的日本警所,當時駐紮在此的警力就是專管鹽的運送,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正是過去對鹽產業費心管制的證明。
常有人說「人心不古」,但其實現代社會有人會偷市場價格好的農產品,過去的人也會覬覦高價的收成,不畏嚴法管制的偷鹽賊,在過去的時代就相當橫行,而為了防止偷竊,鹽田還設有看守的碉堡;夜晚的鹽田並不平靜,失風的偷鹽賊和後方追逐警員,是鹽田在夜晚戲碼的主角,星月皆暗的黑夜,原本該歸屬寧靜,但在鹽田卻是情緒沸騰。
台灣原本有21座佇立於鹽田之中的碉堡,但在人工曬鹽場紛紛停業之後,碉堡也隨之頹老毀損,現在只剩下6座,分別散立在布袋、七股及高雄。
台灣本島的人工曬鹽是由鄭成功相當倚重的幕僚陳永華於1665年引進,不過,台灣地區第一座鹽場卻是在金門,始設於1296年。
鹽可以來自於海水、可以來自於山上岩石,也可以來自於植物──羅氏鹽膚木,但後兩者為平埔族和原住民的取鹽方式,台灣產業化的鹽都來自於海水,而鹽田的分布在嘉義以南的西部海岸,使用的是淋滷曬鹽法,簡單地說就是將海水引入鹽田中,經過至少23天的日光曝曬,產生結晶鹽的過程。
91年七股鹽場停工之後,台灣的人工曬鹽也告一段落,原本應是面臨消失的產業,但依賴觀光化的扶植,現在雖是表演為重,但至少保存了這項寶貴的「人文財」。目前包含七股鹽場及安順鹽場,都有人工曬鹽場景的重現。
由台鹽退休員工籌設的台灣鹽博物館,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終於將在最近開幕,內部有關於鹽產業的介紹,在這裡可以一窺300年來的台灣鹽業發展史,相當值得一遊。
台灣鹽博物館
台南縣七股鄉鹽埕村69號
(06)7800990
taiwansalt.org... 台南市鹽田生態文化村(安順鹽場)
06-284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