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火星探測車機會號(Opportunity),自從台灣時間2004年1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子午線高原(Meridiani Planum)以來,原訂進行九十天的探測任務,已於2004年四月二十六日完成。這段期間,機會號已在火星表面上行進了八百一十一公尺,並傳回一萬兩千四百二十九張影像。諸多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確認火星曾有一段比現在更溫暖與潮濕的過去。這也暗示了火星曾經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環境。
機會號在鷹坑(Eagle Crater)側面的岩床上,發現了如藍莓(blueberries)般的球型小石塊,直徑約數公釐,其成分為赤鐵礦(haematite),而赤鐵礦是在水中形成的礦物。機會號還發現了岩石晶洞中有硫酸鎂和硫酸鈣的遺跡,那是在酸性的鹽水中才會形成的。
機會號也發現該地的岩石在形成之後,又一度被靜止的水體淹沒。在一塊岩石上部的表面富含硫化物和氯化物,但在岩石的下部則有較多的溴化物。這是在緩慢蒸發的鹽水環境下才有的典型特徵。像硫化物這類較難溶的礦物,會先沉澱出來,而像溴化物這類較易溶的礦物,只會在水消失後才會析出在岩石的下部。這暗示了火星表面曾經存在有大量的水。
另外機會號也發現了火星岩石上具有層理、漣痕(ripples)和交錯層(crossbedding)等特徵,凡此皆是鬆軟的沉積物在液態水中形成沉積岩的特徵。
機會號也發現近火星表面的空氣在早晨和中午時會被快速地加熱,因而形成強風。火星表面的風蝕作用讓許多岩石被侵蝕裸露,也形成了沙丘和彎曲的沙脊。同時也使得機會號太陽能板上的落塵被吹散,延長其進行太陽能發電的時間。
機會號長1.6公尺、寬 2.3 公尺、高1.5公尺。配備有全景相機(Panoramic camera)、微型熱幅射光譜儀 (Miniature 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 Mini-TES)、顯微成像儀(Microscopic Imager ; MI)、alpha粒子與X-ray光譜儀(Alpha Particle X-Ray Spectrometer ; APXS)、莫斯堡光譜儀(Mossbauer Spectrometer)、岩石鑽磨器( Rock Abrasion Tool )等。目前仍持續運作中,執行其延長任務。結束在鷹坑的探測任務後,機會號改往持久坑(Endurance Crater)進行探測,並在2004年12月14日離開。我們期待它能帶給我們更多火星上的新視界!
出處來源:
http://asweb.asiaa.sinica...ules/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