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0
|
[分享] 三藏
三藏(梵語:त्रिपिटक tripiṭaka), 佛教術語,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 經藏(sūtrapiṭaka)、 律藏(vinayapiṭaka)、 論藏(abhidharmapiṭaka)
三者合稱三藏,或三藏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 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 方廣、論議、授記。 三藏也指大藏經,尤其是南傳佛教的巴利文大藏經。 佛家高僧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 精通經藏(各種經文)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講戒律), 稱為律師,精通論藏(明示教法)者,稱為論師。 釋迦文佛(世尊)涅槃之後,弟子為能維持佛所傳的教理, 由弟子摩訶迦葉主導,選拔五百位弟子代表, 於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召開佛典的編集大會,稱為「第一結集」 或「五百結集」。契經,內容是釋迦佛所傳的教義, 由侍奉世尊 25 年的阿難誦出,經大會認可確立。 《阿含經》即為經藏,《阿含經》有四大部, 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又稱四阿含, 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資料,尤以《雜阿含經》的更重要, 代表了釋尊在世時期的佛法實態。西元148年, 安息國僧安世高譯出一些阿含別生經。現傳阿含經有兩種譯本, 就是南傳巴利文三藏的五部,與漢譯的四阿含。 現存漢譯《雜阿含經》缺佚兩卷。 漢傳佛教的經藏有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等。 即毘奈耶,內容是僧團生活的規則,佛陀入滅後, 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結集,由持戒的優波離背誦戒律, 一日誦一律,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法,經大會認可確立。 漢傳佛教以《四分律》、《五分律》與《僧祇律》三者為主流, 而其中又以《四分律》最為人所接受。《四分律》與《五分律》共百條, 故又稱為百眾學。後來用以解釋佛經的著作稱為論。 南傳佛教稱論藏中包含了四種有關於生命終極的究竟法,即心法、 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 論藏成立於西元元年前後(距今約2000年前), 此時佛教已由「初期佛教」 進入「部派佛教」。部派的分裂,造成異說紛起, 部派成立各自的論典。例如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 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 《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 《論事》、《雙論》和《發趣論》。 北傳佛教說一切有部的論藏基本組成包含「一身六足」: 《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論》、 《界身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 《發智論》。除三藏之外,佛教又有五藏的分法。 《三論玄義》記載,法藏部的經典,在三藏之外, 又有菩薩藏及咒藏,合為五藏 大乘佛教晚期也發展出類似的分法, 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在三藏之外, 又加上般若藏、陀羅尼藏,合稱五藏。 1.^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CBETA, T02, no. 125, p. 550, c9) 2.^ 《三論玄義》:「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護部。其本是目連弟子。得羅漢恆隨目連往色界中。 有所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 五菩薩藏。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也。」 3.^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復次,慈氏! 云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 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 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 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 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