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0
|
[分享]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 tripiṭaka), 佛教术语,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包含: 经藏(sūtrapiṭaka)、 律藏(vinayapiṭaka)、 论藏(abhidharmapiṭaka)
三者合称三藏,或三藏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 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 方广、论议、授记。 三藏也指大藏经,尤其是南传佛教的巴利文大藏经。 佛家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 精通经藏(各种经文)者,称为经师;精通律藏者(讲戒律), 称为律师,精通论藏(明示教法)者,称为论师。 释迦文佛(世尊)涅槃之后,弟子为能维持佛所传的教理, 由弟子摩诃迦叶主导,选拔五百位弟子代表, 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召开佛典的编集大会,称为「第一结集」 或「五百结集」。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 由侍奉世尊 25 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 《阿含经》即为经藏,《阿含经》有四大部, 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又称四阿含, 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资料,尤以《杂阿含经》的更重要, 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西元148年, 安息国僧安世高译出一些阿含别生经。现传阿含经有两种译本, 就是南传巴利文三藏的五部,与汉译的四阿含。 现存汉译《杂阿含经》缺佚两卷。 汉传佛教的经藏有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等。 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佛陀入灭后, 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结集,由持戒的优波离背诵戒律, 一日诵一律,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法,经大会认可确立。 汉传佛教以《四分律》、《五分律》与《僧祇律》三者为主流, 而其中又以《四分律》最为人所接受。《四分律》与《五分律》共百条, 故又称为百众学。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着作称为论。 南传佛教称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即心法、 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 论藏成立于西元元年前后(距今约2000年前), 此时佛教已由「初期佛教」 进入「部派佛教」。部派的分裂,造成异说纷起, 部派成立各自的论典。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 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 《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 《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藏基本组成包含「一身六足」: 《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论》、 《界身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 《发智论》。除三藏之外,佛教又有五藏的分法。 《三论玄义》记载,法藏部的经典,在三藏之外, 又有菩萨藏及咒藏,合为五藏 大乘佛教晚期也发展出类似的分法, 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在三藏之外, 又加上般若藏、陀罗尼藏,合称五藏。 1.^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CBETA, T02, no. 125, p. 550, c9) 2.^ 《三论玄义》:「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得罗汉恒随目连往色界中。 有所说法皆能诵持。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 五菩萨藏。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 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复次,慈氏! 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 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 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 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 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 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