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調柔」將心控制好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講解「善知識」的八種功德時,
最主要是以上師性相的功德,首先會講到「寂靜調柔」。
講到「調柔身心」時,也就是「將一切身心不好狀態,都轉變為好的狀態」,稱為「調柔」。
「身心調柔」並不只是「身」寂靜就可,
而是「心」也要同樣的安住在寂靜狀態,
藏人有句俗話說,「要說身口調柔,沒有比貓更調柔的了」。
並不是說此俗語可以廣泛和其他說法相比,但講到「調柔」,
我們可以看到貓總是很溫柔、很柔和的,發出喵喵的聲音。
初學者在修學戒定慧三學之中的「戒學」時,
比方說,當我們出現一個非常細微、
例如想要殺害小蟲的殺念,或想要說一個微弱謊話時,
要即時將心念定住,將其拉回,
或當眼耳鼻舌等五根將進入顛倒行時,控制自己去強制收回,
就像是拉馬的韁繩一樣,當馬要走到另一個方向時,
猛烈將其拉回,我們也要將言行都如是拉回。
講到「寂靜」時,會在三學之中說到「定學」。
所謂「定學」就是「三摩地學」或「禪定學」,
主要是壓制煩惱,讓自己的心處於一種安住狀態、
制止以使五根不落入顛倒行為。
當我們謹慎身口意時,心就可以去控制其它,
並且相較於之前更為寂靜,就像是馬被圈養在馬棚之中,
不讓他到處亂跑,可以透過定學,
讓我們隨處亂跑得心被壓制住,
讓我們的心可以向內收回,並更為安住。
雖然心的狀態比之前更為寂靜,
但只有在安住時才能靜的下來,其它時段,
例如後得時又會再次散亂,或者入定觀修時狀態非常之好,
出定後就散亂不已,
此時就需要三學之中的「慧學」來斷除六種煩惱。
三學之中的「戒學」主要是為了修持「止觀」,
「慧學」主要是為了修持「勝觀」,
但現階段的我們無法圓滿達成止觀和勝觀,
但若以相似方式去修持,也未嘗不可。
講到「功德殊勝」方面,佛經中有這樣說法:
若依止比自己功德更為低下的士夫的話,
則無法清淨自己的自相續,別說增長功德了,還會退步。
而若依止一位與己不相上下者,你也不可能獲得進步,
因為沒有任何出入、因此也無法藉此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