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调柔」将心控制好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讲解「善知识」的八种功德时,
最主要是以上师性相的功德,首先会讲到「寂静调柔」。
讲到「调柔身心」时,也就是「将一切身心不好状态,都转变为好的状态」,称为「调柔」。
「身心调柔」并不只是「身」寂静就可,
而是「心」也要同样的安住在寂静状态,
藏人有句俗话说,「要说身口调柔,没有比猫更调柔的了」。
并不是说此俗语可以广泛和其他说法相比,但讲到「调柔」,
我们可以看到猫总是很温柔、很柔和的,发出喵喵的声音。
初学者在修学戒定慧三学之中的「戒学」时,
比方说,当我们出现一个非常细微、
例如想要杀害小虫的杀念,或想要说一个微弱谎话时,
要即时将心念定住,将其拉回,
或当眼耳鼻舌等五根将进入颠倒行时,控制自己去强制收回,
就像是拉马的缰绳一样,当马要走到另一个方向时,
猛烈将其拉回,我们也要将言行都如是拉回。
讲到「寂静」时,会在三学之中说到「定学」。
所谓「定学」就是「三摩地学」或「禅定学」,
主要是压制烦恼,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安住状态、
制止以使五根不落入颠倒行为。
当我们谨慎身口意时,心就可以去控制其它,
并且相较于之前更为寂静,就像是马被圈养在马棚之中,
不让他到处乱跑,可以透过定学,
让我们随处乱跑得心被压制住,
让我们的心可以向内收回,并更为安住。
虽然心的状态比之前更为寂静,
但只有在安住时才能静的下来,其它时段,
例如后得时又会再次散乱,或者入定观修时状态非常之好,
出定后就散乱不已,
此时就需要三学之中的「慧学」来断除六种烦恼。
三学之中的「戒学」主要是为了修持「止观」,
「慧学」主要是为了修持「胜观」,
但现阶段的我们无法圆满达成止观和胜观,
但若以相似方式去修持,也未尝不可。
讲到「功德殊胜」方面,佛经中有这样说法:
若依止比自己功德更为低下的士夫的话,
则无法清净自己的自相续,别说增长功德了,还会退步。
而若依止一位与己不相上下者,你也不可能获得进步,
因为没有任何出入、因此也无法藉此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