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应无所住而生心与恒顺众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无住于六尘境界。 六尘只是一个例子,其实七情、六尘、五欲通通包括在内。 中国人讲七情五欲,印度佛法讲六尘, 其实七情五欲就包括在六尘内。 换言之,即是不受任何情境的影响,心不执着在那儿。 你从前面这样看下来,就会很清楚它的意思。 这部分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恒顺众生」, 而不称「应无所住而生心」,但其实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海云法师: 「无住生心」是空宗典型的语言模式, 「恒顺众生」则属典型的性宗之语言模式。 空宗主破,性宗主立;「无住生心」是破, 「恒顺众生」即恒顺众缘合和而生其心,是从立的这一面来讲。
真正的大修行人,是在念头一生之际,「啪」就捕捉住了, 根本不让它存在,在产生之前就拿掉了。 所以说「看话头」、「参念佛是谁」,就是要捕捉住念佛之前, 指挥念佛的那个念头。 父母未生之前的那个「本来面目」。 由此来看,孔老夫子是非常有修行的, 你回去找《论语》来看,试着在「子曰」前面画一个圆圈。
我记得有一年考状元,题目是:「孔子未说之前」, 没有参禅的人都不会写。孔子还没说之前是一个圆圈, 一般人不会去念那个圆圈, 只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然后就开始了。子曰之前呢?没有人知道。 那个就是「参话头」、「看话头」啊!
这个「生心」,也就是指生、住、异、灭的「生」, 你必须能够掌握得住。「住色生心」, 就是将心念依着在「六尘境界」上,那是凡夫啊! 所以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心,不应住色生心」, 清净不被六尘所染,一尘不染,这才叫作「应如是生清净心」。 这部分各位要慢慢地去体会,我虽然没逐字逐句地解释, 但那个理论及内容背景,你应该要非常清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无住于六尘境界。 六尘只是一个例子,其实七情、六尘、五欲通通包括在内。 中国人讲七情五欲,印度佛法讲六尘, 其实七情五欲就包括在六尘内。 换言之,即是不受任何情境的影响,心不执着在那儿。 你从前面这样看下来,就会很清楚它的意思。 这部分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恒顺众生」, 而不称「应无所住而生心」,但其实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无住生心」是空宗典型的语言模式, 「恒顺众生」则属典型的性宗之语言模式。 空宗主破,性宗主立;「无住生心」是破, 「恒顺众生」即恒顺众缘合和而生其心,是从立的这一面来讲。
「恒顺众生」即恒顺众缘和合,它也是不执着, 不过「恒顺众生」是从正面、从立来讲。 这一个缘合了,就从这个缘跳到那个缘;那个缘成了, 又跳过去了,恒顺众缘和合而生其心。 不执着,就会顺下去了,也因为讲顺,所以缘很多, 他就一直顺过去,像流水一样, 不管撞过来、撞过去,他都顺着趋势走,故曰「恒顺众生」。
空宗的语言便非如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不执着而生其心,也像水一样,跟着走,无所住。 同样的东西,只是讲法不同, 佛法所用的语言模式虽然不同,但所指则一。 但我们懵懂不知,以为它们不同,实则完全一样! 要从这地方去看啊,它这个是破,叫你不要执着; 那个是立,叫你顺着缘一直过去,也是不要执着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