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應無所住而生心與恆順眾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無住於六塵境界。 六塵只是一個例子,其實七情、六塵、五慾通通包括在內。 中國人講七情五慾,印度佛法講六塵, 其實七情五慾就包括在六塵內。 換言之,即是不受任何情境的影響,心不執著在那兒。 你從前面這樣看下來,就會很清楚它的意思。 這部分在《華嚴經》裡面稱為「恆順眾生」, 而不稱「應無所住而生心」,但其實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海雲法師: 「無住生心」是空宗典型的語言模式, 「恆順眾生」則屬典型的性宗之語言模式。 空宗主破,性宗主立;「無住生心」是破, 「恆順眾生」即恆順眾緣合和而生其心,是從立的這一面來講。
真正的大修行人,是在念頭一生之際,「啪」就捕捉住了, 根本不讓它存在,在產生之前就拿掉了。 所以說「看話頭」、「參念佛是誰」,就是要捕捉住念佛之前, 指揮念佛的那個念頭。 父母未生之前的那個「本來面目」。 由此來看,孔老夫子是非常有修行的, 你回去找《論語》來看,試著在「子曰」前面畫一個圓圈。
我記得有一年考狀元,題目是:「孔子未說之前」, 沒有參禪的人都不會寫。孔子還沒說之前是一個圓圈, 一般人不會去念那個圓圈, 只會「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然後就開始了。子曰之前呢?沒有人知道。 那個就是「參話頭」、「看話頭」啊!
這個「生心」,也就是指生、住、異、滅的「生」, 你必須能夠掌握得住。「住色生心」, 就是將心念依著在「六塵境界」上,那是凡夫啊! 所以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心,不應住色生心」, 清淨不被六塵所染,一塵不染,這才叫作「應如是生清淨心」。 這部分各位要慢慢地去體會,我雖然沒逐字逐句地解釋, 但那個理論及內容背景,你應該要非常清楚。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無住於六塵境界。 六塵只是一個例子,其實七情、六塵、五慾通通包括在內。 中國人講七情五慾,印度佛法講六塵, 其實七情五慾就包括在六塵內。 換言之,即是不受任何情境的影響,心不執著在那兒。 你從前面這樣看下來,就會很清楚它的意思。 這部分在《華嚴經》裡面稱為「恆順眾生」, 而不稱「應無所住而生心」,但其實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無住生心」是空宗典型的語言模式, 「恆順眾生」則屬典型的性宗之語言模式。 空宗主破,性宗主立;「無住生心」是破, 「恆順眾生」即恆順眾緣合和而生其心,是從立的這一面來講。
「恆順眾生」即恆順眾緣和合,它也是不執著, 不過「恆順眾生」是從正面、從立來講。 這一個緣合了,就從這個緣跳到那個緣;那個緣成了, 又跳過去了,恆順眾緣和合而生其心。 不執著,就會順下去了,也因為講順,所以緣很多, 他就一直順過去,像流水一樣, 不管撞過來、撞過去,他都順著趨勢走,故曰「恆順眾生」。
空宗的語言便非如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不執著而生其心,也像水一樣,跟著走,無所住。 同樣的東西,只是講法不同, 佛法所用的語言模式雖然不同,但所指則一。 但我們懵懂不知,以為它們不同,實則完全一樣! 要從這地方去看啊,它這個是破,叫你不要執著; 那個是立,叫你順著緣一直過去,也是不要執著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