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6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加行、正行、结行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
◆ 正式修法前的“加行”指,先由衷地思维发愿:
“我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而获得究竟圆满的大觉佛果!”

◆ 正式修法时的“正行”,就是指无论有何修为,
我们都应具备六种波罗蜜多,而(将这种修为)转为道用。

◆ 正式修法结束时的“结行”,
又应以“无所缘对”(的空性)之印印定,
而在“一切诸法都是平等性”的状态之中,
将此修为转化为“光明而不成实”的道用。...

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节选自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
(一)名义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为“三殊胜”,以前我译作“三要点”。为什么称做三要点呢?就是为了引起学人的重视。凡是学佛、
修行的人,都必须做到这三件事,因为十分重要,所以翻译为三要点。由藏文直译,则叫做三殊胜。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种殊胜。菩萨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殊胜。
这七殊胜又可归纳为三种。我们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烧香、磕头等)时,都应具足这三殊胜。
如果能具足这三种殊胜(或三要点),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盏灯、磕一个头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
如果离开这三殊胜,即使从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

什么是三殊胜呢?第一是动机殊胜;第二是无缘殊胜;第三是回向殊胜。

第一、动机殊胜。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会有目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
如果在行善时,具备殊胜的动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无缘殊胜。是指在修行时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做任何善事,
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为非常殊胜的善行;

第三、回向殊胜。行善修法结束后,还应当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时,就已经成就了很好的善业,
将此善业用于何处,是很关键的问题。是用于解脱?还是用于健康长寿?或是用于下一世的人天果报?
这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这种目的性的选择,就叫回向。

无论作任何善事,都不能离开这三种殊胜。一旦脱离了这三个关键问题,
则不管所做的善事从外表上看有多么的了不起,实际上也是不好的。
所以,弄清这三个殊胜并付诸实施至关重要。

(二)具体修法

1、动机殊胜

行善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标(动机)也千差万别。
所有这些动机,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善、无记和善。

(1)不善的动机。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
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仅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
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
则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
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它的善报。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
大圆满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因为我们的动机,
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机就称为不善的动机。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
那是因为,虽然仅仅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以后,
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多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
这种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不但无法离开痛苦,
而且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我们听闻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
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之中。

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磨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
其中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放生、磕头……;
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什么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不同目的,
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完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
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头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获得善果;
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
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
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的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如前所讲,如果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等等,就是不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善的,
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坐、念经,都是世间法,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
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
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这么可怕--即使修大圆满法都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对动机的选择。

凡是为获得这一世的幸福,或者为遣除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这样的动机都是不善的。
虽然这样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却与解脱毫无关系。因此,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而言,
绝不能有这样的目的。经书里讲过,这种动机是需要断除的。所以,我们在每次行善的时候,
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比如,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磕头(或我要去放生),
这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磕头(放生)呢?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是错误的,就必须及时纠正。

(2)无记的动机。无记是指没有善恶的记录,既非善,亦非恶。例如,一个人去放生,
邀请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并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应邀同去放生,心里没有任何目的。
放生结束后,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业就称为无记。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他不是同样也解救了生命吗?
为何是无记呢?因为,他虽然与大家在行为上毫无二致,但是他的内心却没有这种概念,
所以,他的所做就是无记的。类似这样的概念,在世间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杀人,
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无意中杀了人,则所犯的罪就没有那么严重。在这一点上,世间法与佛法是一致的。

经书上讲,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机是无记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断除它。因为无记与善比较接近,
而不善与善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后者只能断除。平时我们在修行、打坐之前,
一定要认真观察,如果发现动机是无记的,就必须改善它。因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
都不能成为解脱法,与解脱毫无关系。以无记动机所造的善业虽然有些世间善报,但却很微弱。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
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
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
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
如果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
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
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
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
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
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
,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三殊胜”:

一、加行发心殊胜: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
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
有些人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
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去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
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
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

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
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
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

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

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
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
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现在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
因为在求法的过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发心:这是最好的一种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
我已经花很长时间给大家讲了,它的利益功德、发心方式不用特别广讲,但此处还是给大家提一下。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
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
因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起呢?《经庄严论》等中虽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
若对众生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无法生起,这是历代传承祖师公认的,
佛陀在经中也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
”噶当派上师们看见可怜众生时,是怎么样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记载。
所以你什么时候生起了无伪的大悲心,什么时候菩提心就会依它而增长。
以前无着菩萨显现上也是长期闭关并没有见到本尊,后来对可怜众生产生悲心的一刹那,
彻底净除了罪业,见到了弥勒菩萨。

藏地还有一个公案:卫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杀生非常厉害,后来他看见个别众生时,
相续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愿再杀。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业,觉得非常可怕,
于是准备跳崖自杀。当他纵身跳下去时,结果没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真是很快乐啊!)

以前传承上师们也经常讲:卫藏拉萨那边,有群人上了同一条船过河。船行到河中间,
由于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个人的悲心相当强烈,他想:“与其所有的人死,
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河中。没想到,他本来不会游泳,却飞快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别强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圆满所有的功德,同时菩提心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前两天在辩论时,很多道友对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真正做起来时,
有时候跟说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没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难。
即使依靠上师的威力或经论的加持偶尔会生起,但没有大悲心的话,这样菩提心也不稳固。
因此,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呢?就是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莲花生大师说过:“一切众生,
没有不当过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缘,
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普贤行愿品》中也讲:“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此誓愿无有穷尽。”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
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
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
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佛经中也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
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我们不要说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的如来,
就算在一位如来面前这样供养,现在也没有这种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
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倘若是恶心或无记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经常花时间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应该发一个菩提心。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
那么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
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这种发心只是几秒钟的事,并不是特别困难,
但功德却不可估量。所以,第一个殊胜,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徒来讲,
千万千万不能忘记。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做什么善事都会先想起菩提心。

我们每次讲经说法,都说“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你们平时念经、磕头、修加行时,
也要知道这并不是为了健康无病,也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这些世间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肯定会带来的,
但这并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无记的心态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胜方便——菩提心来摄持。
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诚如《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言,
原来平凡庸俗的分别念,也会变成价值昂贵、如纯金般的发心。

当然,只有发心还不行,《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真正要为众生做事,
这样的念头才非常珍贵,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缘众生和缘佛果的两个条件,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来。

总之,高僧大德们一再强调: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无缘殊胜:

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
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
阿难入胎经中云:“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意思是说,
假如没有入定,就不会获得清净智慧,无法断除有漏,故一定要精进行持。
这里所讲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没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
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
对我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比如我今天听一堂课,开始时先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而听课,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听课的时候,倘若如如不动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许一句法都听不到,
那不太合理。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如果一边听课,
一边想“我要怎么搞生意赚钱,如何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一直起心动念,产生种种恶念杂念,
这不叫正行无缘。正行无缘的意思,就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便法,
这是伏藏大师大乐洲所说的。

若没有修持正行无缘,会有什么过失呢?还是有很大的过失。
《受持善根经》中讲:“在数劫中持戒,长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摄持,则成为外道。
”表面上看来,持戒清净长达数劫,修持安忍的时间也很漫长,但心没有被真如智慧摄持的话,
那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当不错,守持禁戒、五火焚身,
也是长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要善,而且这种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摄持。

正行无缘的含义,《大神变经》中定义为:“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
此乃三轮体空之戒。”就我个人分析,做任何一个善法,比如你听经时,
身体要像山王一样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乱语,
尽量专心行持善法,把世间的语言全部抛开,有条件应保持禁语;心无有动摇,
当然并不是让你必须入定,而是根据所行持的善法,心专注于这上面。比如我们去放生,
正行无缘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心里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
已经获得了解脱,但愿它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将来获得圆满的佛果。
还有许多可怜的众生没有得到救护,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
来世一定要救它们!”放生的有关事情,一直在心里浮现,这就叫心无动摇。
以此摄持身语意三门,则是所谓的三轮体空。

当然,这种三轮体空,与安住无分别境界中的三轮体空有所不同,后者比较好理解。
但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一个善法时,
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比如你在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
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
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任何一个善法,我们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
大家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
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后行回向殊胜: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
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么善根、念了多少佛号、
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
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
”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
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

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
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
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
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
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
愿皆获善妙。”《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
并不是缘某个众生;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
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
。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
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说,
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边众生,愿他们获得如来果位。
这种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随解脱分善。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
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
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若将善根回向给众生,他们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类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讲过,
广严城的饿鬼通过佛陀的回向,最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当大。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大肉团,
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
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见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
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
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他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
”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
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但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超度,必须以众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兰盆经》中记载,
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
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
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
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
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中,
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我们行持善法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当然,有时候专门超度一个众生也可以,比如你梦见死人后,
把他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一些《金刚经》、
作一些佛事,然后进行回向,也是有帮助的。
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正如刚才两个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时候,有些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不一定是这样。
但不管怎么样,行持善法最后务必要以回向来摄持,这样的话,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违缘摧毁,
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断增长,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
原来有个人就说:“我现在很富,天天吃利息,这辈子也不会饿死。”你如果以回向来摄持,
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会穷尽的。

所以,行善必须要有一种方便法,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有些人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了,
每天只想“求阿弥陀佛加持,让我往生极乐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圆圆满满”,
总在一个小范围内转来转去,意义不是很大。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而是诸佛菩萨的教言。
我也学了很长时间的佛法,对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敢说特别精通,
但也算比较了解,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是怎么说的,应该能够分得清楚。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
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开头没有发心,中间心不在焉,最后也没有回向,即使有回向,
也是颠倒回向或世间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乐,吃得好、穿得好,这是非常可笑的。

《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
”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
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
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只有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
功德也是无法想象。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3-04 20:2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71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