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6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加行、正行、結行
岡波巴大師:《珍珠之鬘》

三勝妙——加行、正行、結行
◆ 正式修法前的“加行”指,先由衷地思維發願:
“我要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而獲得究竟圓滿的大覺佛果!”

◆ 正式修法時的“正行”,就是指無論有何修為,
我們都應具備六種波羅蜜多,而(將這種修為)轉為道用。

◆ 正式修法結束時的“結行”,
又應以“無所緣對”(的空性)之印印定,
而在“一切諸法都是平等性”的狀態之中,
將此修為轉化為“光明而不成實”的道用。...

三殊勝: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
節選自慈誠羅珠堪布的《慧燈之光》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為“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為什麼稱做三要點呢?就是為了引起學人的重視。凡是學佛、
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為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為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做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
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為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
如果能具足這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
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從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

什麼是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回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
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
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為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回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
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
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回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
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有多麼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
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施至關重要。

(二)具體修法

1、動機殊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
所有這些動機,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
何為不善動機呢?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為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為健康、長壽、
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為不善動機。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
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為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
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它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為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
大圓滿法為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因為我們的動機,
是為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為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為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
那是因為,雖然僅僅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在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後,
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
這種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為畢竟是有漏之法,不但無法離開痛苦,
而且會引發眾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為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不是為了茶余飯後的閒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
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

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
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
第三人只是為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什麼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為三個人各自的不同目的,
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完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
吃飯是為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獲得善果;
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
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
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為動機是不善的,
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
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
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
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系。因此,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
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
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
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
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
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為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嗎?
為何是無記呢?因為,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為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
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類似這樣的概念,在世間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殺人,
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無意中殺了人,則所犯的罪就沒有那麼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為無記與善比較接近,
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
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
都不能成為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系。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
最後沒有回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
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
作為後學者,大家應盡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
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
如果你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
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
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回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回向來印持,
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布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
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
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回向攝持
,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三殊勝”:

一、加行發心殊勝:
做什麼事情都有一種發心,發心可分為不善、無記、善三種。

1、不善的發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為了獲得名聲財富地位等世間八法,表面上看來,
這種發心並非不清淨,但實際上它不是解脫的根本因,故稱之為不善。比如有些人為了發財而聽經,
有些人為獲得名聲而聽經,有些人為了治病而聽經,這些發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
根本不牽涉解脫方面。就像現在的許多人,到寺院裡去拜佛燒香,完全是圍著自己轉,發
願也是害怨恨的敵人,這些絕對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淨,
則可繼續行持;如果心不清淨,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這件事情放下。

2、無記的發心:去聽經或放生,既沒有想到眾生,也沒有想到佛法,只是隨波逐流,
聽別人說放生很熱鬧,自己就跟著去,把放生當作一種活動而已,自始至終沒有善妙的發心,
只是走路吃飯的那種無記心。這樣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種無記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應捨棄。

3、善的發心:又分上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下士道的發心。

1)下士道的發心:行善是為了來世獲得天人的果位、人間的轉輪王,生到特別快樂的地方去,
有吃有穿,過得幸福,這是為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發心:修持善法只為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樂果,
屬於小乘行人的發心。現在有些人聽經聞法,就是希望自己獲得圓滿的佛果,也接近於這種發心。
因為在求法的過程中,他根本沒有想過眾生,只想自己平息煩惱而得妙果,這種動機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發心:這是最好的一種發心,也即所謂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
我已經花很長時間給大家講了,它的利益功德、發心方式不用特別廣講,但此處還是給大家提一下。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為依此可獲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為度諸眾生,
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說,為了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
我們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以此可攝持各種善法,無勤獲得暫時究竟的一切喜樂。
因此,在所有的發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麼因而生起呢?《經莊嚴論》等中雖有不同說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
若對眾生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無法生起,這是歷代傳承祖師公認的,
佛陀在經中也說:“菩薩不用學多法,只學一法即可。何為一法?此乃大悲心。
”噶當派上師們看見可憐眾生時,是怎麼樣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記載。
所以你什麼時候生起了無偽的大悲心,什麼時候菩提心就會依它而增長。
以前無著菩薩顯現上也是長期閉關並沒有見到本尊,後來對可憐眾生產生悲心的一剎那,
徹底淨除了罪業,見到了彌勒菩薩。

藏地還有一個公案:衛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殺生非常厲害,後來他看見個別眾生時,
相續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願再殺。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業,覺得非常可怕,
於是准備跳崖自殺。當他縱身跳下去時,結果沒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淨剎土。(真是很快樂啊!)

以前傳承上師們也經常講:衛藏拉薩那邊,有群人上了同一條船過河。船行到河中間,
由於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個人的悲心相當強烈,他想:“與其所有的人死,
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河中。沒想到,他本來不會游泳,卻飛快到達彼岸而安然無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別強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圓滿所有的功德,同時菩提心也有了堅實的基礎。
前兩天在辯論時,很多道友對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真正做起來時,
有時候跟說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沒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難。
即使依靠上師的威力或經論的加持偶爾會生起,但沒有大悲心的話,這樣菩提心也不穩固。
因此,菩提心的來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緣是什麼呢?就是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切眾生,
沒有不當過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對境就是一切眾生,若沒有這樣觀,離開了眾生這個所緣緣,
菩提心就沒辦法生起。《普賢行願品》中也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我此誓願無有窮盡。”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為,全部以利益眾生的心態來攝持,
這是最起碼的標准。這種人為眾生睡覺、為眾生吃飯、為眾生說話,一切都想著眾生,
就像慈母時時關心獨子一樣,他也時時關心眾生。假如做不到這一點,早上起來時發菩提心,
白天的所作所為要利益眾生,晚上睡覺前也想到眾生,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於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論》第一品中有詳細介紹,佛經中也說:“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剎那的菩提心,
也遠遠勝過用七寶供養恆河沙數十方如來的功德。”我們不要說用七寶供養恆河沙數的如來,
就算在一位如來面前這樣供養,現在也沒有這種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
行持任何一個善法時,首先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倘若是惡心或無記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經常花時間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應該發一個菩提心。如果沒有行持善法的機會,
那麼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觀光時,先發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
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願我能對眾生有利。”這種發心只是幾秒鐘的事,並不是特別困難,
但功德卻不可估量。所以,第一個殊勝,就是以菩提心來攝持,對大乘佛教徒來講,
千萬千萬不能忘記。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做什麼善事都會先想起菩提心。

我們每次講經說法,都說“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你們平時念經、磕頭、修加行時,
也要知道這並不是為了健康無病,也不是為了名聞利養,這些世間法,依靠三寶的加持肯定會帶來的,
但這並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無記的心態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勝方便——菩提心來攝持。
如果有了這樣的發心,誠如《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言,
原來平凡庸俗的分別念,也會變成價值昂貴、如純金般的發心。

當然,只有發心還不行,《前行》中說:“發心不為主,生心乃為主。”真正要為眾生做事,
這樣的念頭才非常珍貴,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緣眾生和緣佛果的兩個條件,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來。

總之,高僧大德們一再強調: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無緣殊勝:

正行無緣,梵語叫“勒布嘎”,即無分別之意。真正的正行無緣,是聖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種智慧,
凡夫人現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無漏的善法,獲得無漏的功德,這種定解也不能缺少。
阿難入胎經中云:“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意思是說,
假如沒有入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故一定要精進行持。
這裡所講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沒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亂,
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別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輪體空和正行無緣,
對我們來講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很多上師認為:心能專注的話,也是一種正行無緣。

比如我今天聽一堂課,開始時先發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而聽課,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聽課的時候,倘若如如不動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許一句法都聽不到,
那不太合理。這裡所謂的無分別,指不夾雜亂七八糟的各種念頭。如果一邊聽課,
一邊想“我要怎麼搞生意賺錢,如何解決家人的生活問題”,一直起心動念,產生種種惡念雜念,
這不叫正行無緣。正行無緣的意思,就是有緣福德資糧與無緣智慧資糧融為一體而行持的方便法,
這是伏藏大師大樂洲所說的。

若沒有修持正行無緣,會有什麼過失呢?還是有很大的過失。
《受持善根經》中講:“在數劫中持戒,長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攝持,則成為外道。
”表面上看來,持戒清淨長達數劫,修持安忍的時間也很漫長,但心沒有被真如智慧攝持的話,
那跟外道沒有什麼差別。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當不錯,守持禁戒、五火焚身,
也是長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心要善,而且這種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攝持。

正行無緣的含義,《大神變經》中定義為:“身無動搖,語無動搖,意無動搖,
此乃三輪體空之戒。”就我個人分析,做任何一個善法,比如你聽經時,
身體要像山王一樣如如不動,不能東看西看、東倒西歪,一剎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亂語,
盡量專心行持善法,把世間的語言全部拋開,有條件應保持禁語;心無有動搖,
當然並不是讓你必須入定,而是根據所行持的善法,心專注於這上面。比如我們去放生,
正行無緣的心是什麼呢?就是心裡一直想:“這些可憐的眾生,今天依靠這種方便,
已經獲得了解脫,但願它們暫時獲得人天福報,將來獲得圓滿的佛果。
還有許多可憐的眾生沒有得到救護,我要想盡一切辦法,如果今生沒有機會,
來世一定要救它們!”放生的有關事情,一直在心裡浮現,這就叫心無動搖。
以此攝持身語意三門,則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當然,這種三輪體空,與安住無分別境界中的三輪體空有所不同,後者比較好理解。
但按照很多上師的解釋,正行無緣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說,行持一個善法時,
盡量不起各種分別念,這就是所謂的正行無緣。比如你在聽課時,身體如如不動,
口中不說話,心全神貫注於上師所講的內容,再加以思維分析,然後進行修持,
心就有了專注的力量。梵語中的正行無緣,意思是無分別,這裡的無分別,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亂。

任何一個善法,我們要麼不做,要做的話,心沒有必要一直外散,產生各種雜亂分別念。
大家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應該觀察心能不能專注,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終。
如果心無法專注,身體再怎麼不動,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三、後行回向殊勝: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說,善根如果沒有回向,通過四種因可以摧毀:

1、嗔恨煩惱。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沒有回向,後來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剎那,
也能將百劫或千劫所積累的善根毀壞無余。

2、在別人面前宣揚。到處說自己做過什麼功德、積累過什麼善根、念了多少佛號、
捐款做了什麼佛事,這樣炫耀功德,善根就會逐漸毀壞。
現在有些人行善特別喜歡給別人講:“我今天做了什麼,前天做了什麼,十年前做了什麼功德……
”當然,你回向完了以後,怎麼樣宣傳都沒事,但如果沒有回向,這個善根很容易摧毀。

3、對行善生起後悔心。比如你供養寺院一些錢,當時的發心很清淨,但事後覺得這樣不合理,
產生一種後悔心,也會毀壞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後,就不會摧毀。

4、顛倒回向。自己所積累的善根,本來應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卻回向讓某某怨敵多得病,
以三寶的加持使他馬上離開人間。這種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顛倒的回向。

因此,正確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沒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續中經常出現顛倒分別念、
嗔恨心、後悔心等,很容易被這些惡念摧毀。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麼呢?《俱捨論》中說,有一種善根叫勝義善(
又名真如善。勝義善是指解脫,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為安樂),這無法回向給眾生,因為它是常有之法。
這裡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雲:“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
願皆獲善妙。”《華嚴經》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種善妙:1、所緣善妙:應緣一切眾生,
並不是緣某個眾生;2、所依善妙:獲得的並不是暫時的快樂,而是斷證圓滿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這種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攝持;4、行為善妙:佛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
在世間中極為善妙,我們也應隨著諸佛菩薩的妙行而積累善根
。據《華嚴經》的觀點,所回向的善根應具備四種善妙,
這種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給眾生,就能成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讓一切眾生獲得佛果。《回向經》中云:“此等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說,
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於無邊眾生,願他們獲得如來果位。
這種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隨解脫分善。

那麼,該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論》的回向品、《普賢行願品》等,
但歸納而言,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可全部包含在願一切眾生快樂、佛法興盛於世這兩條中。
我們平時行持善法時,也要作這樣的回向。

若將善根回向給眾生,他們能獲得真實的利益,這類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講過,
廣嚴城的餓鬼通過佛陀的回向,最後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當大。

依靠個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後進行回向,也能讓眾生獲得成就。虛雲和尚剛生下來時,是一個大肉團,
他母親見後大驚,當下悶厥而死。第二天有個賣藥翁來,用刀破開肉團,裡面抱出來一個男孩,家人大喜。
虛雲和尚畢生沒有見過母親,每每思之,心痛如絞。後前往阿育王寺禮拜捨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
有一天,在似夢非夢的境界中,他見到空中出現一條長數丈的金龍,龍騰空飛到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
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他母親正站在樓閣上眺望。他大叫:“母親,請您騎上金龍,往西方去吧。
”龍即緩緩下降,夢也遂之驚醒,醒後覺得身心清爽。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掛念母親。
虛雲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親脫離了輪回,應該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但有些情況,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超度,必須以眾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蘭盆經》中記載,
目犍連的母親去世之後,目犍連用神通觀察,發現母親已轉為餓鬼,餓渴無食。目犍連拿飯菜去給她吃,
哪知食物到口邊就化為猛火。目犍連回來告訴佛陀,佛陀說:“你母親生前業力深重,
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她的業報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眾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這天,你供養僧眾,
請十方僧眾對她回向,這樣才能獲得解脫。”於是目犍連遵照佛陀的教言,供養十方僧眾作回向,
依靠僧眾的力量,他母親馬上脫離餓鬼道,生於天上享受福樂。此習俗也得以流傳萬世,在漢傳佛教中,
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盂蘭盆會”,以拔濟自己累世的父母六親。

我們行持善法作回向時,應斷除自私自利。當然,有時候專門超度一個眾生也可以,比如你夢見死人後,
把他的名字寫下來,交給僧眾念經回向,對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眾,那自己給他念一些《金剛經》、
作一些佛事,然後進行回向,也是有幫助的。
所謂的回向,上師如意寶曾說,就是把善根賜給眾生,讓眾生分享。

正如剛才兩個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時候,有些憑自己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有些不一定是這樣。
但不管怎麼樣,行持善法最後務必要以回向來攝持,這樣的話,一方面善根不會被煩惱違緣摧毀,
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斷增長,就像錢存在銀行裡一樣,不但本錢不會丟失,利息也一直隨時間增加。
原來有個人就說:“我現在很富,天天吃利息,這輩子也不會餓死。”你如果以回向來攝持,
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會窮盡的。

所以,行善必須要有一種方便法,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有些人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了,
每天只想“求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往生極樂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圓圓滿滿”,
總在一個小范圍內轉來轉去,意義不是很大。當然,這並不是我的分別念,而是諸佛菩薩的教言。
我也學了很長時間的佛法,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敢說特別精通,
但也算比較了解,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是怎麼說的,應該能夠分得清楚。

上師如意寶曾慈悲開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務必要具足三殊勝,若連這個都不具足,
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開頭沒有發心,中間心不在焉,最後也沒有回向,即使有回向,
也是顛倒回向或世間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樂,吃得好、穿得好,這是非常可笑的。

《華嚴經》中說:“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自然會具足。
”只有時時想到眾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無勤就會擁有,倘若沒有這一顆心,外面的建築再壯觀,
舉辦的法會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並不重要,心態才最重要。
學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態擺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態,它有它的一套調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態,
必須要以這種方便來攝持,只有這樣,功德才會非常圓滿。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三殊勝。若能具足這一點,縱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
功德也是無法想象。試問,誰會不願意這樣呢?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3-04 20:2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32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