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華經》說: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每一種法,都安住在它的崗位,
慧律法師: 緣起性空,處處緣起,處處性空,處處相、處處無相,
包括一朵花,它就是緣起、它就是性空;
包括一個茶杯,它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 它也是緣起、也是性空;
包括這張桌子,也是緣起、也是性空;
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緣起、也是性空,
所以處處相、處處無相。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天地萬物皆在說法 聖嚴法師:剛才我去湖邊,看到一隻顏色灰白相間的鳥, 停留在湖面的一根木頭上。最初我以為木頭上長出東西, 因為我觀察了十五分鐘之久,這隻鳥毫無動靜, 我心想:這究竟是什麼呢?一開始,我不確定那是隻鳥, 我對牠叫了兩聲,牠沒有動靜;當我正想離開時, 突然看見水面上有個水花,原來這隻鳥很快地啄了一下, 就獵捕了一條魚,馬上把魚吃掉,然後這隻鳥又不動了。⋯⋯ 我真佩服這隻參禪的鳥,牠一定是學默照的。 牠安靜地停留在木頭上,什麼狀況都不管,但是牠很清楚情況。 當魚在水裡游來游去時,根本不知道有隻鳥,等到游近時, 鳥不動聲色,一點也不累地跳出來把魚吃掉。 這還真需要一些工夫。早上我提到一篇文章, 說動物是活在當下而不管過去及未來,所以對當下特別敏銳。 而一般人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忘掉現在, 因此要用方法來幫助自己活在現在,使自己更靈敏、更敏銳, 那就是智慧的出現。 修行,是可以向任何人或動植物學習佛法。 佛經裡說:「大地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都在放光說法。」 這是指地球上所有事物,無不是在放光說法。 相反的,鳥吃魚如果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一定會認為這隻鳥很陰險、很可惡;魚是那麼的天真,悠閒自在, 結果被鳥所騙。如果鳥動一下,魚就會避開, 可是牠卻像木頭似地動也不動,這條魚真是可憐! 如果有人因此恨那隻可惡的鳥,也為那條魚歎息, 好像很有正義感的樣子, 但這樣卻不是佛法,而是一種煩惱法。 有很多人,每天一睜開眼就在自找煩惱。不論是看見人、 看見動物、看見東西,本來是他人的麻煩、困擾, 因為打抱不平,結果被捲入其中而變成了自己的麻煩、困擾, 這是很可憐的,這不是佛法。 二、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有位菩薩問我: 「修默照,是什麼事情都不管它,如果覺得自己的配偶做錯了事, 像這種情況,要不要管呢?」 我回答說:「這要看狀況。如果對方願意接受, 為什麼不管?如果知道去管它,會變成家庭戰爭, 造成兩人都煩惱,還要管嗎?不管它!雖然會有問題, 至少並不嚴重。」許多人愛管閒事,好打抱不平;不管時, 問題還不嚴重,一插手,問題反而更嚴重了。 所以,修行人要用智慧來處理事,要以慈悲心來關懷人。 有智慧、有慈悲的人,稱為修行人、菩薩。 在修行菩薩道,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時, 應該以三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方式是對很有修行, 也很有信心的弟子而言;如果兩人在爭執, 彼此都認為對方是錯的,這位有智慧的老師, 一定是有理的打三十棒,沒有理的也給三十棒。既然是修行人, 還計較什麼﹖計較就產生煩惱了。
諸位有沒有聽過,古代的中國禪師及祖師們, 動不動就是棒、喝;打人是棒,罵人是喝。 這是因為有智慧的老師,很清楚知道弟子是很有修行、 很有信心,才會用這種方便法。 你們諸位,如果問一句,我就打一棒, 可能你們很快就要打電話報警,說這裡是個瘋人院了。 第二種處理方式是見到想要修行,但是沒有信心, 也沒有什麼修行的弟子發生爭執時,他們都在數落對方的錯誤, 老師的處理方式是:「你們都是對的,都沒有錯, 錯的是老師沒有把你們教好,所以你們會吵架!」 因為老師承認錯誤,兩個徒弟覺得對不起老師, 就不再吵,也就沒事了。 第三種處理方式是對有一點修行,但是信心不堅強的弟子, 那就要對他們說道理了。要用佛法來疏導、安定他們: 「他的錯誤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他站在他的立場; 站在你的立場是對的,你是菩薩,你就吃虧一點。 我知道,佛也知道,讓他占一些便宜,是你的慈悲。」 度眾生就是這樣度的,這樣他們才會留下來,才會繼續修行, 要不然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善根嗎?如此一來, 兩個人都留了下來,也不會再吵架了。 默照,在默的時候,是沒有是非、對錯的。 我們已經介紹過「不思善,不思惡」、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默照不是不知道、不處理,而是不要有煩惱心, 否則就跟默照的方法背道而馳。 一有煩惱心,就失去了智慧與慈悲。 所以,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人,以智慧心來處理事。 否則,不以智慧來處理,本來自己是沒有煩惱的, 他人的煩惱就變成了自己的煩惱。 三、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法華經》裡的兩句話, 法,就是一切的現象。 每一種現象,都有它自己的位置、狀況、立場。 世間任何事件,彼此之間雖有關係,看起來好像有點類似, 然而沒有真正相同的東西,這就是「法住法位」。 對任何緣,以自己的立場及想法取它的相,那就是「對緣」。 不以自我的觀點來接受它,但是很清楚它發生了什麼狀況, 這就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說世間所有的一切, 每一法、每一種現象各有其共同性,一定也有差別性。 同一個媽媽生的孩子,生十個,十個孩子都不一樣, 即使是雙胞胎,看起來雖然長得很像,性格也差不多, 其他人認不出來這兩個孩子的差異之處, 他們的母親卻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這是因為即使相似, 仍會有不同之處。我曾遇到兩位先生是雙胞胎, 他們都結了婚,在我看來他們是一樣的, 可是他們的太太,就清楚地知道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我問她們是否會弄錯呢?她們說:「剛結婚時是有點迷糊, 不知道誰是誰?可是,他們是不一樣的。 現在不要說是眼睛看,用耳朵聽就可以知道了。」 「法住法位」是每一種現象都有它的位置和狀況。 有了這種認知,就是「不觸事而知」。不要去否定他人的立場, 應該體認各人有各人的立場,這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 否則,太太想征服先生,先生想征服太太;師兄要征服師弟, 師弟要同化師兄,就產生痛苦了。 今天有位菩薩告訴我,他在沒有聽到「不除妄想不求真」之前, 很煩惱,方法用不上力,聽了之後,一下子就變得很輕鬆。 諸位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問題在於要相信我的開示, 並且揣摩著運用;這些方法不是我所發明,而是祖師們所說的, 這些就是佛法。如果在依教奉行的同時,卻存有懷疑的態度, 那麼,這些話對你而言就毫無用處,都成了一堆廢話。 不要覺得妄念、昏沉,是很麻煩、很倒楣的事,有了昏沉, 要提起信心,打起精神用方法;打妄想時,趕快回到方法。 此外,睡覺、雜念也不是罪惡,知道有妄想、有昏沉, 表示有警覺心。因為還是凡夫身,才開始修行, 有這些狀況是正常的,這也是「法住法位」。 「法住法位」是面對任何狀況發生時,不需要後悔, 也不必期待有好狀況會發生。不擔心,不期待;一害怕、 一期待,也許好的狀況就消失,而本來不會發生的壞狀況, 也可能會發生。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但是,請大家不要轉變成懶人的想法: 「反正就是這樣囉!打瞌睡,就打瞌睡,打妄想,誰沒有妄想啊! 這就叫做『法住法位』。」錯的!這又是另一層妄想了。 事實上,修行是非常簡單的,只知道用方法,其他的事不管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