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书
|
分享:
▼
x0
|
[成人] 痛经
生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部,甚至剧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者称痛经。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西医一般将痛经分成原发型及次发型。原发型痛经是指经来疼痛但无明显的生殖器官病变者,多见初经后一至二年开始出现。 大多与内分泌失调或精神因素有关。 次发型痛经是指经来疼痛伴有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骨盆腔发炎、子宫内沾粘、或生殖器官的先天性异常等,多发生在初经后较多年。 中医对痛经的病因阐述则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若因气血虚衰,造成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为「不荣则痛」。 中医的辨证分型包括: 1.气滞血瘀 即骨盆腔的气血循环不好所致。此种疼痛大多很剧烈,小腹或胀痛或刺痛,甚至痉挛痛,且经血中常伴有大量血块,血块排出不畅则疼痛加剧,块下痛减。一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即属此型。此种病人最忌自行服用四物汤、八珍汤、中将汤或十全大补汤。因为不当的进补会让子宫更加充血,肌瘤会更形扩大,子宫内膜异位所造成的腹腔及骨盆腔沾粘也会更加严重。 2.寒凝胞中 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或平时过于贪凉,或生活环境过于湿冷,导致经血为寒所凝,滞而不行,排出不畅而引起疼痛。临床表现为经行小腹冷痛,热敷、喝热茶或热姜汤则疼痛可稍缓解。可伴随经行怕冷身痛,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此型之病人平素最忌贪凉饮冷,尤其经前及行经期间生冷瓜果及冰凉饮料绝对不可碰,并注意保暖,以防胞宫再次受寒。 3.湿热下注 常见于平素反覆骨盆腔发炎,阴痒,带下味臭、量多、色黄绿、质黏稠,或带下似豆腐渣者。此种湿热体质的人,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并伴随经质黏稠味臭,或可见黏膜状物排出。此证型之病人骨盆腔长期发炎,代谢废物堆积体内,应先清除体内垃圾,不适合急于进补,所以最忌自行炖补。除了用药清热利湿之外,应多运动促进新陈代谢。饮食方面要避免寒凉之品,以免阻碍血循,影响代谢。烧烤炸辣或温补上火之品也要少吃,以免发炎反应更严重。 4.气血虚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俱虚;有些人可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造成经血流失过多而贫血。此型之痛经,多见于经前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可伴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属于此型之病人若要进补,可经医师诊疗之后,服用益气补血之品。 5.肝肾虚损 素体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可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量少,色暗。伴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腹空坠。此型之病人应以滋补肝肾为主,并避免熬夜,房室过度。饮食要避免温燥伤阴之品。 痛经的病因复杂,容易反覆,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更要有耐心与医师配合治 疗。除了用药之外,平时应注意精神的调养及情绪的管理;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熬夜;经前及经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 应坚持周期性治疗,中药不似西药止痛剂,乃依不同体质状况给予不同药物调理,有耐心服药的话经行疼痛会逐月减轻,终至消失。 中国医药大学 附设医院 中医妇科 陈怡文医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