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诈骗社会的基础
更新日期:2010/07/05 01:2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131/28nt7.html消基会抽查曾为特定单一产品或商家写「荐证文章」的部落格,发现这些文章皆没有清楚的标明为「广告」,仅以文章分类或在内文中提及「厂商提供试用」等,要求公平会及NCC应负责监督和开罚。这类强调亲身体验的荐证式行销,从直销、购物频道延烧到部落格已行之有年,手法虽陈旧,但将「行销环境」搬到部落格,最创新之处,正在于它不容易让人察觉是广告。卖家不必如直销人员矫情卖笑或购物台演员生动表演,由于部落格的特性,消费者就容易相信那是真实的体验分享。
行销乃源于交换,是以交换双方的利益为核心,也就是能够让彼此各取所需。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不可能受限于需求,所以行销必须创造需求,而不再只是简单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行销人员绞尽脑汁创造各种抽象或具体的需求,连品味、氛围和价值观都可以成为消费的理由,其中当然不乏颠倒是非、刻意隐瞒,将社会运作的规则模神秘化,使之更加不透明。例如: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个中翘楚,用环保的价值、品味和氛围来包装以扩大消费──我们不可能期待绿色消费只是「取代」非绿色消费而不扩大市场规模──本身就充满矛盾,但是藉由行销的包装,可以让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矛盾,或对它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行销还经常渗入并瓦解社会信任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以各种不同的系统整合为主,因此专家、媒体名人推荐是最常见的行销手法,利用人们对专家系统和媒体系统的信任行销。久而久之,人们虽然还是必须依赖这些系统,才能顺利在现代社会生活,不过对系统的信任却渐渐降低。为害最烈者,莫过于置入性行销,它是佯装成节目、新闻或研究报告,因此破坏的不仅是人们对专家和名人的信任,而是对整个系统的怀疑;甚至置入性行销也入侵了生活世界,像是以部落格分享的方式(固然网路也是一种系统),让原本属于个人的网志(相对于官网)也成为行销工具,使人无所适从。
行销使社会运作的规则和逻辑神秘化,又不断入侵和破坏人们生活中信任的基础,这造就了诈骗的温床;换言之,行销普及社会各个角落,就是诈骗的社会基础。行销社会就是诈骗社会,人们不知道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逻辑,就是让诈骗畅行无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