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5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bluecrystal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6 鮮花 x10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健康] 關你『屁』事!
【來源出處】 http://www.uho.com.tw/pantology...7&mon=2&id=29

【許秉毅 醫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愛以句「關妳屁事」來回敬那些好管閒事的討厭鬼,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放屁」這檔事實乃上帝的重要傑作,每天每個人都會經由口腔吞入約五百至一千西西的氣,再加上人體腸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所產生氣,如果沒有適當的機制加以宣泄,不消三天必定「大腹便便」,痛苦難當,因此放屁這件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尤其對那些剛動完腹部手術的人而言,放屁更是極其重要的進食標準,因為一定要先放幾個響屁,讓醫生知道胃腸排氣功能恢復之後,病人才能進食。

不過,雖然說「有屁就放,渾身舒暢;有屁不放,憋壞五臟」,但是有道是「放屁者歡天喜地,吃屁者咬牙切齒」,一個人若不能因時因地制宜,胡亂放屁,勢必會引起群情激憤,慘遭一陣撻伐。

不過,人類對放屁這種事是沒有絕對的控制能力的,因為有放屁實務經驗的人都知道有時如排山倒海而來的「屁勢」並無法單純用肛門括約肌的力量來約束。所以,某些人可能敢勇敢的說他這一輩子沒說過謊,但是大概沒有一個人敢理直氣壯的說他一這一輩子沒在公共場合放過屁。

其實,在成人的消化道裡隨時存有大約一百五十西西的氣體,這些氣體的來源有二:其中大部份是由口腔吞入的;少數的氣體則是由食物殘渣被大腸細菌分解發酵所產生。而我們每天從肛門排出的氣也大約有五百到一千西西。這其中,大部份是無臭無味的氣體,如氮、氫、二氧化碳及甲烷等;少部份是帶有臭味的氣體,如硫化氫、氨等。腸道中的氮氣主要是源自於吞下的空氣;而氫氣、二氧化碳、硫化氫和甲烷等都是由大腸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所產生的。

如果要減少屁的產量和改善其品質(減少臭味)應遵循以下注意事項:
一、少「吞吃氣體」喜歡狼吞虎嚥或愛嚼口香糖、愛喝汽水、啤酒等含碳酸飲料的人,無形中常會攝入大量氣體。而容易焦慮、憂鬱或煩惱的人,也常不知不覺地嚥下大量的口水和空氣。因此作良好的情緒管理,隨時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吃飯細嚼慢嚥,少吃口香糖,少喝碳酸飲料是減少吞吃氣體的不二法門。

二、少吃「生氣性食物」高麗菜、花椰菜、蘿蔔、胡瓜、豆類、地瓜、玉米、香蕉等食品常含有一些不易消化的植物纖維,這些食物的殘渣在到達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氣體,所以經常放屁的人應減少這類「生氣性食物的攝取」。此外,味道較重的食物(如大蒜、洋蔥)在攝取之後,雖不致產生太多氣體,但其殘渣在分解後產生的氣體常具有惡臭,這正是「會叫的狗不咬人,無聲的屁燻死人」的道理,因此常放臭屁的人應少吃味道較重的食品。

三、少喝牛奶 國人中有不少人患有「乳糖不耐症」,在喝牛奶或吃乳製品之後,肚子發脹,放屁連連,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體內缺乏乳糖,沒辦法將牛奶中的乳糖消化吸收,導致乳糖在大腸中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氣體所引起。所以,這類患者務必少喝牛奶及吃乳類製品。

四、多喝優酪乳 每天喝背優酪乳或吃點「表飛鳴」,有助於增加腸道內益菌,並減少產氣菌的生長,對不少常放屁的人會有所助益。

五、建立放屁的「生理時鐘」常放屁的人應在每天早上「出門前」及中午「午休時」,固定去蹲廁所,訓練自己的腸道及肛門擴約肌建立放屁的生理時鐘,而能適時地「一股作氣」,將屁一舉噴出。如此才不會在辦公室裡因屁陣連連而慘遭眾怒了!

總而言之,「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為,一個人只有在「腸阻塞」或二腳一伸、「進入棺材」的時後,才會停止放屁。但是放屁應適時適所才不致遭到撻伐。而俗話說:「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常放屁的人應針對自己屁的「質」與「量」作適當的飲食控制。此外應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少喝含有碳酸的飲料,以免吃入太多的氣體。如此一來,就不必煩惱在公共場合,一個不小心「鼓動風潮」,而引發「震天巨響」了!

【心得感想】

「放屁」是正常生理行為,想放屁時應適所才不會沒禮貌。少喝碳酸飲料,就不必擔心在公共場合排放廢氣了


[ 此文章被bluecrystal在2010-09-10 22:35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9-11-13 05:5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67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