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Ficus carica L.)为桑科(Moraceae)无花果属(Ficus)植物。隐头花序(hypanthodium)是本属植物最重要的特征,因小花着生于一个膨大中空的花托内,称之为隐头果(syconium),是本属在桑科中与其他属最大的差别。无花果属亚热带落叶小乔木,原产于阿拉伯、小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等地,栽培历史已超过5千多年,因外观见果不见花而得名,又有映日果、优昙钵、阿驵、底珍树、蜜果等名。
无花果花芽分化所需的低温需求并不严苛,在台湾随着技条生长一年四季皆可开花。枝条肉质而扭曲,易下垂与腐败。在适宜气候下,任其自由生长,高度可达8~12公尺,树冠直径可达10公尺左右,树龄可长达40~70年。无花果的叶及枝条有细毛密布,叶长约10~20公分,呈心脏形,三裂或五裂,具3~5主脉,叶柄细长,表面粗糙。无花果之花序属于隐头花序,依品种特性可分四大类,即卡普利系(the Capri fig)、斯密尔那系(the Smyrna fig)、山贝卓系(the San Pedro fig)与普通系(the common fig)。其中以普通系为全雌花不用授粉较适合台湾种植,其它三大类结果必须依靠无花果蜂(Blastophaga psenes)授粉(无花果与此蜂形成共生)。果实由总花托和其他花器膨大而成,呈倒卵形至梨形,成熟时呈暗紫色,由顶端开裂,果肉质柔软味甜,略带微酸。无花果的果实着生新梢的叶腋,即在枝梢抽出第4节的腋芽起即可连续结果,故随着枝条成长而连续结果。但台湾冬季(12~2月)气温低时(尤其是寒流来临时),新生小花易因低温影响而发育不良,在果实发育的12~18周后,故于4月下旬至6月是无花果产量最少的时期。主要盛产期为冬季至春季,品质亦以此时最佳。
栽培管理
(一)环境需求与栽培模式:无花果喜温暖、干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以台湾中南部较适合栽培。虽属落叶性果树,性喜强光,适于露天下种植,但在日照强盛时需防日烧。因果实除了果蝇等多种虫害外,露天栽培成熟果更易受鸟害,是栽培上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网室等设施栽培是一良好选择。为了提高收益并附合设施内空间的利用,在网室可采用密植、树篱整枝法的方式,以增加产量。
(二)繁殖:以扦插法繁殖为主,压条、嫁接繁殖较少采用。扦插时期以2月最适宜。插穗选择以两年生成熟枝条(枝条颜色由绿变褐时)最佳,切成15~18公分长,然后斜插于砂质土中,地上部应露出2~3个芽。
(资料来源:农委会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