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81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毋戒行者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紫图阁-命理问答, 四柱八字, 姓名学
推文 x4 鲜花 x36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2
[修行][分享] 学佛理
下面这篇文章,很值得三宝弟子,或修佛的老参省思,因为我们也遇过念佛几十年的佛教徒,为何其在临终前,因身体病苦,或对人间、子女亲情之贪爱,而顿失正念,因而死亡前的恶境现前。

又为什么平时看起来,对佛法知见与常识,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业障现前,或正处于逆境中,或遭逢生死关头,死亡逼近时,而生退转心呢?

下面这篇文章是大寂法师讲述,我们是从网路文章中转贴,期望能利益诸佛子。在看故事前,先想想这两个问题,看完故事后再扪心答覆:(每个看故事的人都必须答覆!)
(1)佛法对您来说,是否只是日常休闲的一种兴趣而已,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在研读?
((2)佛法有没有深入您的内心,深入您的生命,有没有成为您唯一信靠的明灯?
(1)学佛多年的居士为什么会在重病下对佛法失去信心?
现在再来和大家谈谈另一个居士往生的真实故事。这是去年(民国七十四年)发生于台湾中部的实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老修行者,而且是修持禅宗多年的资深居士,曾经度化过许多人学佛。他生前经常在佛教杂志上投稿,写得一手好散文,我也曾经拜读过他的大作。在他发病期间,曾和别的居士去看过他数次,从接近他的居士口中,加上我亲身的探访,因此对于这位居士,由发病到往生这中间心态变化的过程,比较有深刻的了解。

这位居士患的是淋巴腺肿瘤,起先是脖子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长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疙瘩,颈部稍稍有酸酸的感觉,也没有特别去留意它。过了几个月后,那个小疙瘩慢慢长大起来,影响到脖子的转动,这个时候,才注意到那块小凸点的动向。于是到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淋巴腺肿瘤。这个突如其来的恶讯,犹如晴天霹雳般的震撼了全家的每一个人。为了保住宝贵的性命,这位居士便四处去求诊,找遍了全省的名中西医,也求遍全省显、密的名山高僧。后来由于误听某中医的诊断,服用秘方,拖了两三个月,不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那个小凸点,越变越大,严重时,几乎掩盖了整个颈部,人也逐渐消瘦下来,最后只剩下一身皮包骨,随时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当这位居士费尽了所有的心力、钱财,而不见肿瘤好转时,突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一生打坐修行,弘扬佛法,应该功德很大,消除了很多业障。但是在他最无助、最痛苦,对人生失去希望、失去信心的时候,全心全意的祈求佛菩萨,祈求出家僧众用各种方式加持他,为他做一切的努力,绝症却不见好转,没有达到他内心的愿望,挽不回他宝贵的生命。照理来讲,像他这种学佛多年,通达佛理的老居士,应该不会有这种对佛教、对佛菩萨失去信心的心理出现才对,而他为什么曾在痛苦的时候,忽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呢?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他发病的时候才四十岁,还算年轻,强烈的求生意志,强过他对佛菩萨的信靠,所以才会在极端痛苦极端无助之下,失去理智,一心一意的求生存、求长寿,暂时忘失佛教的真理,对佛法的信心。而且在他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之初,没有冷静下来,在恶因缘中得到佛法的启示,一心求死,死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仍然盼望会有奇迹出现,由于发心不正确,没有依照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在那个时候,去正观无常的人生,生命的缘起,把平常领悟修学的佛法,如实运用到病苦患难中来,因此才会有这种不应该有的心理出现,这也是一般的佛教徒常有的现象,也可以说一般人对佛法没有深入去思惟,深入去体悟,才会有这种错误、矛盾的心态发生。

我们通常说,缘起时就是修行时,尤其在一个修行者痛苦的时候,旁人更容易清楚地看出他平日修行的功力,对佛法的认识,真理的了解,到底到达什么程度? 观念是否正确?是否从初发心学佛时,就踏上对佛法初步闻思的过程?是否经常去亲近善知识?在一人独处时,在夜阑人静时,在读经阅藏时,静静的正确的去思惟、去研究经里深远的涵意?佛陀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佛陀又为什么要从另一个观点阐释念佛往生的重要?佛的用意何在?我们真正学佛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时候才能考验出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与信心,是迷信还是智信?

像前面说的这位居士,在还没有得病的时候,自以为对佛教是智慧的信仰,自以为对佛法、对真理有很深的认识、很深的了解。结果忽然患了无药可医的绝症,居然对佛法失去信心,居然那么不堪考验!

可想而知,佛法对他来说,只是日常休闲的一种兴趣而已,他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在研读,佛法并没有深入他的内心,深入他的生命,并没有成为他唯一信靠的明灯。

(2)闻而不思的学佛经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

一个在家居士,于他的生活圈子里,因为事业、妻子、儿女以及许许多多接触的人事物,繁杂的琐事,不停地环绕在四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够在阅读经典后,抽空去深入思惟佛法,探讨宇宙人生的真义。只是知道佛经上有这样的记载;某位祖师说过这段话,某位禅师叫我们如何去修行,却从来没有用心去体会过真理、发现过问题,参访过善知识,永远停留在闻而不思的阶段。这种闻而不思的学佛,是禁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的。

从发生在这个居士的真实故事中,我深深地有一个感触,就是--没有经过对佛法闻思的过程,对人生闻思的体认,禁不起缘起时的磨练,没有经过种种人情、病苦、环境的变故与打击,是测验不出他对真理的认识与信心。可以说都是迷信的信仰,是十分靠不住的,不会坚固的,而且这种信仰是非常危险的。

在这个苦痛的人生中,一切的困扰,固然是我们踏上解脱之道最大的障碍,然而也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像前篇提到的那位居士(另外一位念佛往生的居士)就是在妻儿反目的逆境中,力争上游,反而看破人生,死心念佛,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现在所说的这位居士,虽然在得病之初,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是个多年学佛的老居士,但是由于一念之间,求生存的意志而将佛法置之脑外,遗忘了他以前所花多年心血学习的佛法,实在十分的可惜!后来听说他在死亡的前一个星期,神智比较清醒,得到一位上师的加持,安祥往生了。这两位居士生病期间心态的变化,在一转念之间所得的启示与执着,真是千差万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种微细念头的转机,是值得我们藉镜与深思的!

(3)任何修行法门都以世间正见若入门

因此,对一个学佛者来说,「正见」的培养,非常重要。佛说无论各种修行法门,倘若没有正见作依据、作向导,那么所行持的其余七个正道,就好像没有双眼为指引一样,极可能会脱离正轨,偏离佛法,或者是停留在某种相似浅见的起步修学中。像前篇所说的那位居士,便因为在生病期间的逆增上缘,体悟到人生无常,获得世间正见,又得到善友的鼓励,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心有所托,才能够在短短的 一两 年间脚踏实地的死心念佛,蒙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可以说是他的妻儿、绝症救了他的慧命,也是他前世有善根,才能够在最危险的患难中,彻底地抛弃情爱,一心向佛。而这位染患淋巴腺肿瘤的居士,虽然平日专研佛法,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随时培养正观大苦聚集的幻相人生,时刻警惕佛陀开示我们无常苦空的真谛,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佛是赖,念佛为乐。因此一旦面临生死大关,不能坦然自在,身心放下,仍然怀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和死神拚斗到底,这样贪生的学佛与一般没有学佛者求生的心态有什么差别呢?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活生生的现实病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平常自己学佛的知见又不深入,不知道培养正见,就很难说有前篇那位居士的善根,觉悟人生,舍弃情爱,死心念佛了。倘若我们平日不知道用功念佛,到了被病魔折磨时的极端痛苦中想要提起正念来念佛,是相当不容易的。

一个学佛者,如果平常没有正知正见,没有缘起正见作基础,不从闻思下手去专研佛法、探究人生。等到病苦时,宿业现前,想要再振作精神,重新研究佛法,探讨佛法的真谛,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 就是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恐怕也因宿业的牵缠,提不起信心,终于像这位居士一样的临阵失智,贪生怕死,迷失佛道了。

谁敢‘往生极乐,自由自在’?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句话相当无奈,但可以说是一般人生活的写照。显示大多数人都很无奈,糊里糊涂跟着世俗潮流过日子,活得很冤枉,这样下去显然会枉死娑婆!说真的,很少人有智慧有勇气敢往生极乐自由自在,大多甘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宁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枉死?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好好反省,相信大部份人都会觉得:追求更多的名利并没有真正使自己或是使别人更快乐,但是即使如此他也身不由己,很冤柱地把青春都用来为名利奔波,直到有一天病倒,一旦病倒了就会发现,名利根本不可能减轻痛苦,到死亡的时候,名利也派不上用场。

一般人冷静想想也知道搞感情并不会更快乐,但是常常身不由己地追求名利感情而死,死得很冤枉!

明明大家都知道太忙又没有规律的生活对健康不好,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忙得累出一身的疾病,到头来没办法医治,又没有人可以代替,只好冤枉地死。

冤枉啊!

一念迷糊—糊里糊涂,跟着别人乱生乱死

为什么说这叫冤枉死呢?因为本来是可以看清人生的真相意义好好过生活,但是却没有看清楚,就糊里糊涂跟着别人乱生乱死,这就是冤枉!本来可以活得清净自在,又死得快乐庄严,但是一念迷糊就会活得很苦,活得身不由己,又死得不明不白,恐怖惊慌,这就是冤枉!本来可以开发佛性迈向成佛快乐无忧,却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又创造出下辈子轮回的痛苦,这就是冤枉! 苦得毫无价值,白白错过了本来该有的清净快乐。 苦得毫无价值,白白错过了本来该有的清净快乐。

别制造枉死条件

到底您愿意往生极乐,还是枉死娑婆呢?

这样问,我想理智的人是不会选择要枉死娑婆的。问题是虽然不想枉死娑婆,但是如果每天都身不由己一直在制造枉死的条件,当然因缘具足之下,虽然不想枉死也会身不由己。那怎么办呢?那非痛下决心,有勇气、智慧往生极乐不可!

弄清条件—别尽搞些不必要的行李

要往生极乐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条件是什么?而且要时常检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条件,才不会嘴里说要往生极乐,但是辛苦忙了一辈子,结果还是枉死娑婆。打个比方说:比如有一个人,天天都说他要去美国,天天看他都准备行李,装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国旅行的样子。结果时间一到竟然不能上飞机。

另外有个人,看起来并没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没有到处说他要去美国,但是结果时间一到,他就搭上了飞机到了美国。

这样的事您是否觉得奇怪呢?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本来就没有人规定,去美国要准备很多行李啊!天天准备行李并不是能去美国的条件。要去美国的条件是要办好护照、签证、买好机票。一个外表看起来并没有准备行李,而能够去美国的人,是因为该办的他都办好了,当然就能去。而另一个人天天嘴里说要去美国,但没搞清楚去美国的条件—没有真正办好护照、签证、也没买机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装箱,使人觉得他好像要出国,结果呢?不能去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该办的他没有办嘛!

往生条件—‘信’和‘愿’—只在一念之间,不必外求

往生极乐世界也一样必须弄清楚条件。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极乐决定的条件在信和愿,要有信心和愿力,这该办的条件不办好的话,搞再多的外表形式和数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该有的条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极乐。信和愿都不是外在的条件,不必去求别人,只是自己内心的问题而已,只是观念问题,一念之间而已。

往生极乐—容易? 困难? 困难?
到底往生极乐是容易还是困难呢?

常常有学佛已经二、三十年的老菩萨问我这个问题,他们有疑问—为什么有人平常外表看来也没有很用功念佛的样子,而临终的时候是很有瑞相笑嘻嘻的走了,看这一种人就觉得往生极乐很容易;而另外有一些人看起来整天都很用功,总是拿着念珠或是念佛记数器拼命地按,早晚也都做功课拜佛,也时常去参加法会听经,但是他平常忧愁烦恼还是很多,到临终又颠倒又不爱念佛,甚至出现种种不好的现象,还有人听到念佛反而生气 ,看到这样的人就会觉得往生极乐很困难。

往生’比‘枉死’,简单又轻松
关键—愿意快乐,愿丢垃圾之决心
到底往生极乐是容易还是困难呢?

说实在,心中具足信心,真的愿意往生的人,往生极乐是很容易的,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实在比枉死娑婆简单而且快乐。但是如果条件没有弄清楚,或是心中没有真信、真愿的人,往生极乐就很难了,这样的人很可能只是常常在佛教圈中活动,跟着别人买念珠、买法器、买居士服,就好像前面的比方所说的,嘴里说要去美国,天天都在整理行李,买旅行箱,但是都没有办好签证等等必要的条件,他是外表看起来很像要出国,但是没有办好必要的条件,实在是去不成的。他是有拿念珠、按记数器念佛的外表形式。但是没有真正以信心念佛,也缺乏愿意丢掉心中的垃圾,缺乏真正‘愿意快乐’的决心、愿力。缺乏这一份真信、真愿,当然是免不了枉死娑婆的。这一生辛苦弄来的行李,就只好留着在娑婆世界轮回用了。

日常生活,皆是往生的信愿考题—每一考都重要
有信就不怕!(会怕就是没信)
有愿就不忧! (会忧就是没愿)

我们既然决定要往生,那么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每一件都是考题,都在考验我们的信心和愿力是不是具足了。每一个考试都是重要的关键,都在决定我们是往生极乐还是枉死娑婆。举个例来说:我们曾经讲过,有一天有一位新闻记者去向上广下钦老和尚勒索,他伸手向老和尚说:‘把钱拿出来,如果不给钱,我的笔是很厉害的,明天把你写一篇登报,保证你全山没人要来! ’而广钦老和尚是决心愿意往生极乐的人,是个具足信愿的人,有信心就没有恐怖担忧,有信心就不怕了!(会怕就是没有信心!)老和尚一心愿意往生极乐,根本不在乎明天报纸上是说我好,还是说我坏。他也根本不在乎寺庙有没有人要来,所以他只向来勒索的人说:‘拜托你登报写得越坏越好,因为大家恭敬我,求我加持,我得天天念大悲咒、持大悲水,如果大家都说我坏不恭敬我,没人来找我,我才好静静的念“阿弥陀佛”。 ’

信愿具足—当下消灾免难,彼此极乐

老和尚这几句话,就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的话,那位新闻记者听了楞住,说跑遍大江南北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和尚,再也不敢勒索他了。老和尚就凭着信心和愿意往生极乐的愿力,当下就把勒索的灾难解脱了,也同时降伏了对方的恶心念,彼此都当下往生极乐了,这就是通过了日常生活中信和愿的考题。

越怕,越在乎,麻烦越多

如果老和尚没有真想往生极乐的愿,他就会放不下这一个世界,就会很在乎报纸上对他的批评,就会很在乎寺庙有没有人要来,他就会怕这一个来勒索的新闻记者,会怕给了钱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给钱,就要被登报名声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麻烦,那就得天天担忧受苦,不可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极乐。

《 ‘枉死’变‘往生’ 》------- 道证法师讲述

来源:中台山月刊72期 作者:文/普广精舍住持 见憨法师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

  口业如山,苦难担

  当今社会人们对口业的观念愈趋薄弱,有些媒体充斥着不实的消息、互骂攻讦的言语,这些现象皆由于心中的嗔恨,挑拨离间的恶念,因而造下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业。有些人不仅自己喜欢动口造业,还乐于邀约大众一起讨论。如此,仅因好奇、无聊,而让是是非非占据己心,不仅纷扰心念,不得自在,甚至动之于口舌,造下口业,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因此,若周遭友人喜好谈论是非,自己应当保持正念、觉性,不随之附和,否则同流合污,造了口业,将来就要承受苦果。

  内观自省,口业清净

  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在修行中,口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十善中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 ──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其中口业即占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杀盗淫时,警觉性高者,一察觉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业当中,有时我们不会马上看到言语对别人的伤害、影响,乃至未来的果报;反而容易轻忽而犯罪。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为「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收摄口业,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净。清净口业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卧中,口念一句佛号或持咒,取代喜说是非、八卦、绮语的习惯,且诵念佛号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净的法界。此外,更要时时反省检讨──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这一天说了那些话,是否犯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过失?是否真心赞叹别人?说话的目的及动机,是否都是为了利益大众?透过反省检讨,会让我们在下一次讲话时,更能提高觉性,注意讲话的内容、善加观察是否适时、适地、适人。如此,知时、知地、知人,说话得宜,不仅能令口业清净,更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短短的一句话,能令大众和合,也能令彼此的关系破裂。曾有一对夫妇准备从高雄开车到台北,当太太一上车,看到车窗上厚厚的一层灰尘,便说道:「咦!玻璃很久没擦了!」先生立刻回道:「对呀!可是没有人帮我擦!」于是两人开始责怪对方,为了车窗的不干净,两人一路上足足吵了四小时。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只要先生或太太说一句:「我们改天找个时间再一起清理吧!」则一切相安无事,但却没有一人愿意先退让一步。

  佛法常说:「功德归三宝,好事归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遇到事情,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点,更何况多做一点并不吃亏,因为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到的是平静、自在,宽大的心怀。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布施的人总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无形中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自私的人总是想到自己,在斤斤计较中,与他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是心中怀着嫉妒排斥,则堕入黑暗。因此,若能学习每天发愿,愿口中所说出的言语,皆是正语、赞叹三宝,藉着不断地薰修与发愿,即能「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说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所以,当心念不同时,所说的话也随之不同。

  常说爱语摄众生

  爱语,令闻者生起信心,赞叹与鼓励有着一股积极的作用。因为众生都有我执,皆希望别人对自己是赞叹、鼓励与肯定。爱语,便是因应众生的心,所讲出柔软、赞叹、鼓励的言语,令众生闻言心生欢喜,充满信心、希望。事实上,一般人听到责难时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够接受大众批评,且听闻批评后还能如饮甘露者,可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对众生而言,要放下我执,毕竟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一位居士初次到精舍上禅修课,穿着时髦,如果当下就直接指责她的穿着不适合道场,不仅令对方难堪、不安,也枉费她对打点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赞叹她对衣着的别出心裁、品味独到,进而令其了解在道场简朴的衣着,更能让自己收摄六根,专注用功。如此一来,居士感受到道场对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产生信赖与好感,因而更喜亲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及体谅,说出来的话反而会有反效果。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尤其看到他人种种的习气、烦恼时,总想劝谏对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实,如此直接的指责,未必会达到预想效果。佛法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对方接受佛法的教化,进而改变自己,开创积极、光明的人生。但在劝谏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的也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反而又令对方重增一层烦恼。

  佛法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劝谏他人时,如能善加观察,因应根机,采取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如此流露的言语便是充满慈悲、包容与智慧。

  真诚涌出的爱语

  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在于心,但是心念无形无相,感受不出来,则需透过语言文字来表示,这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沟通的方式。语言当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相状,或疾言厉色,或雄辩滔滔,或能言善道,或沉默寡言;有人说话结巴,但予人诚恳朴实的感受;有人讲话天花乱坠,却予人油腔滑调的感受;而当人们为令大众和合,或为鼓励他人用功而赞叹,或因恭敬心而由衷赞叹三宝,这些都是一种善法。反之,若为求自己的私利、升官发财、攀附关系而去赞叹,则是巧言令色。因此,语言的善恶,并非从话的表相来决定,而是要省视说话时的因心,是善、是恶。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反之,内心充斥愤恨斗争,说出口的话,便充满愤恨斗争。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透过听经闻法,反覆薰修,心中具有正知正见,则说出来的话就是善语、净语,如此即能将众生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持守清净口业,除了消极的不说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之外,更要积极的随喜赞叹,在合时宜的因缘下,自心中涌出真诚的爱语,能让闻者如沐春风,令周遭充满欢喜。

资料来源: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186228#Post1186228


[ 此文章被毋戒行者在2009-05-08 11:38重新编辑 ]



紫气腾升财神临 干坤运筹接喜神 三才鼎立旺家宅 神龙达图福禄兴
紫竹林中自在观 云游十方甘露施 法由心转邪魔避 福田勤耕极乐园
仙胎凡身入世修 道身佛心人间法 天人地界三才通 醒灵开悟唯心皈
天地宿命恒久远 万年孤灵再现世 累世因果终须了 世音如来已自在
世音法门自在观 玄元圣主令我执 鬼谷仙师吾门宗 现世道法人间修

若有须要服务谘询与座谈请洽询紫图阁办公室或给私人讯息
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forum_summary
http://mychat.to/login.php?ID=ncc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HiNet | Posted:2009-05-08 11:28 |
毋戒行者 手机 会员卡 葫芦墩家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头衔:     
版主
级别: 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紫图阁-命理问答, 四柱八字, 姓名学
推文 x4 鲜花 x36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曰的执着,会造成明曰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 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 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表情


紫气腾升财神临 干坤运筹接喜神 三才鼎立旺家宅 神龙达图福禄兴
紫竹林中自在观 云游十方甘露施 法由心转邪魔避 福田勤耕极乐园
仙胎凡身入世修 道身佛心人间法 天人地界三才通 醒灵开悟唯心皈
天地宿命恒久远 万年孤灵再现世 累世因果终须了 世音如来已自在
世音法门自在观 玄元圣主令我执 鬼谷仙师吾门宗 现世道法人间修

若有须要服务谘询与座谈请洽询紫图阁办公室或给私人讯息
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forum_summary
http://mychat.to/login.php?ID=ncc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中华HiNet | Posted:2009-05-08 11:32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74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