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是非常重要的家畜,地球上二萬五千年前波斯地區即有豬的繪畫、雕刻出現,人類家豬馴化的歷史紀錄是七千年前中國地區發現的,十八世紀後歐洲的豬種受東方豬種的影響很大,然而現今東方飼養的豬種則又深受近百年來西方遺傳育種選拔改良影響,台灣當然也不例外。養豬是原南島語族的生業之一,大約西元前四千年,臺灣島內原住民已有家豬飼養。而離島的達悟族人迄今豢養牲畜仍以豬圈養為主,補飛魚前(
初夜魚祭)
必需殺豬祭拜天神祈求豐收。早期台灣原住民飼養的是小耳豬、小型長鼻豬、大型長鼻豬,而三、四百年前由廣東、福建來台的移民則是帶來了故鄉的豬種,這些豬種隨主人落腳地名而稱為桃園豬、頂雙溪豬、美濃豬等。日治時代,日本人引進盤克夏雜交本地種,二次大戰後洋種豬約克夏、杜洛克、漢布夏、藍瑞斯被大量引進。當前台灣的商業豬種佔有率以洋豬暫時領先,但以肉質味美為主要訴求的台灣黑豬新品種也由畜試所研發成功,未來市場版塊勢將再重整。 約克夏(Yorkshire或稱大白豬Large White) 品種特徵 面寬而略凹;耳朵稍大而薄,向上前直立,其近緣毛柔軟,兩耳間隔廣闊。忌耳長及下垂。皮膚全白而平滑,無皺紋,無斑點。毛色全白,柔軟而有光澤。忌有白色以外之毛色及漩渦毛。軀體長而深,且平整;體側尤其深且長,但有時腿部缺乏豐滿。每胎出生總頭數約11
頭,八週齡仔豬體重約為14.5
公斤。成熟公豬體重約370
公斤,母豬約340
公斤。
品種來源 依英國King
博士對世界豬種之記載,該品種於十九世紀初期出現於英國北部約克夏郡及其鄰近地區,原為地區性品系之混合,而後逐漸形成一較具特性之白色品種。由於早期對於品種之界定不嚴謹,故依其體型分為小、中與大白豬三類。於十八世紀末期英國人曾自義大利引進中國豬以改進地方品系,尤其是藉由豬隻早期的脂肪堆積來達到改進繁殖力的目的;隨後逐漸地形成一個具有直立耳朵、長體型且繁殖佳的大型豬品系。爾後,許多國家陸續地自英國引進大白豬與當地的白色豬種交配並經改良而發展出具不同特色的大白豬或約克夏豬種;例如英國的大白豬與美國的約克夏豬在外觀上就已有顯著不同。本豬約於1900
年左右即已引進臺灣。 藍瑞斯(Landrace) 品種特徵 垂耳,耳朵適大,向前傾斜,蓋向顏面,兩耳間隔適當;忌耳朵直豎。皮膚平滑無皺紋,無黑斑。毛色全白,柔軟而有光澤。忌有白色以外之毛色及皮毛有漩窩。體側深長,有 16
~17
對肋骨,後臀方正,四肢稍短,下頷平整。每胎出生總頭數約9.4
頭,八週齡仔豬體重約為15.7
公斤。成熟公豬體重約330
公斤,母豬約270
公斤。 品種來源 在十九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已有地方性品系(Land
)或豬種(races
),而首先被承認的品種即為丹麥藍瑞斯,自1895
起研究者即開始應用科學方法改良其成為一醃肉型豬種,生產醃肉外銷英國。期間由於其盛行於區域性與全國性檢定,故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他豬群。但因丹麥曾於某時期禁止種豬外銷,歐美其他國家隨即應用其本國已有的藍瑞斯豬種發展為各國特有的藍瑞斯豬種。台灣地區曾引進瑞典、挪威、英國、美國等系之藍瑞斯品種。本品種豬於1960
年引進台灣地區。 忌耳朵直豎。皮膚平滑無皺紋,紅棕色毛,有光澤,毛質良好。忌有黑色或白色斑點之毛捲及漩渦。軀體長度為中等長。每胎出生總頭數約8.7
頭,八週齡仔豬體重約為14
公斤。成熟公豬體重達300
~450
公斤,母豬則為270
~315
公斤。 品種來源 原產於美國東北部。一般相信所有的北美豬種均源自歐洲,由移民者攜入美洲大陸繁殖而形成。杜洛克主要係來自兩個紅色豬種的混合品種,一為因區域而命名之紅娟姍(Jersey)
;另一則為杜洛克(Duroc)
,係取自有名的賽馬為名。後來因當時農村環境的需要,農民希望將玉米等農作物轉變為肥豬肉,並加以鹽漬以度過冬天,故而形成一特殊公系品種。然而因市場需求之變遷,再加上優良選拔效應,而將原有肥肉型杜洛克一改而為目前之高效率精肉型豬種。本品種豬於1960
年引進台灣地區。 盤克夏(Berkshire) 品種特徵 盤克夏豬的體型中等,長度亦屬中型,細緻。頭部呈盤狀,兩眼間隔廣闊,鼻稍上彎,耳豎立。鼻端、尾端及四肢末端均為白色,又稱六白豬。成熟公豬體重約330
~400
公斤,母豬約270
~340
公斤。 品種來源 原產於英國,為最早改良的豬隻品種之一,盤克夏豬種之血統是利用中國廣東地帶的豬種和英國豬種之雜交後代在英國培育成的。1994
年在英國的種母豬數僅剩231
頭,而全球僅有約3,000
頭種母豬,是列為瀕臨絕種的豬種。在美國則有較多的豬場飼養盤克夏豬種。美國盤克豬種是美國最老的豬種,早在1820
年代自英國以盤克夏豬種為名引進後,就因適合戶外圈飼而受到農家喜愛,在1875
年正式成立世界第一個豬種登錄協會。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西部農家開始注重豬隻生長速率和產仔數,並以集約方式生產,故而轉移到其他豬種。同時因登錄協會過份注重盤克夏的碟狀臉型,導致屠體品質不如原有的品質,而失去市場。目前是美國的次要豬種且數目亦逐年減少。本品種豬約於1896
年引進台灣,但因生長和繁殖效率不及其他品種亦漸散失種原,後來為改善肉質需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於1995
年再次自美國引種。 漢布夏(Hampshire) 品種特徵 耳朵大小適中而薄,向上直立,耳緣毛柔軟,兩耳間隔廣闊。白色肩帶環繞肩部及前肢,皮膚平滑無皺紋。忌體軀白帶極寬大、後腳飛節以上有白斑、 前腳黑色、白帶內有斑點及頭部除鼻端外有白斑;毛黑而亮,毛質良好。忌漩渦。每胎出生活頭數6.9
~10.7
頭,三週齡活頭數與仔豬體重分別為6.5
~6.8
頭與4.8
~5.8
公斤。 品種來源 漢布夏豬種為世界各豬種中較晚被培育成的公系品種,起源於英國漢布夏郡的英國品種,為黑豬有白色肩帶,以大體型、繁殖佳、健壯、放牧性強與屠體良好而著名。在1893
年在耳蘭卡(Erlanger
)以黑豬有白色肩帶的外表特徵,成立美國薄皮豬登錄協會(The Thin Rind Record Association
)。該協會爾後經過1907
及1922
年之改稱,最後在 1939
年簡稱為漢布夏豬登錄(Hampshire Swine Registry
)迄今。本品種豬隻於1956
年引進台灣地區,主要供作公系用,台灣地區因三品種雜交肉豬多以杜洛克品種的公豬來當終端公豬,漢布夏品種已不常出現在種豬拍賣會上。 桃園豬(Taoyuan) 品種特徵 體型中等;從側面看,其體軀呈長方形,皮膚灰白色,背毛黑少且粗,自頸部起至背部有剛毛,公豬尤為明顯,背凹陷,腹大而下垂,尤其是母豬在懷孕後期時甚至於腹部拖地。四肢粗短強健,前肢直立,後肢飛節以下稍向前傾,臥繫,蹄大堅實且分蹄明顯。生長豬皮膚光亮可愛,但於三、四月齡起皮膚開始有明顯皺襞,隨年齡增長日趨明顯,肩部有明顯皺襞形如盾甲。頭短而肥滿,其顏面平廣且皺襞明顯; 耳大前垂;鼻鏡黑色且鼻孔較大。尾根膨大下垂,內外扁平且有環狀皺紋,形如鼓鞭,尾尖端有如雞爪之角質,尾巴直而不捲,且常不停擺動。在外觀上整體而言,我們可以黑色「豬八戒」來想像牠。 出生活頭數約為8
頭,三週齡活頭數與仔豬體重分別為7.1
~8.3
頭與3.2
~3.7
公斤。 品種來源 桃園種原為龍潭陂種,或稱為中壢種,1910
年起總稱為桃園種,俗稱台灣黑豬,在台灣養豬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來源傳說不一,有謂為1877
年左右,居民前往廣東嘉應州鎮明縣參拜祖廟時,攜歸繁殖者;有謂其為1887
年左右,輸入之廣東豬種選育繁殖而成。若依中國豬品種誌對中國豬種之分類,桃園豬與太湖豬同屬地方豬種之江海型豬,然於日治時代,因日本人曾引進盤克夏種豬來改良桃園豬之生長性能,導致桃園豬血統混雜。台灣省畜產試驗所畜牧場於1974
年自北斗種畜場接收桃園種豬2
公21
母,隔年(1975)
又從桃園縣購入 5
公 35
母進行繁殖,至1984
年再引入12
頭小公豬,成為封閉式族群,並於1987
年正式成為國家級保種族群。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種母豬最長壽之年齡為4492
日,而種公豬則為2815
日 提 供 者:顏念慈提供時間:2004.5.10
梅山豬(Meishan) 品種特徵 頭大額寬,額部皺褶多,耳大軟而下垂,耳尖與嘴角齊或超過。背凹,腹部下垂,皮膚厚且粗糙,毛色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四肢短粗,末端為白色,俗稱四白腳;乳頭以8
對者居多,三週齡活頭數與仔豬體重分別為11
頭與4.0
公斤。 品種來源 梅山豬原產中國大陸江蘇省梅山縣,並於1974
年起與同屬太湖地區的二花臉、楓涇、嘉興黑、橫涇、米豬及沙烏頭等豬種,統稱太湖豬,以高繁殖力著稱於世。梅山豬初產女豬產仔數與歐美品種豬相近,但經產母豬平均可產12
頭以上的仔豬,是全世界已知豬品種中產仔數最高者之一。梅山豬不僅在多產性與繁殖效率上為世界公認,且經日本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梅山豬是現今保留最純之原種性的中國豬,不像一般豬種已因雜交而原種性逐漸退化。因此,梅山豬廣受全球重視且為改良豬種繁殖力之重要遺傳基因資源。鄰近的日本於 1986
年自中國江蘇省引進梅山豬後,進行一系列性能調查和雜交試驗。我國於1994
年 7
月自日本引進2
公3
母的梅山豬,飼養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內。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1.
長壽健康母豬 西元1995
年4
月29
日出生,為原始引進豬隻之第一代後裔,迄今已屆3,300
日齡,行動自如,堪稱為台灣最長壽的梅山豬。 2.
畜試所保種族群中分娩18
頭仔豬之種母豬有5
頭,而以生於西元1995
年4
月25
日耳號0004–12
的母豬,其活仔數16
頭為最多。 提 供 者:蘇天明 提供時間:2004.5.10 品種來源 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於1980
年自蘭嶼引進4
公16
母為蘭嶼豬種 原族群。1987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之列為國家保種族群,自此維持15
公45
母行逢機配種的種畜群,以保存遺傳上的多樣性。同時蘭嶼豬的小體型和封閉族群特性,有利於選拔為迷你型實驗動物供醫學研究用。畜產試驗所乃針對此目標進行蘭嶼豬純化選育的工作,採全同胞近親配種的方式,進行一年一世代之近親品系選育工作,期育成遺傳表現穩定的小體型豬種,以應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之需。蘭嶼豬是我國特有的小型豬種,有著珍貴的遺傳資源,保種計畫有助於種原多樣性的保存。經近親選育的蘭嶼豬,體型小,遺傳表現整齊,合乎試驗動物標準。 畜產種原紀錄紀錄事項:1.
長壽健康母豬 生於西元1984
年7
月6
日至2003
年12
月19
日(19
歲半)
,堪稱為台灣最長壽的蘭嶼豬。 2.
種母豬出生活頭數最高為14
頭 3.
最重公豬成熟體重為95
公斤提 供 者:陳文誠 提供時間:2004.5.10
品種來源 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蘭嶼豬保種族群係一封閉的逢機配種族群, 因近親繁殖而出現具白色斑的子代,為顧及保種族群的近親繁殖可能帶來的白色斑致死遺傳,於1993
年起把具白色斑仔豬隔離出來,以保持保種族群毛色全黑之豬種特徵。經觀察白色斑的表現型,為一隱性遺傳,且繁殖與生長性能正常,未有致死遺傳現象發生,進而朝向體型小且具獨特毛色豬種選育進行。自隔離出的白色斑仔豬群中,選留白色斑出現部位最多的個體,作為基礎族群種畜,進行近親品系選育於 2003
年 6
月通過種原登記,登記代號為 Lanyu 100
,正式成為一個品系。經近親選育的花斑豬,體型小,遺傳表現整齊,合乎試驗動物標準;具討喜的花斑體色,亦可作為休閒觀賞用 品種來源 蘭嶼豬與杜洛克豬為選育畜試迷彩豬之基礎豬種。1989
年畜產試驗所將蘭嶼豬與杜洛克豬進行雜交,從不同毛色表現的後裔中,進行具棕白條紋外觀之毛色選育,經過6
個世代,方將此棕白條紋的性狀固定下來。畜試迷彩豬已於2003
年6
月通過種原登記,登記代號為Lanyu 50
,正式成為一個品系。 畜試黑豬一號(TLRI Black No.1) 品種特徵 畜試黑豬一號的血統由25%
桃園豬種及75%
杜洛克豬種所組成,體型特徵為全身毛色黑色、垂耳、懸蹄、背直、捲尾、乳頭數6
對以上、體型中等與杜洛克相似。 品種來源 畜試黑豬一號培育,在融合桃園豬的多產仔性能和杜洛克豬的產肉性能,提供業者「品種組成規格化」的黑毛色豬種,作為純系繁殖或黑毛肉豬生產之母系。在1986
年7
月至1987
年6
月間,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的桃園豬保種族群,作為桃園豬原始種群;杜洛克女豬則選自當時的國家核心豬場南場生長性能檢定合格者,杜洛克公豬精液選自核南場中,曾與配十頭以上杜洛克母豬,且平均每胎分娩窩仔數平均9
頭以上者,完成種原引進。從1988
年開始進行桃園豬與杜洛克豬正反交選育;1989
~1991
年間則將正反交女豬級進杜洛克公豬,使後裔含75%
的杜洛克豬血統及25%
的桃園豬血統;1991
~1995
年間,選留無遺傳缺陷之級進一代黑色仔豬,完成黑毛色之固定工作,建立了黑色豬族群;自1995
年自交第三世代開始即不分世代進行繁殖選育,歷經12
年之選育,終於在1999
年完成育成工作,並於2001
年3
月依畜牧法之規定,完成「畜試黑豬一號」新品種命名登記,並納入種豬登錄系統。 畜產種原紀錄紀錄事項:領有身分證的黑豬—
台灣第一 畜試黑豬一號是台灣地區第一通過國家登記,可申請種豬登錄,品種組成規格化的黑毛豬種。提 供 者:蘇天明提供時間:2004.5.10
李宋品系豬(Lee-Sung Strain Pig) 品種來源 李宋品系豬由蘭嶼豬及藍瑞斯豬雜交配種選育而成,1975
年臺灣大學宋永義教授與李登元教授進行李宋品系豬長期反向選拔,將李宋品系豬選育成實驗動物。1983
年,李登元教授與宋永義教授兩位教授於第五屆東京家畜生產會議上,向全世界公開發表台灣李宋品系小耳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