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175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leevj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電影] 《梅蘭芳》:“經典敍事”歸來
《梅蘭芳》與往常“大片”不同,題材上,它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人物傳記片,史事、關聯人和“為賢者諱”的傳統,常常會極大地限制創作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形態上,它是一部沒有性色、暴力、奇觀,甚至也沒有太多“動作”的“文戲”,缺少許多大片必備的“賣座”元素。然而,恰恰是這樣一部“文戲”,不僅收穫了不錯的票房,而且贏得了大多數觀眾的口碑,一些多年不進影院的中老年人也成了“大片”的觀眾。雖然人們對影片仍然有許多評頭品足,但往常那種“積毀可銷骨”的“大片現象”卻沒有出現,倒是對於京劇的討論、對於梅蘭芳身世的關注成為了網路熱點。

  《梅蘭芳》究竟用什麼“說服”了觀眾?《梅蘭芳》究竟給大片帶來了什麼變化?其實,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從往常“拼盤”、“配方”式的“商業歧途”,回歸到誠實地塑造人物、敍述故事、表達真善美主流情感的“經典敍事”的“正途”。

  “經典敍事”,也是大多數在電影史上被稱為“經典”的影片所共用的主流情節劇模式。它既不像商業類型片那樣,以脫離生活逼真性的類型化、程式化、假定性、奇觀性為特徵(如《蜘蛛俠》、《鋼鐵俠》、“007系列”);也不像所謂的“作家電影”、“藝術電影”,以“陌生化”、“間離效果”、精英化為特徵(如特呂弗、戈達爾、候孝賢電影)。“經典敍事”以人物性格塑造為基礎,線型故事為情節,社會歷史感為背景,戲劇性命運為框架,真善美主流情感為主題,用一種“逼真感”讓觀眾被“縫合”在鏡頭中和“沉浸”在故事中。剛去世的謝晉先生,就是中國“經典敍事”的大師,其影片往往能跨越類型片與藝術片之間的鴻溝。

  在中國,從“丟掉戲劇的拐杖”開始,電影人似乎就陶醉在精英創作的自戀情結中,不少電影脫離大眾的敍事經驗和情感需要;而當“娛樂”當道的時候,一批商業影片則又簡單地將“拳頭”、“枕頭”、“噱頭”、“名頭”當作救命稻草。其實,電影文化最本質的特徵,還是故事的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情感的悲歡離合、同仇敵愾;人物的栩栩如生、善惡有報。《莫札特》、《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辛德勒名單》、《阿甘正傳》、《飛行者》等影片,可以說,都是當代電影中“經典敍事”的範例。

  《梅蘭芳》也回到了這種主流情節劇傳統之中。它用“梅蘭芳時代來了”,“誰毀了梅蘭芳的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的藝術”,“不能征服梅蘭芳,就不能征服中國人”這三段故事,讓觀眾“沉浸”在人物命運的變遷中,完成對觀眾情感的引導、控制和釋放。而陳凱歌為了適應今天觀眾日益成熟的敍事經驗,還有意識地提高了電影的“強度性”和“控制力”。影片的大部分段落,都用快速的節奏、飽滿的細節、跳躍的剪輯、流暢的省略、富有質感的歷史場景和具有爆發力的戲劇性場面,體現了“經典敍事”的魅力。

  影片前半部中,梅蘭芳柔中帶剛的形象,諸多京劇元素的恰當使用,特別是十三燕、邱如白、孟小冬等形象的準確刻畫,都顯示了陳凱歌的大師水準。但《梅蘭芳》在回歸“經典敍事”的同時,卻難以完美。從影片中美國演出那場開始,梅蘭芳還是被“習慣性”地聖人化了,人物也因而失去了主動動作、內在焦慮、情感煎熬,其高大形象和愛國情懷都多少有些概念化;觀眾所期待的京劇元素在整個影片的後半部更是漸漸缺位;“日本鬼子”一正一反形象也落入俗套……。“經典敍事”,看似容易實則難,一針一線、一石一瓦都不能疏忽,更何況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被觀眾“識破”的俗套。

  但無論如何,《梅蘭芳》都堪稱2008年中國電影的“收宮”力作,它既顯示了以《霸王別姬》驚豔世界的陳凱歌回歸“經典敍事”的功力猶在;也顯示了從《雲水謠》到《集結號》再到《梅蘭芳》,中國大片回歸“經典敍事”的趨勢漸明。主流電影,根本上說,靠的住的還是好故事、好人物、好場面、好感情,還包括好的“主題思想”。


【心得感想】

《梅蘭芳》與往常“大片”不同,題材上,它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人物傳記片,史事、關聯人和“為賢者諱”的傳統,常常會極大地限制創作者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形態上,它是一部沒有性色、暴力、奇觀,甚至也沒有太多“動作”的“文戲”,缺少許多大片必備的“賣座”元素。然而,恰恰是這樣一部“文戲”,不僅收穫了不錯的票房,而且贏得了大多數觀眾的口碑,一些多年不進影院的中老年人也成了“大片”的觀眾。雖然人們對影片仍然有許多評頭品足,但往常那種“積毀可銷骨”的“大片現象”卻沒有出現,倒是對於京劇的討論、對於梅蘭芳身世的關注成為了網路熱點。

  《梅蘭芳》究竟用什麼“說服”了觀眾?《梅蘭芳》究竟給大片帶來了什麼變化?其實,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從往常“拼盤”、“配方”式的“商業歧途”,回歸到誠實地塑造人物、敍述故事、表達真善美主流情感的“經典敍事”的“正途”。

  “經典敍事”,也是大多數在電影史上被稱為“經典”的影片所共用的主流情節劇模式。它既不像商業類型片那樣,以脫離生活逼真性的類型化、程式化、假定性、奇觀性為特徵(如《蜘蛛俠》、《鋼鐵俠》、“007系列”);也不像所謂的“作家電影”、“藝術電影”,以“陌生化”、“間離效果”、精英化為特徵(如特呂弗、戈達爾、候孝賢電影)。“經典敍事”以人物性格塑造為基礎,線型故事為情節,社會歷史感為背景,戲劇性命運為框架,真善美主流情感為主題,用一種“逼真感”讓觀眾被“縫合”在鏡頭中和“沉浸”在故事中。剛去世的謝晉先生,就是中國“經典敍事”的大師,其影片往往能跨越類型片與藝術片之間的鴻溝。

  在中國,從“丟掉戲劇的拐杖”開始,電影人似乎就陶醉在精英創作的自戀情結中,不少電影脫離大眾的敍事經驗和情感需要;而當“娛樂”當道的時候,一批商業影片則又簡單地將“拳頭”、“枕頭”、“噱頭”、“名頭”當作救命稻草。其實,電影文化最本質的特徵,還是故事的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情感的悲歡離合、同仇敵愾;人物的栩栩如生、善惡有報。《莫札特》、《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辛德勒名單》、《阿甘正傳》、《飛行者》等影片,可以說,都是當代電影中“經典敍事”的範例。

  《梅蘭芳》也回到了這種主流情節劇傳統之中。它用“梅蘭芳時代來了”,“誰毀了梅蘭芳的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的藝術”,“不能征服梅蘭芳,就不能征服中國人”這三段故事,讓觀眾“沉浸”在人物命運的變遷中,完成對觀眾情感的引導、控制和釋放。而陳凱歌為了適應今天觀眾日益成熟的敍事經驗,還有意識地提高了電影的“強度性”和“控制力”。影片的大部分段落,都用快速的節奏、飽滿的細節、跳躍的剪輯、流暢的省略、富有質感的歷史場景和具有爆發力的戲劇性場面,體現了“經典敍事”的魅力。

  影片前半部中,梅蘭芳柔中帶剛的形象,諸多京劇元素的恰當使用,特別是十三燕、邱如白、孟小冬等形象的準確刻畫,都顯示了陳凱歌的大師水準。但《梅蘭芳》在回歸“經典敍事”的同時,卻難以完美。從影片中美國演出那場開始,梅蘭芳還是被“習慣性”地聖人化了,人物也因而失去了主動動作、內在焦慮、情感煎熬,其高大形象和愛國情懷都多少有些概念化;觀眾所期待的京劇元素在整個影片的後半部更是漸漸缺位;“日本鬼子”一正一反形象也落入俗套……。“經典敍事”,看似容易實則難,一針一線、一石一瓦都不能疏忽,更何況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被觀眾“識破”的俗套。

  但無論如何,《梅蘭芳》都堪稱2008年中國電影的“收宮”力作,它既顯示了以《霸王別姬》驚豔世界的陳凱歌回歸“經典敍事”的功力猶在;也顯示了從《雲水謠》到《集結號》再到《梅蘭芳》,中國大片回歸“經典敍事”的趨勢漸明。主流電影,根本上說,靠的住的還是好故事、好人物、好場面、好感情,還包括好的“主題思想”。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1-03 16:10 |
afu666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0 鮮花 x244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謝分享... 表情


不管是大磯磯...小磯磯...只要有魚...都是好磯磯...
http://tw.myblog.yahoo.com/jw!adEk2PGUGQQj61bmZAcVSOd1tZ7Cdw--
歡迎交陪...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9-01-13 09:24 |
sfyu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Re:《梅蘭芳》:「經典敍事」歸來
這部片前陣子剛看完
本來想說會很悶
但是卻反而有種很想看完結局的衝動
故事中主要在於敘事
反而少了很多動作戲(京劇的表演等等)
但是卻因此充分表現出梅蘭芳的魅力
也許喜歡文戲的朋友
可以看看
相信你會喜歡的!!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HINET | Posted:2009-04-08 22:5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56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