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 http://qw.bjsh....cn/從1988年以來的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賽後總體狀況來看,舉辦奧運會促進了主辦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主辦城市的國際地位,推動了主辦城市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
表4 各主辦城市賽後狀況一覽表
總結這些經驗,對北京市避免奧運會後「低谷效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發:
一、奧運會舉辦目的。主辦城市申辦奧運的目的不同,那麼在籌辦過程中調用的資源和制定的策略重點不同,各個產業所受的影響也就不同。因此確定目標市場和特定的產業部門有助於使如何發揮奧運的槓桿作用更加清晰化,全局策略只會稀釋有限資源所能發揮的作用。如悉尼將重點定位於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並在奧運會前後制定了戰略規劃,因此奧運會後悉尼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會展中心,國際旅遊的發展也十分喜人。
二、奧運會運作的市場化程度。市場化程度越高,低谷效應越不明顯。以亞特蘭大為例,亞特蘭大有關奧運會的直接投資全部由私人企業承擔,企業會在賽前充分考慮回報問題,因此在奧運會永久性場館的建設上,首先考慮場館是否有需求和賽後如何利用,所以不存在賽後場館閒置的問題,這些場館很快就與城市融為一體。悉尼則致力於舉辦歷史最好的奧運會,在體育組織的壓力下修建了許多永久性奧運場館,這些場館僅僅是為了滿足奧運會的需求。賽後,政府還要挖空心思把這些運動場所變成一個富有活力的、對周邊社區有用的地區。
三、奧運投資的規模。奧運投資規模越大,與不舉辦奧運會時的投資規模對比越大,賽後經濟波動越大。
四、奧運投資的結構。奧運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指直接用於奧運比賽場館建設及相關設施的投資;間接投資主要指因為奧運會而提前或加大力度進行的投資,主要是市政建設項目和環保項目。一般說來,直接投資比重越大,即新建場館越多,賽後閒置的可能性越大。
【心得感想】分析的真詳細,對於北京奧運的經濟發展有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