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750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isay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初露锋芒
级别: 初露锋芒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自然科学] 诺贝尔医学奖 - 美2年轻学者同得 发现核醣核酸干扰机制 助抗癌与爱滋
【李宁怡╱综合外电报导】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得奖名单昨揭晓,得主是两位年轻的美国学者费尔与梅洛。他们在1998年发现可使基因静默的核醣核酸干扰机制,对于各种疾病的新疗法研究极有助益,科学家甚至寄望藉此研发出癌症与爱滋病的新药。诺贝尔大会推崇两人的发现「宣示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开端」。

诺贝尔奖常在一项理论或发现问世数十年、经时间证明其突破性后才颁发给学者,费尔(Andrew Z. Fire)与梅洛(Craig C. Mello)发现核醣核酸干扰机制(RNA interference,或称RNAi)至今仅8年,获奖速度惊人。

得知获奖不敢置信

梅洛获知得奖消息后,表示是一个「大惊喜」,他坦承曾想过自己可能会得诺贝尔奖,但没想到这么快,「我才45岁,我以为大概要再等10年或20年才会发生」。47岁的费尔则透露,当他在睡梦中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电话通知时,还不敢置信,直到在诺贝尔官方网站发布讯息,他才相信一切是真的。

1998年,任教于麻萨诸塞大学的梅洛与当时任职于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费尔共同在线虫研究中发现讯息核醣核酸(mRNA)受干扰的机制,亦即RNAi。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基因制造蛋白质,是透过mRNA传递讯息,mRNA受干扰后,即无法转译蛋白质,形成基因静默现象,也就可以达到抑制基因表现的效果。

RNAi已广泛应用新的医学研究。由于许多疾病是基因异常所导致,科学家希望藉由RNAi技术,使过度活跃或不正常的特定基因静默,发展出对抗病毒感染、心脏疾病、荷尔蒙失调等各种遗传疾病的新疗法;农业专家也对RNAi在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突破寄予厚望。

共享4500万奖金

费尔与梅洛1998年在《自然》期刊上初次发表研究成果,2002年美国医学期刊《科学》则将RNAi列为当年最重要的突破性发现。负责评选的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成员之一莫勒(Erna Moller)指出,RNAi的研究成果发表后,「立刻出现许多新公司」专门根据这项发现研发新药。不过有分析家指出,RNAi技术太新,相关疗法一旦实际应用时,技术与安全问题不可轻忽。

费尔与梅洛两人将共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台币4500万元)的奖金,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两人获奖感言及简介

费尔(Andrew Z. Fire)

「一开始当然不相信,以为可能是做梦或对方打错电话……我还是原来的我,我的目标还是一样简单,科学研究、教书与家庭,这些是不变的。」
˙年龄:47岁
˙国籍:美国
˙学历: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
˙现职:史丹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遗传学教授

梅洛(Craig C. Mello)

「我非常惊讶,主要是因为我还算年轻……我以为大概要再等10年或20年才会发生。」
˙年龄:45岁
˙国籍:美国
˙学历: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
˙现职:麻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资料来源:诺贝尔奖网站(nobelprize.org)

近五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

2005 华伦(澳洲)、马歇尔(澳洲)
证明胃黏膜层幽门螺旋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大元凶。
2004 阿克塞尔(美国)、巴克(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的研究,揭开人类嗅觉的奥秘。
2003 罗特柏(美国)、曼斯菲尔德(英国)
在磁核造影技术上的发现,让医生获脑部和体内器官详细图像。
2002 苏尔斯顿(英国)、布伦纳(英国)、霍维兹(美国)
建构细胞凋亡模式研究。
2001 哈特韦尔(美国)、亨特(英国)、纳斯(英国)
发现细胞分裂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有助研究癌症疗法。
资料来源:《苹果》资料室



【心得感想】

这又是分子生物界一大飨宴!照这样的研究发展,我想以后真的可能可以活得更久吧!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6-10-03 10:2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31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