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91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neoscc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鮮花 x79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古文][分享] 童心說-李贄
龍洞山人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
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
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
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
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
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
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
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
而來也。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
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理而反障之也
。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
人為耶?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
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以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
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
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
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
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
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無所
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場阿辯也。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
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
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
樣創制體格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
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
,為今之舉子業大賢言聖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麼六經,更說什麼《語》《孟》
乎!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
語,又不然則其迂腐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
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為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
,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
,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門徒云耳。藥醫假病,方難定執
,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
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
聖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言哉!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7-08 16:4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43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