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64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瀰力老人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3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禪定]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

                            作者佛使比丘
                            哲智明陀比丘謹譯   瀰力老人撰錄

************************************************************************

〔出入息觀〕修持的目標與其他業處不同,即全程完全在呼吸上修行,不同作任何變更及移動,從始至終運行呼吸一直修到涅槃境界為止,是最方便不過的一種修法。學者用不著帶任何工具或撿什麼地方,到處都可以施行,都有氣息可用。也不必依靠外物,如遍處輪與尸體之類,再者其法溫柔不激烈,不緊張,不可怕,不如〔不凈觀〕一般的難為。所以沒有害處,絕對不會傷害身體。問題只在能夠修行與否?如果出入息觀會引起發狂,那是無稽之談,說這話的人也許誤認旁門左道(別教)的出入息觀,以為那是佛教的出入息觀,那並不是佛世尊宣示巴利典上的真正佛法,如本書所根據講解的一般。本門出入息觀絕對沒有害,如果修行的人真的發狂的話,那其人必定先有狂病,而動用心神將抵觸神經發作。另一個原因便是其人修行的目的並不在斷滅煩惱,而只妄求神通法力,祈求財利,這是會引起狂病的。

  所以,發狂的原因有二:(1) 乃居心不正,違反修行定止正法,妄修旁門利欲邪法,導致邪魔附體。

                (2)乃其人已經有發狂在先,習法時動用心神而引起狂病發作。

  至于普通的一人修行真正佛門出入息觀,是不會發生狂病的,這是習法的人所必應知道的一般情形。

  現在,再來研究出入息觀十六階,無論載在那一部經典都是一樣,也許有其他不同法式的出入息觀,但那並不是佛世尊所傳,是屬於旁門別教,真正出於巴利「阿含經」經典的出入息觀一定有十六階。學者必須知道這十六階的內容,究竟修的是什麼?第一段是初四階是使達到禪定,在這四階上學習調節呼吸,平衡氣息,結果進入禪定,這是第一段初階概況。接下第二段四階,是觀察有禪定而生的『喜』『樂』感受,使知道這些都是思想的來源,促使心情蕩動不安。而明白什麼在支配著心,共有四階,即第五階至第八階,成為一段。至於第三段乃觀心的變化,而觀行御心達到種種所需的意境。也有四觀為一段,屬於第九階至十二階。到了最末的第四段,乃觀無常,屬於慧而止於定,要用智慧觀察無常,直至心生厭念,離貪欲,結果得到解脫。這是最後一段的概況。至於詳細內容解釋如下:


        第一段 身 觀 念 處
      **********************

  第一段調節呼吸即是調節身體,使心平定,稱為〔身行定止〕而達到『三摩地』(禪定)。因身行定止而心達到禪定,便立刻得到安樂之果,有如涅槃的極樂境界一段,但是暫時性的,不是真正求恒的涅槃。其修程分階如下:
    一, 認識呼吸為一階。
   
    二, 認識短呼吸為一階。

    三, 認識呼吸支配身為一階。

    四, 調節呼吸使其逐漸平息。

  而結果達到禪定為一階,必須根據這四結要點學習修行,一直達到閉目即得的地步。即第一階要學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如什麻是感覺?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等等。這是第一階應學習的課程。
  第二階同樣的觀察呼吸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作一番比較。兩種呼吸反復運行,互相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因為眼前我們對呼吸認識還不夠,所以應該和它打交道,與他混熟。第一階便是和長呼吸混熟。第二階也和短呼吸混熟。

  及第三階,便觀察這兩呼吸對身體的關係,稱為『身行』即身體的支配者,與身體有連帶關係。如果呼吸粗急,身體也跟著粗急,急促不安;如果呼吸溫柔,身體也跟著溫柔,即寂靜安定。呼吸長是正常的表現,當身體不正常如發怒、疲勞、性情衝動時,便跟著短促,反之呼吸短促不正常,身體也跟著不正常。知道這些呼吸一直支配著身體的秘密,為第三階應學課程。巴利典稱為『知道一切身』,便是知道呼吸支配身體的一切情形原理。肉體稱為身,呼吸稱為身,兩者分開,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為『知道一切身』。而且每一種身中又分出種種相,必須每一相都詳觀明察,直到明白開悟這兩種身同屬一體的真諦,在每一呼一吸上運行觀察,完成第三階修程。至此便可繼續修持第四階禪定。

  第四階之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的平息,在每一呼一吸上用工修行,呼吸逐漸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也達到禪定。
  這一階藏有秘訣比別階殊異。第四階修行方法也可稱為秘訣或善巧,也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乃用技巧誘使呼吸逐漸的平息。或稱『幻術』也可以,即對呼吸施行幻術,使它就範平息。

  其法便是在開始運行長呼吸時,對慎密監視,好像在跟隨著它走一樣,知覺一直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假定兩個距點,上方在於鼻端,下方在於肚臍,這只是假定而已。我們吸氣進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為終點別處不管。呼氣出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以氣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覺作追蹤的目標。這樣便可得到兩點知識,即吸氣以何處為起點何處為終點,呼氣以何處為起點何處為終點。這樣坐觀一段時間,好像追走一樣。

  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裡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奔走,這樣設想久了也不會感到困倦。如果知覺走失便用力呼吸,使容易覺察,必要時可以大力呼吸以至發聲,,聲隨氣加強感覺,即耳聽到聲音而心觀注於氣息,這樣雙管齊下也是好的,好在容易觀察。

  開始學習的人大都要用力呼吸,起初發出『嘶!嘶!』的聲音,及後聲音慢慢減低,最後只剩絲微鼻聲而已,在旁的人可以聽到,其息如何均勻。可以辨別工夫之深淺,凡屬行家都會這樣。這叫作『跟走』,即知覺觀注著氣息一呼一吸的來回奔走,好像跟著隨走一般。如果能修到知覺堅定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階。

  接下來的一階叫作『守觀』,即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地點觀望。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鼻門守觀,氣息走近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走,坐著觀望而已。氣息由肚臍走出鼻門時,也同樣守在鼻門觀望,不跟著走。如此知覺也不會走失,只要守觀得定。不過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時間必須提高警惕,以防知覺走失,吸氣時也是一樣。不過在『跟走』的一階鍛鍊得好便無問題。如果第一階鍛鍊不好,下一階也跟著不好。所以最要關鍵在於每一階每一段都要循次熟練,不可馬虎,才能取得良好功果。這是學者所極需知道的。現在已經停止跟走,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職守的一般瞪眼觀察出入門戶的人,瞬眼不離。氣息運行時,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這是守觀。

  第一階『跟著走』

  第二階『守 觀』

  如此分階已夠,如果要再詳細的分析也可以,不過不需要。

  守觀的一階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時觀照相境。以內眼觀視鼻端,不過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經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夠凝構容歇觀察,什麻相體都可以,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有如閉著眼睛時所見到的光影一般,有種種的形色,有的好像一片白雲,有的好像一幅月亮,不一而足。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是實體,作用在於訓練心的定力。如果修到了這個階段,表示氣息已經十分柔微,身體也更加定靜,試從頭作一番比較,當我們修『跟著』一階知覺跟著氣息走,心已經定靜了一個程度,再修『守觀』的一階,知覺集中在一點,心身更加定止高一級,現在能夠凝構詳境,那便愈更定止了。這就是秘訣或技巧,引到心逐步逐步的定止,而達到了『取相』的階段。

  接下去便是運心變化相境,達到隨心現化的地步,稱為『似相』。比方我們能夠思構一粒光浩的珠球相境,一直凝觀著它不放,這叫作『取相』。及後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這叫做『似相』。這時已經能夠御心達到精準頂點,能使原有相境由一粒小小珠球化至極大,或縮至極小,能令它變化各種的顏色變成種種的形體,能移至極近,也能退到極遠。如此這般,如果認為是實相,那也許會發狂,但如果明白這是心造的幻境,目的在於御心加強定力,便無問題。作得到的便作,作不到的也不要緊,慢慢的修練,不要作非分之想,絕對不會發狂。

  御心達到『似相』境界的方法,便是強制由內觀見到的相體作種種的變化及移動,在每一呼每一吸上逐步運心修練,共有四階修程。如果修完了這四階修程,便等於完成了御心、御身、及御氣的工夫,原來調制呼吸其效果連及於身,身受調制其效果及於心,心、身、氣、同時齊被平息了,一切都平息了,餘下的唯有修持禪定而已。

  達到禪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修到了這個地步,可說一切已經齊備,就此可以提覺禪支了,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鍊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制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禪地五種感覺,術語叫做『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禪支。這些名詞有的人能記得,有的人過目即忘,不能記得的也不要緊,只要知其義便算。

  『尋』的解義是心觀注於所緣的感覺,心繫於所緣的感覺,如眼前心正在注視著凝構相境上,相境是所緣,心繫於所緣便是『尋』。心滲透於所緣做『伺』。在同一時間,又會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作事成功時覺得滿意的情境一樣,隨人而異,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於色,這叫做『喜』。同時又因定靜而感覺到安樂,心廣神怡,這叫做『樂』。這時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這叫做一境性。

  觀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禪或第一禪的境界,心繫於所緣也知道,心滲透於所緣也知道,喜也知道,樂也知道,心集中於一境性也知道,五種禪支完全感覺到,這便是一禪地的特徵。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察修持。這一階最難修,因為太過精微,如果有雜事紛擾便修不成,但也不一定,關鍵在於修持的人耐性如何;有忍耐力的不妨埋頭苦修,便是在家也好,只要有空便可找比較靜的地方修練,有私室的人更妙,不過太嘈雜的地方便不適合,因為這種修持適合於山林幽靜的地方,故最好有特設的靜室或園林為標準。如果達到這個初禪境界,便等於完成了『身行定止』階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

  達到初禪時,會感覺到又喜又樂,一心集中在所緣,並透澈了知,這裡必須分別清楚,心攀于所緣,心透澈了知所緣是另一件事,修行達到成功了便感覺到喜慰與快樂,心神完全集中在所行的事業上,這便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禪分的解義,學者必須知曉。第四修程到此為止,由修行定止而進入禪的境地得到了正定。

  第一段復習提要:

  第一階觀察長呼吸,直到與混熟,洞識長呼吸的一切情形。

  第二階觀察短呼吸,作同樣的修法。

  第三階觀察呼吸支配身體的關係,同粗同幼,同動同靜,知道這兩種身乃屬一體的原理。

  身四階調呼吸使其逐漸平息,以跟走、守、觀、取相、似相的技巧引心達到初禪境地,觀覺禪分而得到正定。這便是第一段、『身觀念處』的修程,共有四階。有什麻疑問,不妨試行探討。

  若要繼續修持第二禪,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並不困難,乃枝節問題,只要循次減低禪支分量,便可如願以賞,用不著多述。第一段『身觀念處』到此為止。

  為什麼要稱為『身觀念處』呢?因為呼吸氣息與肉身同體,肉體稱為身,氣息也稱為身,兩者有不能分開的關係,觀在我們已經平定了氣息,身體也跟著平定,知覺十分圓滿。第一段也就此圓滿。
 
      身二段 受 觀 念 處
    ********************
 
  現在繼續修持第二段,稱為『受觀念處』,這一段也分四階,完全與『受』『感覺』搞在一起。

  『受』從何而來?這裡『受』便是指禪定裡的喜、樂、感受而言,大家量必記得,當我們修習『身行定止』的氣功而達到初禪地時,發生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受,便是以其中喜、樂、兩種感受作本段修持的基礎,到了這第二段,什麼都不管,只要在喜、樂的感受上著手,在每一呼每一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熟識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識呼吸的一切一樣,知道什麼叫做『喜』?這狀態如何?為什麼會發生,有什麼威力?這便是第五階的修程。乃全部的第五階,也即第二段的第一階,以下皆以全部階數稱。

  第五階觀察『喜』純熟了,便移觀第六階的『樂』受。喜受性粗 ,樂受性柔。必須分別清楚,喜與樂並不相同。當我們作事成功時,會歡喜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動,這便是『喜』。

  到了第六階,極喜之後必生安樂。必須抹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易于分別觀察。樂念比較溫柔定靜,更加舒適,心廣神怡。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知道什麼叫作樂?正如我們洞識長呼吸一樣,洞識了第五階的『喜』和第六階的『樂』。

  現在再繼修第七階『心行』即心支配者,也即『喜』與『樂』,這兩種感覺稱為『受』。

  『受』乃心的支配者,驅使心作種種的妄想,想要這樣,想要那樣;樂受發生時,便生愛念,想要占有,結果造成煩惱與痛苦。

  我們便是觀念這種『受』支配心的情形。受即是行,是心的真正支配者。樂受有樂受支配心的一種方式,苦受有苦受 支配心的方式。總之凡名為受,都是心的支配者。

  在這第七階上,唯一觀受支配心的情境,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視,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以備作第八階抑制心行的力量。

  第八階也即第二段最末的一階,抑制心行以達定止。其法在於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於心,如樂受時引起煩惱與執著,我們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維樂乃屬無常,虛偽欺詐,不執著於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偽欺詐,結果不思維觀察,便易受騙,但苦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故知道思想乃煩惱的真諦,其結果使我們能夠抑制心行執著的力量。經典曰『於出入息間學習抑止心行』。這便是第八階課程,到此為止。現在已經完成了第二段的受觀念處,共有四階,連前合共為八階,也即修完了兩段。

        第 三 段 心 觀 念 處
      ***********************

  第三段稱為『心觀念處』,直接修行御心。從第九階開始至第十二階,共有四階,第三段的第一階,也即全部的第九階,以下作第九階稱。

  第九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心正處在什麼情形?是喜還是樂?是貪還是不貪?紛亂還是靜定?污穢還是清淨?等等不一而定?,我們都要完全透視,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如此坐觀明察,便是第九階修行的課程。直至了然純熟,便可移上第十階。

  『呵!現在我們要控制你了!』第十階便是控制心使其極喜。在喜悅中。經典曰『於出入息間學習心生極喜』必須學習到能控制自如,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沈浸極喜的感覺中。這一階也許較難修,但鍛鍊純熟了心被降伏,受我們控制。這是第十階程,御心極喜。

  第十一階控制心使靜定。心由極細轉為靜定,不再喜悅了。經典曰『於出入息間學習心靜定』。必須學到想喜即喜定即定,控制成功了,便算是完成了這一階。

  接下第十二階令心解放,經典曰『出入息間學習心解放』,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也可說解放心脫出雜念。

  有什麼染著于心,便把它解除掉,或若將染著心撥出,兩種說法都得通。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便是第二階修程。也即是第三段最末一階,這裡稱為第十二階再復習第三段課程:第九階觀心各種形態。第十階御心令真生極喜,第十一階御心令其定止。第十二階御心令其解放,這一段稱為『心觀念處』,看出了嗎?知覺一直控制心,故有心觀念處之稱。第三段到此止。


        第 四 段 法 觀 念 處
      **************************

  第四段『法觀念處』,乃觀察法的演變,共有四階,也即是全部十三階,包括第十三階至第十六階,成為一段。第十三階經典曰『於出入息間學習觀無常』,必須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察諸行無常,直到透徹了悟為止。

  要從什麼地方觀無常呢?本修法不于外境不于外人不于外物觀無常,唯于修者本身觀無常,長呼吸也無常,短呼吸也無常,身行也無常,身行定止與心行定止都無常,禪定也無常,尋也無常,伺也無常,喜也無常,樂也無常,一境性也無常,凡屬身體的一切都無常。

  再觀第二段的喜也無常,樂也無常,喜與樂支配身的情境也無常,就是心行定止了也能變化,同樣的無常。又再觀第三段心的各種形態都無常,心生極喜也無常,心安泰也無常,心解放也無常。用不著觀別的,只要觀察我們正在練習的每一階修程,都充滿無常的境相。禪定也無常,那真是可笑! 當我們修持達到禪定境界了,但回頭一觀,呀!那裡有定,只有無常,前後左右都屬無常。所以用不著外觀,只要內觀便得。這便是第十三階的課程,叫做無常觀。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的一階,能不能脫身完全在這一階上,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如果能見無常便得到道果;無常觀越濃厚道果越深,無常觀越詳細道果越顯明。為第十四階修持離貪著的先決條件。

  『離貪觀』即觀見脫離貪著欲念。如色染之消退,欲念屬次脫離。由觀見無常而脫離執,這一階便是坐著觀察脫離執著的情形,故稱為『離貪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顯明的觀見貪欲消退,這便是第十四階的修程,觀見脫離貪著。

  第十四階脫離貪著之果,乃得自第十三階觀見無常之因。故第十三階修時火候如何精純,第十四階的道果也跟著同樣的深厚。也即是說,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這裡『貪欲』的解義,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欲念,漸次消滅執著,漸次消滅痛苦。

  接下第十五階『滅觀』觀見煩惱與痛苦消滅殆盡。貪著消滅,煩惱與痛苦便跟著消滅殆盡。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欲妄盡滅。

  其實修完第十五階便夠了,已經達到最後道果。在第十四階與第十五階之間,由離而滅,離便是道,滅便是果。

  但還有十六階在後,用以觀察修行的成功,稱為『捨棄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觀見捨棄的情境。

  其情形正如已經斷絕完盡了,斷絕完盡了一切煩惱與痛苦,完全捨棄歸還原主……大自然。以前我們偷盜大自然境物為己有,一旦碰到了痛苦,便設法解除,把一切物歸還原主,去妄歸真。第十六階修程到此為止。

  無常也好,離貪也好,斷滅也好,捨棄也好,都稱為法,在這一段上觀察四種法的演變,故稱『法觀念處』,是末的一斷。修完了這一段便告功德圓滿,因為煩惱已經滅盡了痛苦熄滅了。本梵行因此也告終結了。

  再回頭觀一下:

  第一段有四階,完全處理呼吸與身體互相支配的關係,稱為『身觀念處』。

  第二段也有四階,觀察喜受與樂受的生滅,稱為『受觀念處』。

  第三段也有四階,觀心與御心作種種變化,稱為『心觀念處』。

  第四段也有四階,觀無常、離貪、斷滅、捨棄,四種法的演變,稱為『法觀念處』。

  合共四段,稱為『四念處』。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即在修持『四念處』 修持圓滿了,『七覺支』便跟著圓滿,有『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中性』七種七覺支全備。故佛世尊曰:『修四念處圓滿,七覺支也圓滿。七覺支圓滿,一切智與解脫也圓滿』智轉圓滿便能斷滅煩惱,煩惱滅了便能解脫痛苦,痛苦解脫了一切便完結。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等于修持『四念處』與『七覺支』一樣,結果都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

  看見了嗎?這是多麻的柔微與精緻,恐怕有人見了要退避三舍。起初也許是興高意烈,但見了內容便不敢望指。不過有興趣的不妨一試,逐階層的慢慢修練,一直修完十六階為止,功德無量。這便是正法『出入息觀十六階全套內容,依經講解以供學者研究。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波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最 簡 單 的 修 法 ★
      ************************

  現在再講一套新的修持法,上套太過完整,必須費一點力,時間太長,下本太大,恐怕抵不住睡魔侵擾,不如這一套的容易。這一套不細分十六階,但大意卻相同。即第一階修心達到平定,只要心能平定,用什麼方法都可以,然後一直觀察無常這是第二階。第三階是得到果報,包括離貪與熄滅等道果。先前必須設法平心,使心開朗與堅定。只要能作得到,隨便什麼方法都可用。

  就以調制呼吸的方法使心趨于平定吧!心開朗平定之後便一直觀察無常,觀察我們身上的一切幻變,身也無常,受也無常,心、口、意三業也無常,水、土、火、風都無常,眼、耳、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內處(六根)六塵都無常,凡屬身體的一切都無常。只要明白一切都幻生幻滅沒有常定的道理,與從自身內觀察無常,以便提覺不貪,這些認為美味的東西是永恆的或認為不美味的東西也是永恆的,其實這些味都是無常的。這便是無常觀,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察覺著。

  因此必須剎那正念的知道,心發生感想時便知道是無常,見色也知道色無常,聞香也知道香無常,嘗味也知道味無常。這樣便是再簡單沒有了,好像只修第一階和第二階,便一直跳上第十三階一般,觀察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同等,熄滅與捨棄也如是,結果也能得到解脫,這是最簡單的修法,不必分別十六階,唯有三階修程,即第一修定,第二觀無常,第三離貪乃至解脫。同樣的以呼吸為基本。因呼吸能支配身心,調制呼吸也即調制身心,呼吸平息身心也跟著平息。同時還有一種益處即調節呼吸能使身心爽快。

  有些地方或一些人,他們只作初步出入息觀以求身體爽快而已,不求其他功果,對於心理並不注意,只要身體爽快便夠,每天早晚運行不斷,在印度最為盛行,不求道果而唯求安樂。出入息觀是深奧行為(氣功),若原行得法,可獲益不少。



    ★ 混 合 式 的 出 入 息 觀 ★
    ********************************

  我們也許可以再修另一種出入息觀,但那並沒有技術性可言,不比佛世尊所傳的深奧究竟。如果有時間與耐力,便修十六階的一種。若沒有時間耐力,便只三階的簡法。由定心而觀察無常,由觀察無常而達解脫,雖然只有三階,其實同出一式。再不然連三階簡法也不能修,那只有修『知覺』兩字,時刻提醒警覺,在想、言、行之前必須先揭起知覺。接觸所緣也要有知覺。比如要生氣時,有打人時,知覺在身便可平氣。要罵人時,有了知覺便不罵人。要打人時,知覺提醒便不打人。這便是知覺的功用。無論想什麼事情,說什麼話,作任何行動,都要先提起知覺然後才行。修持出入息全套十六階的人便會這樣,有使全的知覺便不會衝動與疏忽。不過那必須從內功修起,比較吃力。

  現在修持的是外功,致力於知覺修為,主念非有知覺不想、不言、不動,有知覺才思想言行,也即限制身、口、意三業修為,這便是知覺。

  最後就是由知覺修行完成的功果,圓滿的有十六階,不圓滿的有二階或三階而已。餘下的零瑣問題自行解決。如果眼倦便起立洗一下臉,然後再繼續修行。或若睡意太濃,修持禪定的人列排而坐,巡察者舉捧往肩打,『扑』的一聲,立刻便把睡魔趕走,但並不會傷及身體。因為木捧輕薄,打時只有聲響不會傷痛。禪院便是用這一個法子趕走睡魔,不妨習用。這也屬技巧之一。其他如修行前不可食得太飽,不要作不當行為,衣、食、住、行要適中,空氣要清爽,等等。這些都用不到他人指教,應該自行體會才好。

  總而言之,出入息觀修持法,自始至終一直在呼吸上修行,知覺與所緣即氣息連在一起,故稱為出入息。如果以身為主觀,稱心觀念處。以法為主觀,稱法觀念處。修持成功了,便得到解脫。因為在法觀念處一段上觀見諸行無常,在每一呼每一吸間慎察修持而得。


  《【 有人雞犬丟失了,倒曉得去尋找,但丟失了本心卻不曉得找尋回來。】》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 教 外 的 出 入 息 觀 ★
      ****************************

  若根據外教的出入息觀而言,他們認為運行出入息得當,可以延年益壽,因為空氣中有養生質,如果我們運行出入息以吸進充量的養生質,便能保安身體,延年壽命,他們稱這種出入息觀『養生氣功』,目的在於身體健康。這也是好的,不妨先試行這種氣功,然後轉修佛門的出入息觀,先把身體整理妥當了才整理心理方面。這樣便不會感覺到困倦。減少了一些問題。總而言之,一切完全著重在『知覺』兩字,我們有正念(正解的知覺性)在身,便能得最高與最堅強的知覺性。



老驥伏櫪,淡泊養智。
身如落葉,輾轉浮沉!
http://waterscape.myweb.hinet.net/siwshmax/logo.html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04-03 12:3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350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