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87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兩種真理的結合

圖 1.



第三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世界上有好幾個精神傳統主流,我認同著些系統的目標都朝向提升人格,
與鼓勵人們發揮潛能達到最高的水平。這些傳統之間的交融非常重要,
因爲它能促進更大的瞭解與溝通互激蕩的泉源。每一個傳統都是殊勝的,
它能洽當地適應各類人群的才智;
每一個傳統都有它特殊與專統的方法來表達他的意義與利益。在這演講中,
我願把佛教傳統殊勝的精神形象與大家分享。

超越斷滅論與永存論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做了許多闡述,來顯示佛教的看法。
佛陀全部的教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歸納爲兩種真理:即相對的真理與絕對的真理。
這兩種真理的割離性是佛教基本的看法,意謂這兩種真理的體性,
超越永存論與斷滅論的短視定見。任何情況,基本上沒有拘束與自然超脫這兩種觀念的範疇。

永存論謂謀些東西自己獨立,永久存在。如果這種說法是真實的。
那就是說沒由任何東西會改變。但我們知道這並不是現象世界的性質。
世界上的物品都由多種不同的東西合成某一物品是由各種被命名完全不同的現象所聚合,
然後安上一個名堂,被辨認,而後來被當作是一種永久可靠的存在物。
不但任何物品的起源與存在也是互相依賴。因此所有現象究竟缺乏固有的存在性,
它的本質是沒有實體的。

佛教的觀點就是超越永存論的說法。
斷滅論是說什麼東西都沒有,任何都西都是空洞與抽象。這種見解也不對,
因爲活動實在有進行,現象的確有升起。佛教的空觀顯示超越永存論與斷滅論的看法,
但空觀常被誤爲斷滅。即佛教某些宗派也認爲沒有東西、沒有動靜。
正確的 觀點是超越永存論與斷滅論的。

現象的本質是缺乏應有的存在性,爲破除永存與斷滅兩個極端,
佛陀顯示兩種真理-絕對與相對的真理。相對的真理泛指我們所見和所經驗有各種現象的世界,
它的相對性正如我們觀看這各世界的現象,而並不是事物的真面目。
現象的基本性質就是它缺乏應有的存在性。可是相對的,這多種現象的世界存在我們的經驗中,
在此,真理的涵義是從某一程度對某些事務的作用的看法。例如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存在,
所以就産生了長短的概念,好與壞的差別。如果沒有長的的東西存在,就不會有短的東西。
如果沒有「好」比較就不會有所謂「壞」,有這個所以有那個,在這相互依賴的相對世界中,
當每一物「長」了,就有他長的作用。好壞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存在是實在的,
在相對的範圍裏是這樣子。佛陀指示說,如果我們沒有去注意觀察所看到的現象,
就産生了相對的真理。相對說它存在,但並不是究竟存在或根本就存在,
只是某依場合它是真理,它有作用。

這相對存在的真理使我們不墮入斷滅論的看法。在某一程度真理中存在的事物,
並非究竟存在。許多因數構成某種整體,而不是它們原來就是或單獨就是某種東西。
一件事物由許多部份結合而成,因爲它的升起是衆緣所合成的。
沒有短,長就不可能單獨存在;只在有長的狀態下,
瞭解這種構思與現象的互相依賴的性質,可以使我們不至跌進永存論的極端看法,
而已爲某些東西會永遠存在。

杯子能盛水已反映它的無常
瞭解無常觀也能避免一個人去相信永存論的論調。如果一件事物永存在,它就不會變異,
也不會活動了。如果有動作,那就顯示了無常。好比如果有人說:「這杯子是無常的。」
它的用意是說,當這個杯子破時,這杯子就不存在了,
所以說是無常的。但這只是初淺的無常觀,更深入的無常觀是指這杯子存在時,
時時刻刻它都在蛻變。這杯子能盛水以反映它的無常了。因爲它開頭時並不盛水。
當這杯水被喝了,這杯子就空了,這也顯示無常。如果沒有「這是一個杯子」的概念,
它自己本身不能證明他的存在而顯示它的無常,因此它缺乏所謂「杯子」實在的存在。
總括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任何由不同的物體結合而成的東西,都是非永久性的,
那意謂著它是不變的;如久不變,它也就不會有任何活動了。

相對與絕對的真理
回到相對與決對真理的問題,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幫助闡明兩個之間的差異。
比如我們的雙手,不論我們用那一種語言或特定的字眼,我們都同意這是手。
如果有人說這不是手,我們會想它的思路有點不對。
從相對的觀點看來,這是手。由於它是手,它能作手的活動,好像拾起一樣東西,
把持一樣東西,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去考究它,就認定它是手,佛陀並不否認這些動作,
也不反對手的作用,這就是相對的真理。
從絕對的觀點看來當我們辨認手究竟是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缺乏手的真義。
我們仔細觀察,可以見到指甲,不同的關節與包著它的皮膚。拇指並不是手,
每一根手指也不是,掌不是,皮也不是,每個關節也不成爲手。只是一堆東西結合起來,
這個結合體就名爲手。根據命名這「手」是真實的,但從物體本生來講,它就不真實了。
既然是上並沒有所謂「手」這個東西在,它只是一個集合體,
由人命名,而我們向來沒有想到去分析它。因爲我門執著這特別的形象,
我們從來沒去探討它不是「手」的可能性。從絕對的觀點看來,手的慨念,
把手看成好象真實存在一樣,
同時也缺乏真實存在的條件,這才是絕對的真理,手的決對真實面目。

相對真理不抵觸絕對真理的地位
乍看起來,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好像各走一端,
但是並沒有內在的矛盾來絕對標題手的不存在實相。從這沒有矛盾的觀點看來。
我們可理解在前頭所提到佛教對這兩種真理不可分割的基本觀點。我們通常思考時,
總把事物相互分類,當我們說某事物是如此這般,那就意謂它不可能是別的事物了,
當一事物不存在時,它不可以同時又存在。如果它存在,就不可以不存在。

但這兩種真理卻包含兩種可能性:根據標題來說。這東西名爲手,
但手的實性並不存在。這種兩不衝突的見解名爲中道,或中道的中觀見解:
非是也非不是。這兩種真理並不相妨礙,相對真理不抵觸絕對真理的地位,
絕對真理也不抵觸相對真理的地位。中觀的見解超越是與不是,超越有和沒有,
而本身乃是諸法的實相。

問題解答
問:西洋科學以事物的性質來表示一件事物的存在,對於原子和原子之間的吸引力,有何高見?
答:從佛教的觀點看來,理智探討的作用在於能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中,
正確地利用事物的真實性能,而不是幻想中的性能。如果我們檢驗外在的現象,
好比原子,我們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由他自己生出來或自己存在,而是依緣而升起,
依緣而存在。一件事物缺乏固有的存在,這一事實顯示它需要外力來使他存在。
當許多原子結合時,我們可以看到一件東西,但一顆原子本身亦由他物所造成。
其中某些成份我們看不到,即使用最先進的科技儀器也沒辦法。
在科技還沒有發展到目前的水平之前,我們從沒想到會有東西筆原子還小,
有可能我們目前認爲最細小的粒子,會由其他更小的微粒所構成。當分析外在的現象時,
時間是一應考慮的因素。最細小獨立存在的微粒並不一直獨立存在。這只是時間問題。
過去的性能立刻就過去了,現在正移向過去而未來正移向現在。
在這三際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
因此通過佛陀的現爲眼睛觀看現象的性質,佛陀看不到任何永存不變與獨立的事物。

問:依據佛教兩種真理的看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答:當我們談起一個人,我們並不側重他的軀體而偏向他會知、會想與會記憶的心。
身心合成一個人,但我們所指的人是指他的心思而不是指他的身體,
因爲身體只不過是表達心境的興趣、知識、混亂等等的工具。
我們能在瞬息之間內心比較不混亂,而見到兩種真理不可劃分的真相的可能性,
這一閃而過的直覺,就是心境的真面目,這種無分別的經驗乃是我們的本性,
能以無分別心來對待世界,乃是覺悟心境的完全清醒。

人生的目的或利益,繫於我們有潛能來經驗這完全清靜的心境,不受任何限制。
他把我們從由於不能充分瞭解與體會兩種真理的無分別性,而産生的混亂中解放出來。
人生一直有某種不滿。不論我們擁有什麼財産或信賴,不滿現實總會持續,
因爲我們不確知我們究竟是誰。如果我們有自知之明,那我們就會從失望中自我解放。
佛陀的信心即安心之所。

問:從宗教的觀點看來,佛陀的信心在那裏?
每樣事物再不斷的變動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只有不是不變的。
手所以名爲手是因爲這樣才不致與腳混淆起來。信心在哪里?
從佛教的觀點看來,那裏是安心之所呢?

答:在相對的真理或現實中會有安全感。在此,信心指人對某些事物有信仰而産生一種安全感。
但在相對的存在中也會有不固定、動搖與不可預測的情形。
您能有信心與有東西被您所信的事實也顯示沒有信心的可能性。如果有安全,有某物可依賴,
那麼顯示本身的可損傷性。真正的安全是超越安全與不安全的,那才是自在安全。
真正的信心要超越有信心和沒信心,那才是最高最純正的信心。要擴展我們的理智、
瞭解力和體驗這真正的信心與我們生命中的安全,我們先要看看我們的價值觀,
和看它們如何反映在我們處事的方法。目前這些價值觀和什麼是真和假理解,來自雙重觀點。
一個主觀的執著把世界分成己和他。當佛陀初、轉、法、輪講四聖諦,就把這情形闡明了,
第一「苦」諦令人知道痛苦,佛陀並沒有說苦不存在。第二「集」諦指出通苦的來源、我們的無知、
我們神經病。第三「道」諦指出我糗辦法從這苦的因或無之中解放出來。第四「滅」諦顯示苦與其因的解除,
這是我們實在可以體驗的,它就基於我們本身體驗絕對的真理,我們經驗道與看到這兩種真理的不可割截性。
沒有任何事物是可預期的。

問:如果世事都在不斷蛻變中,而每一事物都是結合體,那裏有預期的可能性?預期會從那裏來?
答:沒有任何事物是可預期的。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憂慮和失望,
來自信賴某些不可測而卻以爲可以預測的事物。當現實打擊我們的時候,
我們就經常感到失望。因此如果您能對任何事物不作任何預期,對您會有幫助。

問:您描述人與真理的關係,好像有意使他非常單獨化和回到現象的本性和人的本性。
答:禪修的用意在於實行這種看法,使我們不僅在理智上瞭解這種看法的真諦,同時也實際上體證這種真諦。
我們並不拘於外在的形式而求的是內涵的體會。行持的意義,在於運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來幫助人們,
培養這種見解與禪修,建立一個確實的基礎來指導別人。我們所修的道有三個階段,就叫做三乘道:
小乘、大乘和密乘。小乘道注重身和口的規律,這使意志納入正軌而不作任何傷害的事情。
大乘道栽培一個健全的、富有慈悲仁愛的意念。行者自然對一切衆生流露無限的親切、柔和與關心。
一視同仁是利益衆生主要的關鍵與基礎。在密乘中健全的態度會更進一步發展,
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每一衆生的可貴,一切衆生都有他值得尊榮的地方。進修密乘道時我們體證內在聖財,
我們也體會到一切衆生的尊貴與神聖,就在這樣的步伐下,我們向前邁進。觀點和實際相結合。

問:在佛教裏是否有講到道德關係?您對世人的看法怎樣?您對他人的苦難等採取什麼行動?
答: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而大家也許會對這種看法比較有興趣,,當這種看法超越了斷滅與永存,
它顯示世界的實相,即超越所有現象(器世間)與所有衆生(情世間)。他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因此這種看法也超越了橫(水平)和豎(垂直)他普及一切的,因爲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
而空性普遍一切。這觀點和實際相結合。依照佛教傳統,我們談到根、道和果。
根就是兩種真理不可分割的性質的見地,道是智慧和妙用的不可分割,
而果乃是覺性的雙重證悟*如實甚深的經驗和普遍的妙用,這就是現象的本性。
另一種看法是談論見解、禪修和行持。正確的的見解並不基於狂熱的信仰,
這也不是由重復加深印象令人信以爲真,也不代表一個沒有經過考察的地位。

大手印教言催動空行心弦
第三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黃英傑 大德譯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11-15 07:10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06-02-11 02:00 |
雲飛陽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帳號封鎖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保握現在.規劃未來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空談無用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6-03-01 21:1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一件事物由許多部份結合而成,因此它缺乏自性。
一件事物沒有自性,是因為它的生起是眾緣所合成的。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1-14 11:0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這是《阿含經》中的經文,
原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
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係而存在。
這種依存關係有同時的異時的兩種,異時的依存關係,
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此是因而彼是果。
同時的依存關係,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此是主而彼是從。 前者是指縱的時間,後者是指橫的空間。
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
因因無始;果後復有果,果果無終。
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復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
從旁復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 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
和重重牽引的主從關係,而構織成這個互相依存,
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係,
或同時的主從關係,其根本條件,皆不出五蘊。
由五蘊因緣和合,
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眾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剎那不住;
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
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千經所指,萬古不變的真理。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11-14 11:0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315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