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Ghost
|
分享:
▼
x0
|
[修行] 靜.安.得.無得
靜.安.得.無得 儒家哲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此二句甚合修持道理。然猶未足,應加一句:深得而後知無得。 靜是指心性而言,心不起念,性不住心,又即心不外向,當然謂之靜。又心如止水,止水亦當然靜。人能心靜不動,自然心清理明,既達此境,便可安而無慮;無慮則神清,心定則智躍,緃有萬般愁緒,一靜可安;既安則理智奔騰。俗語之「心緒清」,無他,靜耳!心緒一清,智慧便來,既有智慧之助,便有得之見(得其法,得其門)。 心靜,情就自然顯。自性根本是定的,不過為六根六塵所掩蔽,故自性不露。假使心不起念,根塵自澄,則性當顯。 何謂深得?就是深明得之之義,進一步而知得之骨髓,謂之深得,例如說:得錢,錢在你手,不是已經得嗎?但是錢是否永遠為你所有?深一層研究,始終都是未得。所以「無所得」謂之真得。有等於無,無亦等於有,你說到底是否得呢? 現在略解「無得」之義,得不能認為深知得之道理,就因為凡有得之心,已經是有著有執,而且有了分別心,故不能「空」。無所得就是空一切。怎叫空?就是無所得。 何以要空?因為不空,則心內有住。心無宿物,才能自然而安。因此,修持得,便要進一步知無得,等於「空」。不過「空」字又深一層研究,有空之執,叫執空。要連「空」字都不縈於心,才是正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