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0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霞客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2 鮮花 x102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武術] 太極拳的本質 論太和至中
"太和之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 《張載.正蒙》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星系的一分子,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圍繞月心自轉的同時,也以地球為中心公轉,地球與及其它行星,在自轉的同時以太陽為中心公轉,組成太陽系,太陽系也在本身自轉的同時圍繞銀河中心公轉,在銀河裏面,與太陽系相似的星系無千上萬,構成銀河系。「系」是「系統」的簡稱,「系統」是由局部合組成一個整體,星系成為一個整體的要點,是星體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系統的中心公轉,這樣就可以將我的核心,成為整體的一部分,整體的核心,又可以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層層相套,本來各自散開的,借著這種核心自轉、公轉關係,結為一體,而這個一體,既分散又合一,是一也是多,是多的一。

星系如此,地球上的水與風旋渦也是如此。風與水的旋渦比星系略為複雜,星系的自轉、公轉圓周固定,中點實在,而風、水旋渦則不斷擴大縮小,而且旋渦的中心是空的,構成一個外實內虛的整體。風由空氣分子組成,分子在空中游離,各自分散,但當各分子在自己運轉的同時,與其他分子同繞一個中心旋轉,各游離的分子便結合成一體,成為旋風。水的旋渦結構也差不多,分散的水分子藉自旋與公旋的關係結合成一個整體,既分散又合一,這個整體碰到物體,接觸物體的,是分散的水分子,柔軟的粘粘在物體表面,水分子雖然柔軟,但數量線多而且自轉、公轉成旋渦,集中成一體,旋渦整體的重量加上旋轉速度,構成剛強的能量,能把物件拖動、浮起、撕裂。旋風的結構也差不多,分散的四周圍繞中心旋轉,構成一個整體,而且這個中心的風眼是虛而不實的。星系與旋風是天文,海河的旋渦是地理,古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再觀察自身及人事,發現事物都是遵循同一原理運行。

這個分散、集中的原理,應用到身體武藝上,便是太極拳。太極拳用意念把身體各部分微細分散,部分各自圍繞部分的中心自轉,自轉的同時又圍繞一個更大的肢體中心公轉,層層自轉、公轉相套,全身的重量中心在丹田,身體四肢在自轉的同時圍繞丹田公轉,構成一個既分散而集中的整體。我手與人相碰,我的皮膚分子都擴張散開,手也隨人所動而自轉,所以柔軟而能粘粘,手、肘、肩、胸、胯、膝、足層層自轉、公轉相套,整體以丹田為公轉核心,重量便能層層聚集,整體與局部皆沉重,但這沉重是由層層旋轉相結合,既有向心力,也同時有離心力,像泉水湧出,沉重量既能向中心聚集又可向四周補滿。這皮膚外面「柔」、骨肉中心「沉」,身體由中心向周「補」的三層結構,是身體模仿水、風的運作方式,以分散的整體對付別人的局部,別人局部肢體的重量當然不及我整體的重量,輕輕鬆松的就能把別人制服。這既分散又集中、外柔軟內剛強、外實內虛的模式,是中華文化特有的。這種模式經過千萬年不斷歸納再歸納,用抽象的圖形及文字記錄,就是古藉上的「陰陽」、「八卦」,「五行」,合稱「太極思維」。自轉、公轉原理祇是「太極思維」中「陰陽」概念的一個層次,「八卦」,「五行」是多層次陰陽的配合,結構比自轉、公轉複雜,所蘊涵的意義也深邃得多,細心研究「八卦」,「五行」及其背後的思維,是走向清楚明白太極拳原理,進而勤練懂勁的快捷方式。說明「八卦」,「五行」,可以由「中」開始。

「中」是整體的濃縮,把整體全方位的簡約,便是「中」。「中」可以是空間的,可以是時間的。更可以同時是空間也是時間的。

「空間」與「時間」都是「間」,是有「間」。有「間」就一定有「中」。在「空間」來說,有「中」就一定有「上下」、有「前後」、有「左右」。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後」用陰陽來表示,古人稱為「八卦」。


八卦
「卦」是「掛」﹐掛在空中的意思,「卦」由陽儀「-」及陰儀 「--」組成,陰陽儀合稱「兩儀」。如果用「-」陽儀代表「天」,則 「--」陰儀代表「地」。「天地」其實只是「空間」兩端的概念 。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上下」是相混和的,分不開的,因為「上」又可以再「上」,「下」又可以再「下」,每一點又可以分「上」「下」。所以陰陽是相交的,這相交不一定是實物的相交,也可以如兩種氣體相混和般的相交,你在我中,我在你中,這個「中」就是「間」,「陰陽」相交的「中」就是「空間」。這個空間總由「陰」與「陽」相分而又相混和而來的,是陰陽的「和」,有「和」則有「中」,有「中」則有「和」。「中」是「陰」、「陽」相「和」的「中」。因為相和,所以「陰」、「陽」平衡,平衡則「中」。因「陰」、「陽」有「中」,所以「陰」「陽」才能平衡,平衡則「陰」、「陽」能「和」。「中」與「和」是「陰」與「陽」互為因果的。

「中」與「和」的重點在「整體」,在「平衡」。「陰」、「陽」是一事或一物的兩端,是一體的,不能因為分「陰」分「陽」而把一體分為兩物。因為是一體的兩端,所以「平衡」才有意義。「平衡」是一體的不偏不倚 。不偏「陰」,不倚「陽」,就是「中」,是「陰」、「陽」一體的「中」。一體是一,「陰」、「陽」是二,「陰」、「陽」相和的「中」是三,「陰」、「陽」、「中」「涵三為一」。

一個「陽儀」代表天,一個「陰儀」代表地,在方位上天地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將同樣道理引伸,「陰」、「陽」可以代表「前、後」,可以代表 「左、右」。由一維空間引伸到三維空間。即由一點分「陰」、「陽」為線,由線分「陰」、「陽」為面,面分「陰」、「陽」為體 。用「陰儀」、「陽儀」為符號可把「--」、「-」成三層重疊,成為「幹、坤、坎、離、巽、震、兌、艮」八個符號。把這個八個符號掛在一個立體四方形六面的八隻角上,就是「八卦」。「八卦」其實是立體「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八個方位的代號。古代沒有陰影法,在二維平面上畫不出透視圖。只能用「陰儀、陽儀」組合的八卦符號放在四個正方(四正)及四個斜角(四隅)來表示三維空間的八個象限如下 圖 1及 圖 2:


圖 1 - 伏羲八卦二維方點陣圖
圖 2 - 八卦三維空間分區圖
(徐道一 . 1992)



「陰、陽」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一維空間「陰、陽」的「中」與「和」,使陰陽平衡。在「上、下、左、右、前、後」三維空間的「中」與「和」亦如此 。只是每「左、右」的「中」及「前、後」的「中」,與「上、下」的「中」互相重疊,變成「上、下、左、右、前、後」只有一個「中」,「和」則是立體的「陰陽」對稱平衡。「八卦」所表示的,是立體四方八面的對稱平行的「和」,四方八面包含一個立體空間,空間的中心是空的「中」。


河圖 洛書
空間有「中」、「和」﹐時間亦有「中」、「和」。我們在時間裏面生活,過去的剛剛過去,未來的向我們迎來,我們生活在現在的「當下」,時間之箭不能停留,不能逆轉。時間可以用次序來表示,最早發生的用〝1〞表示﹐跟著發生的用〝2〞表示,再跟著發生的用〝3〞表示,〝4、5、6〞順序下去。如果我在一個平面座標上,在東標上〝1〞,在南標上〝2〞,在西標上〝3〞,在北標上〝4〞,〝1、2、3、4〞代表時間順序,則這個圖可以表示四周圍繞中心旋轉。如果我用〝1、3、7、9〞代表前進的旋轉,用〝2、4、6、8〞代表後退的旋轉,把這兩組數以以〝5、10〞為中心重合,可以代表一個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同時,有一個反時針方向的旋轉也在進行。這代表在空間同時發生陰陽相方反向的旋轉運動。這是河圖(圖3)的內容,所顯示的,是空間方位的時間順序關係(圖4):


圖3 - 河圖
圖4 - 河圖陰陽相摩圖



《河圖》稱「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五、十」為圓心把這兩組數重疊,「一、三、七、九」代表順旋「二、四、六,八」代表逆旋,順、逆同步反向進行,表示立體四方八面向中心合隴的關係。合隴時「陰、陽」同步,則整體與四周關係雖動而不變,是整體的動態平衡,是「和」。四周環繞著「中」而合隴,整體雖動猶靜,是「中」。河圖的「中」、「和」是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聯合的「中、和」﹐是陰陽相結合的「中、和」。

《洛書》(圖 5)是陰陽相分的「中」、「和」,(圖6)「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以「五」為中心,一與九南北相分,「一、九」相合(相加)為十,三與七東西相分,「三、七」相合為十 。


圖 5 - 洛書
圖6 - 洛書九宮



「二、四、六、八」為陰數,「二﹑八」,「四﹑六」亦是相合為十,但又相分于四隅方位。陰陽向四面八方兩兩相分,成為一個飽滿的立體圓。因為陰陽平衡,所以《洛書》九宮每三宮數位相加都是十五,是圓的直徑。陰陽平衡是「和」﹐所以是圓,圓四周圍繞一個中心成一個整體,所以是「中」。《洛書》的「中」、「和」是由「陰」、「陽」相分又相合而成的「中」與「和」。

《河圖》與 《洛書》,一個顯示「陰」、「陽」相合隴,一個顯示「陰」「陽」相分開。一合一分,是一個整體的陰陽關係。一合一分的中心不變是「中」,一合一分時中心與四周的整體平衡關係不變,是「和」。《河》、《洛》相合,既是時間的「中」、「和」,也是空間的「中」、「和」;既是擴大的「中」、「和」,亦是縮小的「中」、「和」;既是靜態的「中」、「和」,又是動態的「中」、「和」。各種大小不同形態的「和」的集合,是「太和」,重疊各種各樣「和」的「中」,是「至中」。《河圖》、《洛書》相合,是「太和至中」。是「太極」。

圓 7「陰陽魚太極圖」首尾相接,合而為一圓。是《河圖》「陰、陽」相合與《洛書》「陰、陽」相分的結合。「陰陽魚」以"S"曲線相接。"S"「陰、陽」相混和的「中」,「陰、陽」消長


圖 7 - 先天太極圖



,可由"S"線的順序顯示,依順"S"線,會看出由陰盛陽衰,到陰陽相當,再到陽盛陰衰過程中,是陰陽相交的「中」,是「中」在空間走動的時間順序,這順序會經歷四正方位與四隅方位,合成一個圓。看「陰陽魚太極圖」要用立體思維,將一個平面投影圖看成一個立體圖。"S"線也是立體線。是「陰、陽」立體相交時「中」的變動。「陰、陽」相交成圓是「和」,能「中」能「和」是「中和」﹐「中和」有局部的「中和」、有整體的「中和」,局部處處要「中和」,局部集合成整體也要「中和」。局部的「中和」不能與整體的「中和」相違背。局部的「和」與整體的「和」相調和是「太和」。局部的「中」與整體的「中」相聯合,是「至中」。 陰陽魚太極圖以圖形顯示「陰」、「陽」在局部與整體都「中和」的「太和至中」。「太極」既是微觀的,也是宏觀的。無數的「太極」組成一個整體的「太極」。小至微粒子「夸克」,大至整個宇宙一體,都是「太極」,都是「太和至中」。

「陰陽」在太極拳稱為「虛實」。拳譜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是相對而言,用「太極」的概念,「陰陽」是一體的,「陰」、「陽」平衡是「中」,是「和」,人體全身一體,大體上如「左、右」分虛實,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這個容易理解,但「左、右」雖然虛實分開,但虛實仍要合成一體。怎樣才能合成一體呢﹖ 要點在「中」。全身要有一個「中」,以「中」來控制「左、右」的「虛、實」。如果沒有「中」,只有「左、右」﹐則「左、右」是分開了的「左、右」,不是一體。不成一體,則無論如何「虛」,如何「實」,都是「雙重」。所以拳譜說:「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秤準」是指天秤的中柱,天秤有中柱,秤臂「左、右」才能升降轉動,沒有中柱,秤臂兩端著地,一定滯而不活。中柱就是「中」。「左、右」有「中」;「前、後」也有「中」,兩個「中」重疊成一個「中」。有「中」才不會雙重。有「中」則 一端沉時為偏沉,「偏沉則隨」,「隨」是一端沉時另一端隨之而「浮」,有 「中」,則一端「沉」而另一端能同步「浮」,「中」連結兩端成為一體。所以要分清「虛實」一定要有「中」才能分清「虛實」,否則「虛實」不成一體。

全身是一個大「虛實」,人身體由軀幹四肢組合而成,每一骨節由關節連接,環環相扣。每一骨節有兩端,設想把這骨節分為「左、中、右」(或「前、中、後」,或「上、中、下」),則左沉而右浮,右沉而左浮。把這骨節與另一骨節連接相扣。第一節的「右」沉,會把第二節的「左」連帶沉下去,第二節有第二節的「中」,第二節的「左」沉會使第二節的「右」隨之而浮。這一帶動,一節一節的連系此浮彼沉,彼沉此浮,如波浪般起伏。能把各骨節連結成波浪,是因為每骨節都有自己的「左、中、右」,「左、中、右」就是「虛實」,所以說:「一處自有一處虛實」。這「一處」可以無限細分,全身一個大「虛實」,一條手臂有「虛實」,一隻手掌有「虛實」,一個指頭有「虛實」,指頭的一點也有「虛實」。這個「虛實」是每一細分點都有 「左、中、右」;「前、中、後」 及「上、中、下」,依循太極原理,能夠把所有「虛實」以「中」連結,所以是「處處總此一虛實」。

全身要能前、後、左、右如車輪轉動,要以脊骨為車軸。這軸由頭頂百會穴為頂把身體懸起,使脊椎與地平面垂直作為一條轉動軸。此軸可以往前、往後;向左、向右平移,但不能上下傾斜超出身體的平衡,這軸的中點在尾閭近盆骨處之「命門穴」。這軸自身的轉動,要以「命門」為「中」,則「上、下」有「虛、實」,上虛則下實,下實則上虛。「命門」是身體立體轉動的「中」。

依循太極原理,可以把身體節節分開,再以「虛實」把節節相扣成波浪貫串,貫串的結果使身體成為一個「陰陽」。這個「陰陽」是由許多小「陰陽」合組成一體。所以拳譜說:「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矣」。


五行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代表萬事萬物的五種屬性 ,這五種屬性有相生與相剋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關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五行相剋關係。相生相剋,代表事物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可以是「生」,「生」是擴大;可以是「剋」,「剋」是縮小。這擴大或縮小,都是以螺旋圓轉方式進行。這是方以智所說的:「二交而旋環為四,中為五」。

如果把一個平面分為四方,以木代表東方,以火代表南方,以金代表西方,以水代表北方,以土代表中央。「五行相生」可以想象為四周環繞中央的螺旋擴大,「五行相剋」可以想象為四周向中央的螺旋收隴。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生物之為「生」物,是因為「生」,所謂「生」,生物本身固然要「生」,而且要生「生」,即生一個自己會「生」的東西。父生子,「父」自己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子」能活,。「子」又生「子」,則「生生不息」。這種「生生」,總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相加。父是一,加母是二,加子是三。子成長後又自成子代之父,與子代的母合生子。這種「生生」相加的和,是1、2、3、5、8、13、21、34 .......的級數增加。這種級數,稱為「自然級數」或「費本納奇級數」,這個級數相鄰兩數的正比率約為〝1.618〞反比率約為〝0.618〞。數位愈大,比率愈精確。這兩個比率,稱為「黃金分割率」。在美學上,人眼看到這比率的東西會覺得美麗,例如一張明信片長邊與闊邊的比例是〝1.618〞的話,看來會很舒服。雞蛋的長與闊也近于這個比例。在音律上,協調的和弦都與這比率有關,聽起來會悅耳,感覺美。這是美的比率,會感覺美,是因為這代表生生不息。

在數學上,將一個圓周360度分成五等分。每等分72度,假使每運轉72度即擴大1.618倍,即每運轉360度即擴大〝1.618〞的五次乘方,等如11倍。即〝1.618〞運行五次,稱為「五行」。每轉360度擴大11倍是數學上最有效率的擴大,這擴大的軌跡有如螺彀的剖面如下頁圖 8的易旋線。


圖8 - 易旋線
(馮慶輝 - 1994)



兩條易旋線朝陰陽相反方向發展﹐就是下頁圖9太極圖陰陽魚相交的"S"曲線。


圖9 - 太極曲線
(馮慶輝 - 1994)



太極拳的全身「節節貫串」,要通過「五行」來實現,稱為「五步」。「五步」是「五個步驟」,前進的同時後退,往左的同時往右,是四周環繞中心螺旋順序擴大的五個步驟,或四周向中央螺旋收縮的五個步驟。這個旋轉,雖然經歷上、右、下、左,但方向始終不離「中」,所以才能「專主一方」。全身每個關節都與相鄰的關節以「五步」方式連系,全身就能像波浪般起伏,「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同時進行,自然會「中定」。身體「一動無有不動」,因為全身雖動而「上、下、前、後、左、右」對稱平衡,雖動而「中」不變。所以「視動猶靜」。是把「五行」在身體運動上應用而體現出「太和至中」的性質。


陰陽
「八卦」﹑《河圖》﹑《洛書》﹑《太極圖》﹑「五行」都是陰陽關係的各種形態表現。「陰陽」的性質,可用三句話來概括: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是指「陰陽」既相分又不相離,是「對待」的兩端,有些學者喜歡用「矛盾」來形容「陰陽」﹐但「矛盾」具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共存的性質,不符合「陰陽」任何時間都共存相和的定義。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陰陽」的循環作用,由一方轉化到另一方,如鐘擺由左擺向右,到盡頭時方向轉化,反向由右擺向左,循環不息。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是指「陰陽」本來就是一體,不能分離,分開不成一體的「陰陽」是不存在的,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永遠一體,分開而不統一的「陰陽」,不是「陰陽」。

總括來說,「陰陽」是相分不相離,循環不息的對待而統一的兩端。「陰陽」是一分為二,二又合為一。一體是一,二分是二,二合一為三,是「涵三為一」。

拳譜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走」與「粘」是「陰陽」關係,人剛我柔是我不與對手頂抗,剛來我柔走,「順」之而「走化」。我「順」的時候,對手剛來的輻度不大,對我沒有影響,輻度大則其勢漸「背」而不自覺,是我順其勢而粘,我順勢而對手失勢。「走」與「粘」是同時發生,順走的同時順粘,左退的同時右進,上退同時下進,退多少進多少,我保持我的「中」,能保持「中」,則陰陽能相濟,我保持不敗。「陰陽相濟」,就是「太和至中」。

《八卦》是「陰陽」環繞著「中」向四方八面開展,由「點」「陰陽」相分而成「線」,而成「面」,而成「體」,是「陰陽」在立體空間的整體。這整體可「合」可「開」,「合」時依《河圖》的運動原則合隴,「開」時依《洛書》的運動原則相分。基本上是四周環繞中心的圓轉。這圓轉是立體的,對稱的,均衡的,整體的。與對手相接觸時,對手在我不同方向接觸我,我全身一體作立體圓轉運動,我雖一體圓轉,但對手在不同方向的接觸有不同感覺。在我正面,對手感覺「掤」。我由正面轉向側面,對手感覺「手履」(原字為剔手邊加履字,電腦字庫無此字,勉強用「手履」代替,「手列」同此)。我螺旋擴大,對手感覺「擠」。「擠」過後對手感覺「按」。我螺旋收縮,對手感覺為「採」。我立身中正,半邊身體螺旋往上,半邊身體螺旋往下,我兩手同時作用在對手身上,對手感覺「手列」。以上「 掤、 手履、擠、按、採、手列」六勁多為我用手或腳進行的大圈旋轉。若我用肘進行中圈旋轉,則上述六勁為「肘」,若我用肩背作小圈旋轉,則上述六勁為「靠」。 太極拳依「八卦」、《河圖》、《洛書》原則而進行的立體四方八面圓轉活動,狹義的是「 掤、 手履、擠、按、採、 手列、肘、靠」八勁,廣義的是「乾、坤、坎、離、巽、震、兌、艮」四正四隅「八門」的立體圓轉運動。

「五行」是陰陽相開合的螺旋擴大及螺旋縮小。這擴大縮小總依圓周順序或逆序的五個步驟。這種圓周順序在太極拳稱為「五步」。狹義上指太極拳的「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個步驟,廣義上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螺旋擴大或縮小,在身體上節節貫串的應用。

「八門」「五步」是「陰陽」相合相分循環變化的「走勢」。太極拳以陰陽原理控制身體四肢運動。無論浮沉,升降,開合,屈伸,總是依順這陰陽變化的走勢。這種「勢」是「順重量,順圈,順關節」的「三順」,能「三順」則能順「勢」,所以「八門」「五步」合稱「十三勢」。 「十三勢」是太極拳的基礎,是總原則,所以稱為「十三總勢」。「十三總勢」建基于「陰陽相濟」,「陰陽相濟」就是「太和至中」。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用意」是心有所識,而把所識用在身體上,所識的就是「八門五步」,所以太極拳的「意」,是「八門五步」「十三總勢」之「意」。具體的說,「用意」是把立體四方八面環繞中心螺旋擴大與螺旋縮小放在身體上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用「心」把「八門五步」的「意象」放在身體上。要能「用意」,先要弄通「八門五步」,要弄通「八門五步」,先要弄通「八卦」、「五行」、《河圖》、《洛書》、「太極」、「陰陽」的含義,把這含義具體的放在身體上,是「用意」。所謂「放在身體上」,有大小之分。全身是一個大「八門五步」,指頭是一個小的「八門五步」,指頭裏的一點是更小的「八門五步」。能夠用「八門五步」的整體螺旋擴大與螺旋縮小去摧動身體活動,而絲毫不用肌肉緊張的伸縮去活動,就是「用意不用力」。拳譜上所說的種種身體活動要求,都是用「八門五步」的「意」去達致,如果讀拳譜不讀上文下理,誤以為「用力」去做,是對拳譜的誤解。例如以為「虛領頂勁」是用腳把頭用力上頂,以為「氣沉丹田」是閉氣用力去蹲,都是不理解「用意」,而誤以「用力」去練習,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能用八門五步之意,則身體全身既放鬆分散而又合隴團聚,如水如風,飄浮而沉重,又柔軟亦剛強,碰之如浪花重疊,源源涌出,勢不可擋。



「氣」是一個概念,代表精微物質,精是精細,微是希微,表示「氣」是很細小,看不見、拿不到,但實際上存在的物質。《老子》說:「虛生氣」,張載認為「氣散為虛,氣聚為實」,虛不是沒有東西,是存在精微物質,只是看不見,拿不到而已,所以 「虛空皆氣」。以這個概念推而廣之,氣代表一切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物質如電子,夸克,射線,細菌,病毒,亦包括日常接觸的空氣,雲氣等等。

「虛空皆氣」這觀念在太極拳十分重要,「氣以直養而無害」這話見于張載所著的《正蒙》,而被王宗岳所采納。所謂「直養」就是擴充空間(虛空),「無害」是不阻礙,氣自然會生(「虛生氣」)。在人體來說,要擴充空間可以通過「鬆」來達致﹐所以說:「鬆空」,只要「鬆」則「空」,鬆使人體空間增大,「氣」自然充滿。

「鬆」在太極拳來說是張開,并不是鬆懈或鬆弛 。太極拳稱鬆懈、鬆弛為「丟」,是要避免的。一個皮球,表面張開時充氣最多,最飽滿,彈性最大。弛則表面塌陷,彈性減低。練太極拳要使身體儘量張開,所謂:「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全身固然要開張,每一個關節,每一條肌肉,每一小塊皮膚,都要張開。能張開,則「氣」自然充滿。「氣」充滿而不阻礙它,則騰然翻動。所以說:「腹內鬆空氣騰然。」人體之腹部固然是「腹」,每一個細胞中空之處也是「腹」。「腹內鬆空」及于身體每一小節,則「氣貫身軀不稍滯」,身體不再有凹凸處。

控制「氣」在身體的散聚要用「意」,「意」就是把「八門五步」之意放在身體上,以主觀意識控制身體。用主觀意識去控制身體,是一個「太和至中」,主觀的「心意」,要與「客體」的身軀相溶合、相調和。意聚則向中心合隴,自然重量下垂,所以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說「收斂入骨」是意識向身體四肢的中心聚集,身體四肢的中心是骨,所以用「收斂入骨」來形容。因為氣聚則實,實則有重量,重量受地心吸力作用而下垂。利用中心與四周的陰陽關係,中心愈聚,則四周愈擴張,心意繫念中心之時不忘四周,繫念四周之時也不離中心,中心與四周同時作用,四周擴張則身體透開,空間增大,方便「氣」的流通,所以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順遂是「太和」,收斂入骨是「至中」,「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就是一個「太和至中」。

一般說「氣」,多與「氣功」混為一談,引起許多誤解 。「氣功」一辭,是本世紀四五十年代河北人劉貴珍所創。劉貴珍曾患胃潰瘍,經學了一套稱為「內養功」的養生法而痊愈,他將這套功法廣為傳授,療效顯著,受到當地衛生當局重視。由于劉氏的功法利用呼吸去集中精神,所以將此功法稱為「氣功」。「氣功」這一辭,後經衛生當局表揚推廣,「氣功」成為了靜坐、吐吶、導引等等養生功法的統稱。七八十年代「氣功」愈傳愈玄,本來是養生功代名詞的「氣功」,變成了神奇玄妙,超越常理的魔術。這魔術是假是真,識者自能辨別。

太極拳的「氣」,是自然而然,直養無害的,沒有必要通過呼吸的控制來鍛煉。太極拳譜說:「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所說的呼吸,不是指肺呼吸空氣的呼吸,而是指身體一開一合,有如呼吸。

「開」與「合」是一對陰陽的循環,「開」由中心向四周開張,「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隴,「合」完「開」,「開」完「合」,循環不息。「合」時重量下沉,「開」時身體飄浮。「沉、浮」是一對陰陽關係,「沉」的基礎是「浮」,上愈「浮」則下愈「沉」,「浮、沉」相互作用,只「沉」不「浮」,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動作,不是整體的動作。「浮」的基礎是「沉」,下愈「沉」則上愈「浮」,只往上「浮」而無下「沉」是「頂撐」不是「浮」,也只是局部而不是整體的動作。一「合」一「開」則身體一「沉」一「浮」。「開合」要用「八門五步」之「意」去帶領,不能用力,用力則僵,「沉」不下去,也「浮」不起來。「浮沉」的動能源于身體的重量。

地面上有質量的東西都受地心吸引力作用而有重量。一般人在地面運動時多與地心吸引力相抗拒,久之抗拒地心吸力成為習慣而不自知。有了這種習慣,總愛利用筋肉的伸縮來發力,而不懂利用自身重量作為動能的來源。太極拳要將這種筋肉的緊張減到最低,用「八門五步」之「意」放鬆身體四肢,氣斂則身體重量向骨的中心集中,頭與兩臂的重量通過兩肩螺旋斂入脊骨,脊骨重量由骨盆承接,螺旋通過兩胯、兩膝而達于兩足,兩足所踏是實地,重量不能再下,會向上反彈。反彈路線與重量下落時相反往上升,由足而膝、而胯、而腰、而胸、而肩、而肘、而腕、而指螺旋上升。重量下落為「沉」、為「合」,重量上升為「浮」、為「開」。全身放得愈松,「意氣」愈飽滿,則「沉」得重、而「浮」得輕,彈性愈足。這一「升」一「沉」,太極拳稱為「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為了避免與筋肉緊張所發出的伸縮力相混淆,太極拳強調「不用力」,而用「勁」這個字來表示利用整體重量所發出的能量。「虛領頂勁」的「頂勁」,不是兩腿用力往頭頂撐,「頂」是頭的最頂部的意思,是全身的最高點,用「意」引領身體重量的反彈螺旋往身體最高點上浮為「虛領頂勁」,全身要放鬆,不能緊張,將重量螺旋下沉到腳底的重量反彈螺旋引往上。「虛領頂勁」要以「氣沉丹田」為基礎,重量才能沉到腳底再反彈。「氣沉丹田」是將到達頭頂的重量引領下沉,由頂螺旋下沉到丹田,再到胯、到膝、到足,又再螺旋反彈。由「升」而「沉」;由「沉」而反彈上「升」。「升」完又「沉」﹐「沉」完又「升」。「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陰陽」關係,二者是相分的兩端,但又是不相離的一體。「虛領頂勁」的同時有「氣沉丹田」,反之亦然。「上、下」相分則空間增多,空則虛,「虛生氣」,自然「氣」足飽滿。

拳譜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指身體重量下沉到腳底之後,重量反彈,由腳到手指的過程與路線。通過這路線,可以利用自身重量到達手指作為對敵之用。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陰陽」關係﹐既適用于全身,也適用于局部。全身上升下沉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腕與前臂作一體時,前臂肘端的沉是「氣沉丹田」,腕端升是「虛領頂勁」;手指頭的上為「虛領頂勁」,指頭下為「氣沉丹田」。全身處處「上升、下沉」, 則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空間增大,松空而「氣騰然」。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其實也是相「和」而「中」,上升與下沉互為其根而調和,使全身每一點都既受地心吸引力作用下沉,也受反彈力而上升。上下平衡則「中」,「意」指揮「氣」聚于一方,如天枰一端略多而「偏沉」,「中」的另一端同步「偏浮」,「浮、沉」互相貫串,則連綿不斷如波浪。

「偏沉則隨」,丹田一沉,重量引領腰脊螺旋下沉,胸亦隨之沉而呈「涵胸」;丹田沉要同時「虛領頂勁」上浮,上浮帶引背部上拔,是為「拔背」。「涵胸」、「拔背」同時進行,使上升下沉的上下重量作用擴展到「前、後;左、右」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涵胸拔背」同時作用,使身體重量的作用 ,由「點」陰陽分開,先作「上下」「線」的相分,再「前、後」「面」的相分,到「左、右」「體」的相分,「陰陽」作用到「上、下;左、右;前、後」,使全身成為一個「太和至中」整體,「合」時身體重量向中心螺旋凝聚而「沉」,「開」時向四面八方螺旋分散而「升」。一「開」一「合」有如呼吸,能呼吸則能聚能散,能升能沉,能「氣貫身軀不稍滯」,所以說:「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太和至中
「八門」「五步」是依陰陽、八卦、五行原則的和諧運動,陰陽、八卦、五行、是中華先祖,經長時間歸納出來的普遍運動原則,這普遍運動原則,《老子》稱為「道」,《易傳》稱為「太極」,張載稱為「太和」,「太和」是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是剛剛好,「無過無不及」的「中」。「八門」「五步」是「太和至中」。是 「陰、陽、中」「陰陽相濟」的「涵三為一」。

「太和至中」,是利用「陰」、「陽」調和而建立的「中」,同時用「中」以調和「陰」、「陽」,能「太和至中」則能全身一體,以我全體的重量對付你局部肢體的力量,我「無力」也能「打有力」。太極拳不用力,只用重量。太極拳本無勝人之心,我自「太和」而「至中」,對手有力加在我身上,對手的「力」要破壞我的「太和」,我身體自然作出調整,你「陽」多則我「陽」退而「陰」進,你「陰」多則我「陰」走而「陽」粘,我保持「太和至中」的同時,你自然失「中」失「勢」跌出,我不輸而你自輸,你的輸是自己有力送上門來的,你無力我不會打你,你有力我才能打你。我不求勝而自然而勝,我「無為」而「無不為」,祇心存八門五步之意,便「得來不覺費工夫」。所以太極拳要 「舍己從人」。 舍己則「人剛我柔」,「不丟不頂」。怎樣才能「不丟不頂」呢﹖重量上要不多不少;空間上要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時間上要不先不後。是重量、空間、時間的「太和至中」。張載說:「太和之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未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幹乎,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者為氣,清道而不可象者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道,學易者觀此謂之易,不如是,雖周公之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儒家積極求「中」求「和」為「致中和」。道家知虛履實,「無為」而自然「中和」,二者同出于「易」而殊途發展。佛家源于印度,溶合了中華文化而成為中華佛家的「空門」,「不空」之「空」才是「真如」,「不空」與「空」的「妙有」是「中」。宋儒總結「儒」、「道」、「佛」,再與「易」重新匯合,使「易」「涵三為一」、「太和至中」的涵義更為清析。晚明清初,內憂外患特別多,東有倭寇擾邊,北有滿族倔興,內有群雄並起。文人要力挽狂瀾,學術上力求經世致用,政治上為抗爭要習武奮戰,于是結合「宋易」「太和至中」與武術于一爐的拳術應運而生,武拳文練,創出了與一般武術大不相同,「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拳。能「無力打有力」,才是太極拳。

轉帖於太極之神...五金先生 (個人覺得他非常..非常神...) 小弟也有打太極 造詣差他很多 ~"~ 他對太極拳論述非常之專精 不論在歷史考証或實務上都很厲害 看得懂的大大能吸收是福氣喔



塵與土. 雲和月.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教育部國小 | Posted:2005-12-14 07:5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708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