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32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hooger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轉貼]同村協力 學校從友善家庭開始
作者:林玉珮

要維持一個像樣的家,許多父母顯得愈來愈力不從心,十個家庭,大概只剩下一個,能發揮「家」的功能。學校,是守護孩子的堡壘,多一個「友善家庭」的行動,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我的兒子來到你的教室,並不是像一只空瓶子來被你填滿,而是像一只裝滿的籃子,來到一個有些特別東西可以分享的不同環境和社會。」Robert Lake在他所著《Caught Between Two Worlds》書中這樣寫著。

每一個孩子帶著不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同時也把家庭的文化特質、力量和期待,以及焦慮、壓力、問題和危機帶到教室來。

家庭功能弱化,學校概括承受

台灣教改第一個十年,正是家庭結構變遷激烈和家庭功能備受挑戰、威脅的時期。走進絕大多數家庭,正在不斷弱化、甚至碎裂成一個一個個體,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很憂心,「再麻木的人都會有所感受。」

在教室裡,老師很容易察覺到,要收齊全班學生營養午餐費用的速度比以前慢;班上有孩子突然轉學、或中輟、或莫名奇妙地轉進來;來自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家庭的學生一直成長;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在學校門口,有愈來愈多的外傭接送「小主人」,也開始出現除了要規劃家長接送專區,有些學校還會劃定「XX安親班」「XX才藝班」的專區。

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台灣,學生家庭出現社經地位兩極化,對孩子的教育安排有如兩個世界。然而,不管是窮爸爸還是富爸爸的孩子,親子親密溝通的時間普遍匱乏,家庭生活教育普遍失落。

「十個家庭大概只有一個家庭還可以發揮『家』的作用,」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秘書長游乾桂觀察。家庭功能嚴重弱化,導致學校學生數儘管愈來愈少,需要特殊教育或特別輔導的學生卻愈來愈多。

例如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愈來愈多,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和持久,「十年前一個班頂多只有一、兩個,現在有十幾、二十個都在吃藥,」北市仁愛國小老師李芳琪指出這個難以想像的事實。

家庭的結構變遷和功能弱化的趨勢,學校和老師很難置身事外。

學校是孩子的最後城堡

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現在的大環境裡要維持一個像樣的家,顯得力不從心。「所有的父母愈來愈焦慮、愈來愈沒安全感,」心靈工作室負責人王浩威指出,像一座座孤島、各自奮力求生的父母會產生一種期望,「一出家門,就會有一個無形的空橋直通學校。」

學校可以成為家庭的延伸,父母這種期待的背後,有著極大的焦慮,也顯示對學校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強烈寄望。

「學校應該跟7-Eleven一樣,不要四點就關門,」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認為,學校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凝聚社會力量,或是成為父母學習成長的機構。因為,「學校是現在社區唯一具有號召力的團體,」包崇敏說。

教養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城堡──家庭,逐漸失守,傳統社區的力量瓦解,學校就像是孩子最後的城堡,要扮演起連結家庭孤島的橋樑,為孩子以及家庭,撐起穩固的支持網絡。

友善家庭,為家長多設想

學校老師教育孩子的角色日漸吃重。因為除了父母或監護人以外,教室裡的老師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

《教養的迷思》作者茱蒂.哈里斯(Judith Harris)認為,老師對教養孩子的權力和責任,比父母還來得大,因為「老師影響孩子在家庭以外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是孩子要度過一生的地方。」

「學校或老師要怎麼做?要不要多幫家長做一些,這是一念之間,」南投縣信義國中校長全正文說。採取友善家庭的行動,並不是來自法律或上級的要求,而是來自對孩子的愛與希望。

面對家庭造成教育現場的困擾或問題,「從同理心出發,會比較有能量來幫這些家庭,」全教會今年度「SUPER教師獎」得主、高雄前金幼稚園老師黃明玉說。

採取友善家庭的行動

多一個友善家庭的行動,孩子的成長就可能多一分希望。

高雄龍華國小,七、八年前是一個學生外流、親師疏離的學校,在蔡純姿上任校長後,為家長和老師搭起「愛的連線」,讓老師和家長學習彼此接納,龍華因而整個改觀,學生回流增加兩、三倍。

「當家長第一次接到老師的電話家庭訪問,很感動,」現任高雄市前金國小校長蔡純姿回想當年,老師一通關心的電話,打破多年的冷漠,搭起親師合作的第一道契機。

老師的「舉手之勞」,有時就減輕家長一些負擔。北市仁愛國小老師王美蘭就會儘量幫忙低收入孩子注意、申請各種獎助學金,申請書填好、叫孩子過來簽名,天真的孩子還高興地說,「老師你要我簽好多名,我好像大明星喔!」

從北到南,從都會到鄉村,從山地部落到平地,面對家庭因素對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有愈來愈多的學校和老師已經開始採取友善家庭的行動。

友善家庭學校行動一:讓家長享受為人父母的喜悅

許多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與工作坊,讓家長學習放手、放輕鬆。北市西湖國中還特別推出「家長有參加,孩子有獎勵」來吸引家長踴躍出席。

「我要讓家長也能體會陪孩子成長的快樂,」新竹龍山國小老師丘慶鈴說。她讓孩子回家念童詩給家長聽,設計親子共讀的書香下午茶,透過班級會訊讓每個家長看得見孩子的成長以及分享有關親子教育的好文章,「讓家長有能量陪伴孩子走下去。」

友善家庭學校行動二:讓家長發揮助力並有成就

「不管我到哪裡或在哪裡教書,我一定會記得一件我學會的事,那就是不能低估一位家長的力量,」美國愛荷華一位老師Carla Becker道出多年教學的心得。

家長的力量,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小學校長張純淑感受尤深,因為學校就是在家長的協助下成立。家長不但自己組社團,協助學校安排課程,而且把許多社區資源也帶進學校。

在西湖國中有一個家長志工組織「慈心團」,成員包含孩子已畢業的家長,協助學校認輔需要特別關心的孩子,其中熱心的家長還會留意隔壁的西湖國小是否有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等他們一進入西湖國中,會告知孩子班級導師與輔導室來一起關心。

友善家庭行動三:幫孩子看見父母的亮點

父母如何工作和生活,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但現在父母因職場的限制或到外地工作,「孩子很難像過去可以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勤奮、努力工作的價值典範,」南投神木國小校長史新健很遺憾。

讓孩子有機會去了解父母、去學習父母的工作內容,是台北縣鼻頭國小「幫孩子看到父母身上亮點」的做法。

鼻頭國小邀請家長擔任學生的「社區老師」,把他們的專長或本事或經驗交給孩子,例如鼻頭的人文典故、如何駕船和捕魚、認識海產、如何烹調海鮮……,「想不到捕了一輩子的魚,還能用來教給下一代!」鼻頭國小的家長說。家長有了自信,孩子對父母也有了信心。

友善家庭行動四:教孩子學習生活自理

「現在的孩子知識上大都OK,但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能力較有問題,」北市中正國小老師陳雅君指出,現在的孩子比較不懂得分享、尊重,也顯得較無法忍受不受到重視的感覺。

台北市玉成國小在綜合家長及學生們的意見後,歸納出「現代二十四孝」,作為實施家庭教育的課程。仁愛國小老師王美蘭則透過「外傭體驗營」以及在「家庭聯絡簿」固定一欄「做家事」,讓孩子學習做家事,希望讓孩子體會並能感謝外傭、爸媽做家事的辛苦。

剛卸任南投縣久美國小校長的洪春滿為了訓練孩子的生活能力,藉著久美和台北雨農國小城鄉交流的機會,在三個月前幫學生定下十個工作目標,例如每天存款十元,幫家長下田工作十次,要通過洗廁所考試,社區勞動服務十小時,為社區老人服務十小時等等。

友善家庭行動五:幫家長看護孩子

有愈來愈多學校願意調整制式的營運時間,提供課後照顧或課後輔導,也有老師願意留下來照顧孩子或陪伴孩子讀書到晚上八點,甚至十點。南投信義國中校長全正文說,「孩子在教室裡,總是比放到街上、沒人管還好。」

老師幫忙看護孩子,有時也要幫忙看守外界獎助部落孩子的金錢。在部落有些學校還要幫學生設立專戶或由老師代管存款簿,冒著和家長可能起衝突或被告扣發的風險,來避免獎學金或補助款不至於被家長挪作其他用途,例如喝酒。

台北市新湖國小不只為孩子爭取校外資源,為弱勢家庭或需要關注的孩子進行課後輔導,全校各班親師還形成「PTA聯絡網」。(Parent-Teacher Assistant)

「PTA聯絡網在緊急時很有用,」教學資源處主任游瑞珠說,不但可以快速傳播班級或學校訊息,也像一張無形的網可以發揮守護孩子的功能。例如有個家長在放學後等不到孩子回家,「班導透過這個網絡,把孩子找到了。」

友善家庭行動六:為不同的家庭搭橋

台灣家庭面貌比過去更具多樣性,老師必須展示出對不同文化差異的知識、理解、敏感和尊重,來扮演不同家庭之間的橋樑以及發展一個正面的關係,例如如何讓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子女被接納。

有不少學校開始透過舉辦「國際日」等活動,讓來自不同文化的家庭有機會在學校表現和交流。

例如台北縣大豐國小選擇在端午節,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家長穿著自己傳統的服裝,並介紹母國的端午習俗,「光是包粽子就有七種不同的包法,」台北縣教育局社教課輔導員包志強,對這個可以共同學習的場合印象深刻。

一起教育「我們的孩子」

「對於家庭功能失能或做不到的部份,這些部落學校的校長老師幾乎是取代了家長的責任,」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很感動,「就是有這些願意多付出一些,多做一些事的校長和老師,台灣教育還有希望。」

在過去,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焦點是放在「我的孩子」,學校老師則是把焦點放在「所有的孩子」,然而當愈來愈多友善家庭的行動出現,學校裡所有的孩子,就成了老師、家長、社區牽手合作一起教育的「我們的孩子」。

什麼是友善家庭的學校?

孩子的學校是一個「友善家庭(family-friendly)的學校」嗎?針對美國「家庭連線」(The Family Connection)一份給家長評比學校是否友善家庭的問卷,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指標:

一、學校讓家長覺得很友善:例如家長喜歡到孩子的學校,家長覺得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等等。

二、學校對孩子的在校狀況善盡告知義務:例如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孩子在學校學些什麼、家長在家裡可以怎麼樣幫孩子、學校與哪些政策和流程、有哪些學校活動和事件、有哪些家長教師組織等。

三、學校尊重並視家長為教育伙伴:例如家庭的文化、倫理、宗教得到尊重,學校會關注、徵詢並重視家長的聲音和意見等。

四、學校會善用家長的才能:例如學校會讓家長知道可以什麼時候、在哪裡參予學校的志願服務,會要求家長協助活動,會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會議,會感激家長所提供的協助作為等。

五、學校和家長的溝通無礙:例如家長如果有必要,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的老師;家長對學校覺得有問題,會知道可以找誰;對於孩子有關的問題,家長會很快獲得學校的說明以及公平的處理。

【心得感想】

學校和家庭能相互配合,相信小孩子不易變壞。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台灣索尼 | Posted:2005-12-04 00:4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605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