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1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joery520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5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 禪與 EQ 自我管理
修行絕對沒有什麼一蹴可及的!問題是現代是「麥當勞速食」時代。人人開悟都想像麥當勞文化一樣,「請你告訴我,有沒有什麼最好的方法馬上可以開悟?」開悟怎麼會是這樣呢?

開悟一定是累積了很多的小悟,到最後,「啊!原來如此!」譬如看別人打拳打得很好,要學他們的花招,我想兩三天大概就可以學個樣子了,可是他們在打拳的時候,每一個動作都有風、都有感覺、都有氣在動,這那裡是兩、三天就可以做得出來的?所以佛法的修行也一樣,需要耐力,用世間法來講,對時間的忍耐特別重要。

高中時候讀過錢穆先生一篇文章,非常感動並受到啟發。
他說他到長安(古時候的長安現在叫西安),去參訪佛教的古老寺廟,他在一座大寺廟前,看到大雄寶殿前面有兩棵大松樹,一棵很高很直很粗壯,另外一棵松樹已經倒了,他看到一位小沙彌在那棵倒下的大松樹旁種夾竹桃,夾竹桃是今年種明年就可以開花的植物。

錢先生很感慨,他說想當年這座寺廟的開山大師在蓋這座大雄寶殿時,他不種兩棵夾竹桃,而是種兩棵松樹,松樹要經過三~五百年的時間,才能夠長得大到可以跟大雄寶殿相襯!換句話說,當年開山的師父在蓋大雄寶殿的時候,他已經想到這個寺廟三~五百年後的法運,及三~五百年後的發展,但是現在這個小沙彌種的是夾竹桃,也就是現在的住持師父,看到的大概只是明年的光景!

有的人不懂得經營自己的人生,只看到眼前的功、名、利、祿,他不求人生長遠的經營。我們學佛的人心中想要的,就像種松樹一樣,我們心中不只是三~五百年,而是三大阿僧祇劫,我們是用三大阿僧祇劫來經營我們的生命。

我有個朋友很喜歡算命,也不曉得他那裡來的靈感,跑去山上找一間很好的別墅,準備在那裡用功一年,希望能夠開悟。我告訴他說:「你要用功,起碼要三年!」他回答說:「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幹什麼?」這就是現代人的毛病啊!只注意到效率、注重效果,卻不知道很多東西的品質不是用效率可以得到的,我們要經營生命,那裡是一年就可以把它完成的?

佛教講的「菩薩道」真是了不起,菩薩要三大阿僧祇劫來經營自己的生命、來豐富自己的生命、來壯大自己的生命!他的世界不是一個眾生、兩個眾生,不是一個小千世界、或一個中千世界或一個大千世界,而是無量劫、無數的世界、無數的眾生!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怎麼來表達他經營生命的理念──乃至眾生皆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這個願才盡!問題是眾生無有盡、眾生業無有盡、眾生煩惱也無有盡呀!所以我這個願也是無窮盡的啊!用這樣一個無窮盡的悲願,在無窮盡的時空當中來經營自己的生命,這個就是菩薩的精神!而這個精神的基礎就是你的忍耐!所以我們學佛要從小事耐煩做起,我們現在講EQ,也是要從小事耐煩做起。

越南的一行禪師,我看他的書最受啟發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小時候在越南出家從小沙彌做起,每天都在洗碗,幾百個人的大寺廟,每天洗碗也是一件大事。他想我出家是來修行的,怎麼變成是在洗碗呢?他認為洗碗和修行是兩件事情。有一次在佛誕浴佛節的時候一行禪師看到浴佛,那天晚上在洗碗的時候動了一個念頭,他想如果這個碗就是一尊佛,那我現在洗碗就變成了浴佛,他突然發現洗碗是一件非常神聖並且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如果你不曾洗碗,你就體會不到我現在講的洗碗的內涵。我讀到一行禪師這段話之後,就下決心回家要洗碗,如果我們洗碗的時候不用功參,心沒有放在洗碗這件事情上面,就會一邊洗碗一邊想:「哼!如果不是要洗碗,我就可以看連續劇!」當你把心放在洗碗上面的時候,「洗碗」本身,事實上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耐煩」這個地方去體會,就能明白六波羅密中的安忍波羅密,跟我現在所用的「耐煩」、跟我現在講EQ的第一個核心的PRACTICE,就是所謂的耐力,都是相通的!

一個人有多大的耐煩,就有多大的福報;有多少個不耐煩,就有多少的福報會流失!以師徒關係來講,若師父多交待幾件事時你就不耐煩,這樣你將會失去這位師父;同樣的道理,師父若對徒弟不好的習慣不耐煩,師父也將失去這個徒弟;我們若對自己周圍的某一個人不耐煩,這樣我們馬上就失去那個人。所以我們的福報從那裡來?

從耐煩中來!因此要提升一個人的EQ,我認為要從耐煩和忍耐中做起。從小孩吃兩顆糖的實驗當中,為什麼小孩子只是沉不住氣吃了糖果,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功課、影響到他們的領導能力呢?我認為這當中和耐性很有關係。我們在做算數和代數的時候,算來算去的很麻煩,把算數算好要不要耐性啊?學什麼東西都要耐性,成就任何事情都要耐性。菩薩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來經營生命,不耐煩行嗎?

佛教講這個「忍」是很高的,佛教講的忍,除了要對現實忍耐,對天氣忍耐、對事情忍耐、對眾生找你麻煩的忍耐之外,還講「法忍」,法忍就是對法及對真理的忍耐。可以說整個人類的文明,尤其是現代文明,有很多都是利用人類的貪瞋癡而建設起來的。譬如我們從小在學校裡,遇到考試時,老師就發表說今天考試第一名是誰、第二名是誰、第三名是誰;當然每一個小朋友都希望得第一名。我要得第一名就是發展貪瞋癡慢疑裡面的慢,慢就是你的優越感。

我們在推行佛行事業的時候,如果過度去用這些手段是很危險的。這會影響我們學習佛法的本質,當然佛法也有世界悉檀,一種隨順世俗而建立方便善巧的方法,但是用得太多就有問題。當事情來的時候我們要面面俱到,但是要注意和反省的是,很多的文明裡面都在鼓舞你的貪瞋癡,譬如電視廣告,所有的廣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激發你的貪,怕廣告沒達到刺激你的購買慾。

購買慾就是一種貪!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隨時去反省。我們周遭的環境,事實上都是把我們推向更多的貪瞋癡慢疑,而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從這些貪瞋癡慢疑裡把自己的心收回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法忍!對法的忍耐、對真理的忍耐!有很多人並不喜歡真理,民國初年一位大學問家王國維先生說:「天下有兩種真理,一種真理是可愛而不可信,一種真理是可信而不可愛」。
佛講的大部份是可信而不可愛,為什麼?因為佛要我們不要貪瞋癡,可是現代文明卻在鼓勵你貪瞋癡、在滋養你的貪瞋癡!所以對這種可信而不可愛的道理,你也要忍!

佛經講「眾生如果能夠不疑、不怖、不畏、不退,是有大善根的人,必得諸佛所護念。」這多麼難啊!可是這個時候你需要法忍,這是考驗你的忍耐。

法忍的層面很高,回到世俗的層面來講,我覺得對人際關係挫折的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要衡量一個人的情緒自我管理的成熟度,我們看他處理人際關係挫折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太經不起挫折,表示你的人格成熟度很低;人格比較成熟的人,通常對人際關係的挫折有比較大的忍耐力,尤其是做一個領導者。有時候我覺得做一個寺廟的方丈或當家師父很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他們要忍受很多的人與事。要領眾的人,對人的忍耐很重要,有時候你對他非常好,他也誤會,還在背後講你壞話或種種的,但是做為領導者,你要忍受這些挫折,真的不容易呀!

我們看三皈依裡的「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個統理大眾的「統理」兩個字,你不要望文生義,「統理」就是協調,跟大眾生活在一起時你能夠協調,真的不容易啊!

佛教講「眾生」這兩個字時,一般人都望文生義,認為「眾生」是眾者多也,眾生就是芸芸眾多的生命,其實不是!在魏晉時代古人把「五蘊」翻成「五眾」,所以眾生的意思是「五蘊相續所生」,也就是「五眾相續所生」。後來玄奘大師把「眾生」翻譯成「蘊相續」,就是「五蘊和合相續所生」,這才是眾生真正的意思!所以當我們談到「眾生」時,不要忘記什麼叫眾生?

眾生者「五蘊和合相續所生」,換句話說,眾生者是「五毒所生」哪!來到世間五蘊和合的眾生,都是帶著貪瞋癡慢疑。什麼叫「度眾生」?度眾生就是跟五毒相處,好像到蛇窟裡面、到虎籠裡面要去度那些老虎、度那些蛇一樣。問題在那裡?問題是我們自己也是虎,也是蛇!所以娑婆世界按照阿彌陀佛的話來說,我們是在一個五濁惡世中,在這個當中,你不耐煩,行嗎?你不耐濁,行嗎?不行!所以,對於忍耐,我覺得講EQ、講忍耐和佛法的安忍來講,它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不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我覺得這個「忍」是我們整個功夫的基礎!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1-09 17:09 |
hong99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感恩大大的敘訴,增加了更多的思考。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05-11-09 18:0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796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