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载自药师山居士佛学学会网站
http://www.ysb...g.tw/让人对居士要如何修行有深深的认知
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
紫云居士
--------------------------------------------------------------------------------
笔者自学佛修行以来,面对诸佛菩萨时,内心不时自我要 求、自我反省,是否常存感激之心。尤要感谢善知识的开 导与适时的教化,让我一步步走入佛土的世界。回顾来时 路,深感世间学佛的确是需要一些方法与指导。特别是在 「心」的认知,「心」的运作,「心」的层次,更须经过 一些洗炼才得以清净,因此花一些时间来磨练是必需的, 而「娑婆世界」就是很好的练习场所。各种六道的「心」 会不时出现在周围,让我们遭遇各种行为模式,也因此生 为「人身」是最可贵的,除了磨练之外,尚有听闻佛法、 读经、持戒....等途径,让我们易入佛门走入修行的路 程,依次地修行,福慧双修后,达道即生成就自心是佛, 来去自如,妙不可言的世界。且依经书,都可证验到修行 的次第果位。 佛教的经书(如大藏经),除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 示,并包含历代高僧及大善知识所遗留下的宝典。「华严 经」介绍诸佛世界(华藏世界),「楞严经」着重实证, 非实证无以契真常,并介绍「心」的状态及相关的五十种 「心」魔。「楞伽经」介绍「空性」的理念。「净土五 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大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贤菩萨行愿品)介绍净土的妙 境,以及诸佛菩萨修证成佛的成果。「心经」是介绍开悟 的境界。「维摩诘经」是一部居士修行的经典,其余尚有 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以「如是我闻」....开示出 「药师经」、「地藏经」....等不计其数。这些学佛的重 要经典,经实证实修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证再印证 经书就知其真正涵意,一般人常以片面文字或「自我」的 观念看待经书,结果是有差距的,愿各位同修拨一点时间 在实证实修上下功夫才有意义,而勿落入「文字障」。
药师山善觉寺是佛教居士修行的道场,以实证实修入佛世 界,期望佛弟子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以出世间利 益众生为目标。这两年下来,深体紫虚居士在宏法之余, 关心护持学佛弟子的殷切。紫空居士劝导时的苦口婆心。 笔者年来有些感想,借此一园地,期望各位同修共同注意 下列事项:
(一)「人」先做好:
虚「心」接受孔子的理论,儒家的 学说。遵重人间的伦理孝道,如夫妻、父子、婆媳、与妯 娌的相处,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彼此相知相惜,互相关 怀鼓励,共同圆融圆满人生。孔子说:少年戒之在斗,中 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亦是儒家「戒」人「心」的 良言。
(二)「心」的问题:
修行中贪嗔痴慢疑淫业障,不时由 心中起,引起行为的失常而造口业、意业、身业以致无法 心「净」。要了解有些业是可悔,用忏悔方式可消;但有 些业是不可悔,那就会因业转成业力的迁引而轮回六道, 生生世世无法跳脱,「苦」中而仍不自「觉」。以居士身 学佛,「心」一定要守住,不受境转,要得心清净。依大 智度论四十三说:「菩萨渐近佛道故不生邪见、烦恼、戏 论,即时得心清净,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相由心 生)。」,佛教内有各种戒律帮助修行人避免犯戒,如比 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坛大戒及最高乘的 「心」戒....等,不厌其烦详尽规范其「心」。起心动念 都要注意有没有慈悲心、平等心,长期下来,这个「心」 调教好了以后,禅坐时妄念少,杂念少,才不会像运动会 般乱奔而容易入定。入定时,凡贪神通、贪法等不正念的 修行很容易外道及魔道,要感念戒律是苦口婆心的规劝 「正心」。
因此金刚经内言明『所有「相」皆虚妄』,你若非以清净 心念佛,就会有各种幻相出现,不明的人,还真以为看到 佛或菩萨。一直要到清净心(真心)出现时才能算初入学 佛之门。关键时刻要有绝对「信」的念头,由此再深入可 达真空妙有,开悟现性花开见佛之境。净土的各种现像, 也是佛法所证的过程,将来亦有出世间的工作,经「行」 的过程中,一层层往上提升「心」的修持,「心」状态的 不断提升,愿力也不时的扩大,「无生法忍」的修持也会 加深。「四无量心」扩大至无限大,修持不断加强,而由 「心」所证的量大程度,其外在行为表现亦有差异。修行 次第果位皆可由佛经查证(总共五十果位),扪心自问虚 假不得。总之「佛法」是非常符合人性及科学的,是 「心」层次的探索,而非外在意识心的认知,「心」深层 的第八识、第七识才是影响第六识行为认知的根源。愿大 家在学佛时能专注在「心」的历练下功夫,假以时日,必 有所成。笔者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是,修行过程中将一 些枝尾末节非究竟的感应、神通夸大其神秘或滥用,「人 间法」中平素的生活,却有异常的表现。另一种「迷」信 是,言词中尽是一些怪力乱神之事。换而言之,即宗旨不 清,而追求旁枝末节,这些都会障碍修行。 另外要有正确的理念,须知所学「佛法」一切为利益众 生,而非为自己求名求利。得倚重应更虚心学习,不可拿 尺度量人与人比较。观念若不厘清,易受心魔牵绊,自困 于「掩饰」、「痛苦」、「焦虑」、「不安」的循环,终 至退转。学佛「初地」不退转之路漫长,愿大家秉持正心 正念,慢慢扎实的在佛道上行走,实践六波罗蜜布施、持 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六度渡生正行,总有一世的 某一天,能花开见佛,登地入佛国。
(三)修行过程中因果问题的处理:
常听学佛的朋有说: 『我已学佛了,经典言诸龙天护法都护持,为何佛菩萨不 保佑,还须受苦受难呢?』,其实学佛实证实修时,前面 几年,都是在还因果、消业障,自己累生累世所造因果都 要清理,自己做自己受。诚心学佛有特别利益,可转换方 式偿还,即所谓重业轻受。若要诸龙天护法护持,那也是 到某个层度后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衷心为佛教做事事才 有可能,平常众龙天护法也会护持,但因果还是要自己 了。
(四)修行上切勿相互比较修行的成果:
佛法八万四千法 门大乘、小乘、金刚乘各有殊胜之处,显密亦各有独到之 处,自己勤修自己的法门,尊重自己的师傅、善知识或上 师,好好一门深入,方能登堂入室,切忌由比较心而产生 妒心、瞋心,若由此造业得不偿失,更要俱足信心学佛, 勿起疑心而破三昧耶戒。当然身为上师定要依正心正念做 事,若起心动念不正,即使有传承也一样受天律制裁。 附注:优婆罗塞戒经卷三说:『居士求戒,若不能一次尽持五 戒,可一戒一戒向戒师求授,直到自认五戒能如法守持时,再 受尽五戒,终身奉行,进而发愿如诸佛因地修行受八关斋戒, 誓愿此持戒心,速断烦恼,速成佛道,心感来世行菩萨倒时六 根俱足身心据健全』,如经上所说;『若无大心,虽终生持 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生活在现代,以居士身要依 戒律持八关斋戒确实不容易,重要的是能由「心」去守持五 戒,遵守十善。持戒的根本源头还是起于慈悲「心」,要是能 由「心」出发,以清净身、口、意为目标,就容易因「心」而 表现出持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