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chun
|
分享:
▼
x0
|
當失去了親密關係
當失去了親密關係
在這個一切都簡化、一切也都變得模糊的時代,甚麼是情,甚麼是愛,也都開始恍惚和不真切起來。有時候人們甚至還會懷疑,一生一世所圖的究竟是些甚麼?
因此,當代的哲學家們遂開始重新思考一個很古老,但同時也是最新潮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親密關係」(Intimacy)。這是當代哲學裡很重要的新觀念。人的疏離、冷漠、抑鬱、沒有終極的自在之感,最根本的原因或許即在於「親密關係」的失去。沒有了「親密關係」,人們就會覺得世界冰冷,而自己只不過是個陌生人。縱使每個人都在人際關係上扮演著某種「功能」,但在「功能」之後呢?那就是彷彿永遠填補不滿的寂寥與空虛,而所有的問題也就在它的裡面發生。
最近,在美國當代主要詩人哈斯(Robert Hass, 1941-)的近著詩集《樹下的太陽》裡,讀到一首很有日本和歌風味的〈十四行〉,就非常精確而又無奈的點出了「親密關係」這個問題。詩曰:
一個男子在電話裡與前妻交談 他一直喜歡她的聲音注意聽 她語氣裡的每個起伏,彷彿 親密的會心,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 是要些甚麼,在這溫柔的謙卑裡。 他仔細端詳窗外那些裝飾樹 莢果裂開後的種子形狀 這些每個庭園都有的樹,除了園丁 無人知道它的名稱。莢果有四個子房 灰綠,有著微拱的形狀 每個子房有一對細黑的種子著床 一種希望幾何學,一種印度或波斯縮影 每個房間都住著佳偶或仙侶。而外邊 白茫茫,鵠候的獸、纏結的藤,和雨。
近代西方詩人,有許多受到唐詩及和歌影響,著重此精確冷靜的客觀描述來襯托出深層的意念或感情。這種作品像是一幅幅的畫面,一切盡在無言中。舉例而言,柳宗元的〈江雪〉,即堪稱這種描述的代表: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而哈斯的這首詩,不也是一幅寂寥空茫,無所依歸的畫面?一個男子在蒼茫蕭索的落雨時分,百無聊賴,看著莢果種子的配對,只能在電話裡前妻的聲音中得到遙遠的慰安。聲音是他最後的親密,由此其實也顯露出他的空虛是多麼的巨大。
因此,何謂「親密關係」?那一種人與人的共感共依,是人除了功能之外可以依恃的對象,是落寞時會呼喚的名字。古希臘把愛分為三個字,男女性愛為Eros,它追求歡愉;神聖之愛是Agape,它是一種捨身之愛;家人親友之愛是Caritas,它以體恤照顧為主。這三者構成了愛的整體,而到了近代,其他兩者已逐漸消褪,愛已被簡化成了只剩Eros,愛變得模糊,「親密關係」則告失去,或許這才是關鍵吧!
【心得感想】
一般人對於親密關係通常都挶限於男女朋友間 但其實我們把它看得太狹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