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買保單
破除四盲點 重建三觀念
三商美邦執行副總張財源:保險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健,不要與投資聯結太深,最好尋找產品線完整的保險公司。
當一位消費者決定購買保險,代表他正在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做分散風險的規畫。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保險商品,在國人保險IQ只有62分的情況下,該如何為自己規畫一張堅固如城堡的滿分保單?從保費繳交給保險公司的那一刻起,理賠周不周全、報酬符不符合期待,必須等到真正有事時才會真相大白,但人生有多少次機會可以真正去面對?保險不是「銀貨兩訖」的商品,為了自己和家人將來的幸福,你應該要學會如何聰明買保單!
南投縣中寮鄉有一戶務農的陳姓家庭,每年都繳交二十萬元以上的保費,九二一全台大地震後,父母雙雙罹難過世,只留下一位就讀國小五年級的小孩存活下來,然而絲毫無謀生能力的小孩卻拿不到一毛錢保險理賠金。
深究原因,才發現父母所繳交的龐大保費,通通都是幫小孩買儲蓄險,卻沒有為自己投保任何壽險,隨著時間流逝,屬於小孩的那份儲蓄險,在沒有人繼續繳費的情況下,逐漸喪失保單價值,現在已淪為一張失效的保單。
廣國是個標準的銀行上班族,由於很早就意識到保險的重要,從踏入社會工作開始,他就將每月四萬元的薪水,提撥七成去繳保費,去年十二月十日,廣國在下班騎車途中,不小心和對面疾駛而來的小客車相撞受傷,經住院醫療後已無大礙,護士提醒他可以申請保險給付,但保險公司卻以沒有購買醫療險拒絕,原來廣國當初買的保險,全是壽險及儲蓄險。
消費高手節目製作人支藝樺表示,大部分的投保人都會犯下幾項保險的盲點,不知自己需要的保險範圍在哪裡?不知額度怎麼訂?一切都被保險從業人員牽著鼻子走。很多人常搞不清楚自己的保單買了什麼內容,也不太了解業務人員的素質,更重要的是不清楚理賠範圍。
盲點一:閉著眼簽約 國人保險IQ不及格人數高達三成
支藝樺說,她在買保險時,會設想自己遇到最壞的狀況時,她需要什麼保障?好比說,當她生病時,要住頭等病房,要有看護,讓自己的病情不受隔壁病床的干擾,也不會打擾到家人的生活,在清楚自己需求後,再依據自己預算規畫自己需要的保單。
為何許多人會不清楚自己的保險?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保發中心)執行副總梁正德表示,由於保險合約太過艱澀難懂,以至於讓消費者不去或懶得翻閱條文,最後淪為只聽保險員的片面之詞,也因此,保發中心擬推動「口語化契約」,讓大部分沒有學過法律的人都看的懂。
究竟國人對保險的認知有多少?保發中心委託世新大學作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國人的保險IQ居然只有六十二分,而低於六十分不及格的人數更高達三成,至於九十分以上的高IQ者,只占一三.八%,滿分更只有三.二%,顯示國人對於保險常識仍有待加強。
保發中心接著針對調查的數字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保險低IQ的特徵,大部分是男性、五十歲以上、學歷在高中以下、沒有收入、非都會區,而相對高IQ的族群,卻是以女性居多,普遍集中在三十至四十九歲、專科以上學歷、中高收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台北及台中等都會地區。
在保險低IQ的族群裡,有四成的人不花時間搜集資訊,如果要獲得保險知識,他們都是單方面聽從親友的意見,連購買管道也大都來自親友;反觀高IQ族群,每周接觸保險資訊都在兩個小時以上,購買保險時也都會細心考慮自身健康險和壽險的需要。
盲點二:拿保險撈本 強調保障功能的險種反而乏人問津
一位南山人壽主管表示,過去銀行在財富管理服務未興起前,台灣民眾的理財除了投資股票外,就是買保險,而這些保險幾乎都是年金險、儲蓄險,「去問問你爸爸媽媽那一代,就知道本土保險公司的儲蓄險賣得多氾濫,」而這種盛況,也造就早期國泰、新光、南山等保險公司「怎麼賣怎麼賺」的奇特現象。
這種「撈本」的想法,直到現在,仍充斥在年輕一代的腦海裡,只要有報酬率,只要拿回來的比繳出去的多,每個人都趨之若鶩;反而那些壽險、醫療險、意外險等強調保障功能的險種,卻乏人問津,或者只是意思意思買一點,等於是將保險與投資畫上等號,原本應有的保障條件卻變成附加的功能。
三商美邦人壽執行副總張財源就指出,早期許多保戶繳了幾年保費後,發現保險公司「怎麼愈開愈大間」,自己卻什麼都拿不到,一氣之下都罵保險業者是吸血公司,甚至要求解約,而為了安撫這些保戶,保險公司只好推出投資型保單、分紅保單等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此外,銀行保險的崛起,也為儲蓄險和附加投資功能的保單銷售推上高峰,近年來銀行憑著通路和客戶的優勢,要求保險公司如果要將商品上架銷售,必須符合佣金高、產品簡單、核保率高等三項條件,而投資型保單和儲蓄險,正好滿足這些要求。
一位保險業者形容,為博得銀行的青睞,拚出長紅業績,「保險公司在銀行面前幾乎脫光光,」只要保單賣不掉或不好賣,就設計更誘人的商品,並犧牲掉保障的功能,「某個程度來說,已經變成定存的替代品,」這位業者無奈指出。
對許多消費者而言,只要能結合投資,就是一份好保單,然而保險的目的應是在於分擔和轉移風險,而不是獲利,畢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果只看有沒有投資機會來決定要不要購買保險,等於是拿保費來賭博,失去保險原本應有的初衷。
盲點三:無風險意識 21%民眾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