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0926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   1   2  下页 >>(共 2 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1
[医学]中国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腧穴概述
  一、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犹如途径;络是分支,犹如网络。它们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适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历史文献中有砭灸处、孔穴、气穴、骨空、输穴以及穴位等不同名称。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这些部位既有经气输注,又是形体的一些孔隙,是针灸施术的特定部位。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调节平衡的功能,临床上可以通过刺激腧穴来体现。因此,经络与腧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逐步积累起来的。经过历代医家用「分部」、「分经」的方法,进行多次整理,现在一般分为三类:
  (一)十四经腧穴
  简称「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是腧穴大的主要部分。现有的三百六一多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中有很多腧穴是发现经络的基础,有的经穴是从经外奇穴中补入的,如膏盲、风市、中枢、急脉等。经穴自发现以后,都是经过定位、定名,逐步从散在到系统的。
  (二)经外奇穴
  又称「奇穴」、「经外穴」,指既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是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这些奇穴,与经络同样有着密切关系。
  (三)阿是穴
  指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穴位。所以又叫「以痛为输」、「天应穴」、「不定穴」等。
  上述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的区分,可以说明腧穴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阿是穴是腧穴的最初形式,经过临床不断检验,有选择地逐步定位、定名,上升为经外奇穴、十四经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普遍性
  1、局部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能治广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的病证。如风池可以治疗头部疾病和眼病,中脘可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等。
  2、循经作用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还可以治疗远距离部位组织汔官的病证。如足三里、上巨虚治疗胃肠病,内关、间使治疗心脏病,合谷治头面部病变等。
  3、双向作用 绝大部分腧穴,针刺后对机体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如腹泻、便秘均可用天枢:针刺内关,在心动过速时,能减缓心率,心率过缓时,可使之加快。
  (二)特异性
  1、某些腧穴除了双向调整的共性外,尚有其相对的特异性。如关元偏补、中极偏泻:足三里偏补,上巨虚偏泻;百会偏升,足临位偏降等。
  2、特定穴的特殊作用。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等等。如胃经的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主治胃部病变为主;而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肠道病变为主。
  3、经验特效穴的特殊作用。如四缝治小儿疳积,至阴能矫正胎位,水分利小便,十宣能开窍泄热,因这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积累,有些穴位的作用尚未能以现有的经络学说说明其机理,故称为经验特效穴。
  由于一个腧穴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多个腧穴在治疗上也有同一作用。所以对在上述各种主治作用中,着重研究腧穴的特异性,不但对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对于探讨经络实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腧穴的体表定位
  人体的每个腧穴,都有其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必须通过一定的取穴法,才能定出准确的位置。腧穴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标幽赋》谈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可见对于腧穴的定位,是必须十分慎重的。
  腧穴的定位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种。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又叫自然标志定位法。它是以人体的解剖标志来作为定位依据的。如骨骼、肌肉与肌腱、耳、目、口、鼻、乳头、肚脐、指(趾)甲、毛发以及皮肤的皱纹等。其中有的标志不受活动的影响,叫固定标志,如两眉端之间定印堂,胸骨柄上窝定天突等,有的解剖标志必须来取相应的动作或姿势才能出现的,叫活动标志,如屈肘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定曲池,屈膝在内侧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定阴谷等。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很多腧穴距离明显的解剖标志较远,必须在两个明显解剖标志之间,拟定出一个假定长度,这个长度叫做「骨度」,也有叫做「尺度」的。骨度通常使用单位为「寸」,就是等分。如肘横纹到腕横纹12寸,实际就是将这段距离划分为12个等分,它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人。各部位「骨度分寸」折量法部位:头部。起止点:前发际至后发际。
  量法:直量 寸数:12。
  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部位:胸腹部。 起止点:两乳头或两侧锁骨中点之间。 量法:横量。 寸数:8。
  说明用于胸腹部取穴横寸。部位:胸腹部。 起止点:胸剑联合至脐中。 量法:直量。 寸数:8。部位:胸腹部。 起止点: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量法:直量。 寸数:8。部位:背部。 起止点:两肩胛骨内缘之间。 量法:横量。 寸数:8。 说明:用于腰背部取穴横寸。部位:上肢。 起止点:腋前横纹至肘横纹。 量法:直量。 寸数:9。部位:上肢。 起止点:肘横纹至腕横纹。 量法:直量。寸数:12。部位:下肢。 起止点:股骨大传子至膝中。 量法:直量。 寸数:19。说明:用于大腿,用于下肢前、后、外侧。部位:下肢。 起止点:膝中至外踝尖。 量法:直量。 寸数:16。 说明:用于小腿,用于下肢前、后、外侧。部位:下肢。 起止点:耻骨平线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量法:直量。 寸数:18。 说明:用于下肢内侧。部位:下肢。 起止点: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量法:直量。 寸数:13。 说明:用于小腿。
  (三)指量法
  是用患者手指测量取穴的一种方法。如患者的身材与医生相仿,也可依医者的手指测量。一般以中指横量为1寸,食、中二指相并横量为2寸,食、中、无名、小指相并横量为3寸(适用于下肢),均以贯穿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的宽度为准。此法适用于四肢和背部的横寸。
  (四)简便定位法
  临床上有些腧穴可以采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定位方法。如两耳尖直上联线的中点定百会,两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到达处定列缺,垂手中指尖端到达处定风市等。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6 |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第二节 常用十四经脉腧穴和经外奇穴
  一、十四经脉腧穴
  (一)任脉
  任脉起始于小腹,出会阴部,经过腹部、胸部的正中线上行到达咽喉,再向上经过颈部和面部,进入眼眶下。
  本经下腹部的腧穴治疗生殖泌尿系统及肠道疾患为主。其中会阴、关元、气海是呼吸衰竭、休克等疾病的急救常用穴;上腹部喻穴以胃肠疾患为主;胸部腧穴以胸、肺及食道疾患为主;颈、颏部腧穴以舌、咽喉及口齿疾患为主。
  会阴
  见常用穴。
  曲骨
  定位:耻骨联合上缘。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阳萎,遗精,白带,疝气。
  针法:直刺0.5至1.5寸。
  中极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遗精,遗尿,小便不通.痛经,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1.5寸。不宜过深和大幅度提插、捻转,防伤膀胱。艾柱灸或艾条灸。
  关元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月经不调,遗精,遗尿,尿闭,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0.5至1.5寸。艾炷灸或艾条灸。
  石门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疝气,腹痛,腹泻,尿闭,遗尿,水肿,高血压。
  针法:直刺1至1.5寸。
  气海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月经不调,遗精,遗尿,尿闭,中风脱证。
  操作:直刺0.5至1.5寸。艾炷灸或艾条灸。
  阴交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产后腹痛,恶露不净,阴痒,疝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神阙
  定位:在脐窝正中。
  主治:肠鸣,腹胀,腹痛,泄泻,中风脱证。
  操作:禁针。艾条灸、艾炷灸。
  水分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水肿,小便不通。
  针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用灸法。
  下脘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针法:直刺0.5至1.5寸。
  建里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水肿。
  针法:直刺0.5至1.5寸。
  中脘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操作:直刺1至2寸。艾条灸、艾炷灸。
  上脘
  定位:中脘上1寸。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癫病。
  针法:直刺0.5至1.5寸。
  巨阙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悸,胃病呃逆。
  针法:直刺0.5至1.5寸。
  鸠尾
  定位:在胸骨剑突下当脐上7寸。
  主治:心绞痛,胆道蛔虫病,精神分裂症,癫痫。
  针法:直刺0.5至1.5寸。
  中庭
  定位:平第五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主治:腹胁胀满小儿吐乳,呕吐。
  针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膻中
  定位: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正当两乳之间。
  主治:哮喘,呃逆,产妇乳汁分泌少,乳腺炎。
  操作:向下斜刺或向左右横刺0.5至1.2寸。
  玉堂
  定位:平第三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闷胸痛,呕吐。
  针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紫宫
  定位:平第二肋间隙的胸骨中线上。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闷胸痛。
  针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华盖
  定位:平第一肋间隙的胸骨中线上。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
  针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璇玑
  定位:平第一肋骨上缘的胸骨中线上。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咽喉肿痛。
  针法:向下沿皮刺0.5至1.2寸。
  天突
  定位:在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哮喘,咳嗽,咽喉肿痛。
  操作:先直刺0.2至0.3寸,然后将针尖传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0.5至1.5寸。
  廉泉
  定位: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上缘凹陷中。
  主治:失语,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5至0.8寸。
  承浆
  见常用穴。
  (二)督脉
  督脉起始于小腹,出会阴部,向后沿脊柱之内上行到达风府穴处,进入脑内,再上行头顶,沿前额下行鼻柱到唇系带处。
  本经治疗休克.昏厥、发热、疟疾、精神病,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位于腰骶椎的腧穴,主治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胸椎的腧穴自下而上分别主治脾胃、肝胆以及心肺等内脏疾患;颈椎部腧穴治疗发热、疟疾、精神病,头面部某些穴有急救作用。
  长强
  定位: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主治:脱肛,便血,痔疮,腰脊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腰俞
  定位:在骶管裂孔中。
  主治:月经不调,腰脊强痛,痔疮,癫痫。
  针法:向上斜刺0.4至0.8寸。
  腰阳关
  定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萎。
  操作:直刺1至1.5寸。
  命门
  定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萎,泄泻。
  操作:直刺1至1.5寸。
  悬枢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背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脊中
  定位:第十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癫痫,黄疸,腹泻,小儿脱肛,痔疮。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中枢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
  主治:腰背痛胃痛。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筋缩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
  主治:癫痫,腰背痛,胃痛。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寸。
  至阳
  定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
  主治:咳嗽,气喘,肝胆疾病,背脊强痛,胁痛。
  操作:向上斜刺0.5至1寸。
  灵台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背痛项强,疔疮。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神道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
  主治:神经衰弱,背痛,咳嗽。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身柱
  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主治: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精神分裂症,背痛。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6 |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五)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向下联络小肠。有一条支脉,挟食道上行,连系眼睛。直行的经脉,从心脏走向腋窝,沿着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下行,进入手掌中,经四、五掌骨之间到手小指桡侧端。
  本经以治疗心痛,胸部、神态病为主。如心悸、怔仲、胸痛,失眠、健忘、癫痫等。
  极泉
  见常用穴。
  青灵
  定位:当肱二同肌内侧沟中,少海上3寸。
  主治:胁痛,肩臂痛。
  针法:直刺0.5至1寸。
  少海
  定位:屈肘,在时横纹尺侧端与脓骨内上踝之间。
  主治:心痛,臂麻,手颤,肘挛痛,瘰疠。
  操作:直刺0.6~1寸。
  灵道
  定位: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神门上1.5寸。
  主治:心痛,尺神经痛,关节痛,癔病,暴喑。
  针法:直刺0.6至0.8寸。
  通里
  见常用穴。
  阴却
  定位:神门穴上5分。
  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盗汗,肺结核。
  针法:直刺0.6至0.8寸。
  神门
  主治:不寐,善忘,心痛,心烦,心悸等。
  操作:直刺0.3~0.5寸。
  少府
  定位: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的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在第四、五掌骨之间。
  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胸痛,手小指痉挛,阴氧,小便不利,遗尿,掌中热。
  针法:直刺0.4至0.6寸。
  少冲
  定位:小指侥侧,距指甲角约0.l寸
  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心悸,心痛,胸胁痛。
  操作:毫针浅刺.或点刺出血。  
  六)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开始,经第一、二掌骨之间及手腕的桡侧,沿上肢背侧面的桡侧缘到达肩部,进入锁骨窝,联络肺脏,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面颊,进入下齿,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侧经脉向右,右侧经脉向左,分布在鼻孔的两侧。
  本经以治疗头面、五官病症为主。。如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咽喉肿痛、眼病、齿痛鼻出血等。
  商阳
  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后0.1寸。
  主治:咽喉炎症,中风昏迷。
  针法:毫针浅刺。
  二间
  定位:第二指掌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肿痛,面神经麻痹,热病。
  针法:直刺0.2至0.3寸。
  三间
  定位: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
  主治:目痛,牙痛,咽喉肿痛。
  针法:直刺0.3至0.5寸。
  合谷
  定位: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
  主治:头痛,牙痛, 口眼歪斜,发热,上肢瘫痪,咽喉肿痛等。
  操作:直刺0.5至1寸。
  阳溪
  定位:桡腕关节处。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疾患。
  针法:直刺0.4至0.6寸。
  偏历
  定位:侧腕屈肘,位于阳溪与曲池联线上,阳溪上3寸。
  主治:鼻衄,牙痛,咽喉肿痛。
  针法:斜刺0.6至0.8寸。
  温溜
  定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主治:口腔炎,腮腺炎,舌炎,肩背酸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下廉
  定位:在曲池穴下4寸。
  主治:肘臂痛,腹痛,头痛,眩晕,目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上廉
  定位:在曲池穴下3寸。
  主治:肩臂酸痛,上肢麻痹,肠鸣腹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与曲池的联线上,曲池下2寸,侧拳屈肘定穴。
  主治:上肢,肩膊疼痛,腹痛,吐泻。
  操作:直刺1至1.5寸。
  曲池
  定位:屈肘,在肘窝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髁之间。
  主治:热病,瘾疹,肩臂疼痛,咽喉肿痛,腹痛,吐泻。
  操作:直刺1至1.5寸。或透刺少海。
  肘髎
  定位: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取穴。
  主治:肘臂痛,挛急,麻木。
  针法:直刺0.5至1寸。
  手五里
  定位:曲肘上7寸,肱骨三角肌下端,当曲池与肩连线上,当曲池上3寸取穴。
  主治:肘臂挛急,疼痛,颈淋巴结结核。
  针法:直刺1至1.5寸,避开血管。
  臂臑
  定位:肘上7寸,肱骨三角肌下端,当曲池与肩联线上。
  主治:青光眼,近视,漏肩风。
  针法:向上斜刺0.5至1.5寸。
  肩腢
  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平举时呈线凹陷处。
  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至1寸。
  巨骨
  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岗之间凹陷部取穴。
  主治:臂痛不得屈伸,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
  针法:直刺0.5至0.7寸。
  天鼎
  定位:在颈侧部扶突穴下两横指,当胸锁骨乳突肌后缘。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暴喑,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
  针法:直刺0.3至0.5寸。
  扶突
  定位:正坐仰靠,在颈侧部人迎后约二横指,当胸锁骨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与喉结平高处取穴。
  主治:咳喘,咽喉肿痛,暴喑,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
  针法:直刺0.3至0.5寸。
  禾髎
  定位:在鼻孔外缘直下,与上唇联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取穴。
  主治:面神经麻痹,鼻衄,鼻塞。
  针法:斜刺0.3至0.5寸。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部与鼻唇沟之间。
  主治:鼻塞,鼻衄,面瘫。
  操作:向鼻根部斜刺0.5至1寸。
  (七)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端,经手背,沿桡、尺两骨之间,向上通过鹰嘴突,再沿上臂外侧走向肩部,进入锁骨窝,和心包相联络,属于三焦。其中一条支脉从锁骨窝循颈部上行耳后,从耳后到耳中,出来到眉梢的外端。
  本经以治疗侧头部、耳、目、咽喉、胁肋部疾患为主。如偏头痛、耳聋、耳鸣、目痛、咽喉痛、胁肋痛等。
  关冲
  定位:无名指尺侧端。
  主治:咽喉,外眼炎症。
  针法:毫针浅刺。
  液门
  定位:在第四、五指缝间,指趺缘的后方,捏拳取之。
  主治:头痛,结膜炎,耳聋,咽喉肿痛,手臂痛,疟疾。
  针法:直刺0.3至0.5寸。
  中渚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腋门穴后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肘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阳池
  定位:尺腕关节部,尺侧凹陷中。
  主治:尺腕关节疾患,疟疾。
  针法:直刺0.3至0.5寸。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八)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手小指尺侧端,经手背直上,沿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到达肩部,进入锁骨窝,联络心脏,到达胃部,属于小肠。一条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眼睛外眦,进入耳内。还有一条支脉,从颧部走向眼睛内眦。
  本经以治疗头项、五官疾患为主。如头项强痛,耳、目疾病,以及咽喉肿痛等。
  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
  主治:产后乳少、乳痛、咽喉痛、中风昏迷。
  操作:毫针浅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前谷
  定位: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凹陷中。
  主治:臂痛,手指麻木,热病,目痛流泪,产后无乳汁。
  针法:直刺0.3至0.5寸。
  后溪
  定位:在第五指掌关节尺侧上方,赤白肉际处,握拳时,横纹头尽处。
  主治:头项强痛,耳聋,耳鸣,癫痫,腰痛。
  操作:握拳,直刺0.5~1.5寸。
  腕骨
  定位: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的基底与三角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项强,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肘腕部及手指关节病,胆囊炎。
  针法:直刺0.5至1寸。
  阳谷
  定位:腕关节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
  主治:臂外侧痛,手腕痛,颈颌肿,精神分裂症,热病,头痛。
  针法:直刺0.3至0.5寸。
  养老
  定位:尺骨小头桡侧缘骨缝中。
  主治:视力减退,外眼炎,落枕。
  针法:直刺0.4至0.6寸。
  支正
  定位:在前臂尺侧,腕横纹上5寸,当腕骨与小海的联线上。
  主治:颈部,肘部前臂及手腕尺侧疼痛,精神分裂症,头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小海
  定位:尺骨鹰嘴突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正当尺神经沟内。
  主治:肩、背、肘、臂疼痛。
  针法:直刺0.4至0.6寸。
  肩贞
  定位:在肩关韦后下方,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
  主治:肩肿痛,手臂痛不能举。
  操作:直刺1~1.5寸。
  臑俞
  定位:腋后皱襞直上,肩峰突起后下方。
  主治:肩胛、上肢病症。
  针法:直刺1至2寸。
  天宗
  定位:在肩肿岗下窝的中央,秉风穴直下,约与肩贞、俞穴呈三角形。
  主治:肩肿痛,时臂外后侧痛。
  操作:直刺0.5~1寸。
  秉风
  定位:在肩胛岗上窝之中点,当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取之。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针法:直刺0.5至0.7寸。
  曲垣
  定位:在肩胛岗上窝之内侧端,约当俞与第三胸椎棘突联线的中央取之。
  主治:肩胛拘挛、疼痛。
  针法:直刺0.5至1寸。
  肩外俞
  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针法:直刺0.5至1寸。
  肩中俞
  定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肩胛及背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支气管炎,哮喘。
  针法:直刺0.5至1寸。
  天窗
  定位:胸锁乳突肌后缘,在扶突的后方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不能言。
  针法:直刺0.5至1寸。
  天容
  定位: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扁桃体炎,颈项肿痛,咽喉肿痛,发音困难。
  针法:直刺0.8至1.2寸,避开血管。
  颧髎
  定位:外眦角直下,颧骨下凹陷中。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
  针法:直刺0.6至1.2寸。
  听宫
  定位:在耳屏中点与下颔关节之间,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
  (九)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沿眼眶下缘进入上齿龈,环绕口唇,沿下颌角上行到前额。它的下行经脉从下颌部下行,沿喉咙进入锁骨窝,通过横隔属于胃,联络脾,直行的经脉,经过胸腹,到达腹股沟部。从胃口分出的支脉,沿腹壁里面走到胺股沟部,和循行于体表的经脉相会合,再沿大腿前面、胫骨外侧到足背部,走向足第二趾外侧端。另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走到足中趾外侧端。
  本经以治疗胃肠道及头面、眼、鼻、口齿病症等。
  承泣
  定位:眶下缘与眼球间正视,直对瞳孔。
  主治:结膜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近视,电光性眼炎。
  针法:直刺0.6至1.5寸。
  四白
  定位:承泣直下,当眶下凹陷处。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
  针法:直刺0.4至0.6寸。
  巨髎
  定位:在四白直下方,与翼下缘平齐,相当于鼻唇沟的外侧。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针法:直刺0.3至0.5寸,或斜刺。
  地仓
  定位:在承泣穴直下方,嘴角的外侧旁开0.4寸。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流涎。
  操作:向颊车穴横刺1~2寸。
  大迎
  定位:下颌角前,咬肌停止部前缘,面动脉后方。
  主治:牙关紧闭,颊肿,牙痛,面瘫。
  针法:向颊车斜刺0.3至0.5寸,避开动脉。
  颊车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卤时,咬肌隆起部。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牙痛。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透刺1~1.5寸。
  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约一横指,当额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闭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噤、面瘫。
  操作:直刺0.6~1.2寸。
  头维
  见常用穴。
  人迎
  定位:在颈总动脉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喉结定穴。
  主治: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
  针法:避开动脉,直刺0.4至0.6寸。
  水突
  定位在人迎与气舍之间,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主治:咽喉肿痛,哮喘。
  针法:直刺0.3至0.5寸。
  气舍
  定位:人迎直下,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哮喘,呃逆,甲状腺肿,颈淋巴结结核。
  针法:直刺0.3至0.5寸。
  缺盆
  定位:锁骨上窝的中点,约与乳头相对。
  主治: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针法:直刺向背侧进针0.3至0.5寸,不宜深刺。
  气户
  定位:在乳中线上的第一肋骨上缘。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胸肋胀满,呃逆,胸胁痛。
  针法:斜刺0.3至0.8寸。
  库房
  定位:在乳中线上的第一肋间隙。
  主治:支气管炎,胸胁胀痛。
  针法:斜刺0.3至0.8寸。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眼睛的内眦,上行交会于巅顶,宜行的经脉从头顶进入颅内联络于脑,回出来向下到项后分开,一直沿着脊柱两侧到腰部,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再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央。另一条支脉,从肩肿骨的内缘下行,经过臀部与前面支脉会合于腘窝中央。再下行.通过小腿后面,沿足背外侧到足小趾端。
  本经以治疗头顶、目、鼻疾患和腰背、神志疾患为主。如头痛、项强、目眩、腰背痛、癫狂痫等。位于背部第一侧线上的一些「背俞」穴,主治各有关脏腑所联属的组织器官病变。
  睛明
  定位:眼内眦的上方约0.1寸许。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眦痒,内障诸疾,目视不明。
  操作:仰卧或端坐,头稍后仰,以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进针。针尖刺进皮肤后,沿眼眶缘缓缓送入0.6~1.5寸。由于本部位血管特别丰富,严禁提插捻转等手法,出针后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攒竹
  定位:眉毛内端,内眦角直入。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
  针法:沿眉弓向外横刺0.4至0.6寸。
  眉冲
  定位:入前发际,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针法:针尖向上沿皮刺0.3至0.5寸。
  曲差
  定位:入前发际,神庭与头维之间,内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一联接点。
  主治:前头及顶部痛,眩晕,鼻塞,鼻出血。
  针法:针尖向上沿皮刺0.3至0.5寸。
  五处
  定位:曲差上方,入发际1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
  针法:沿皮刺0.3寸。
  承光
  定位:五处后1.5寸。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
  针法:沿皮刺3分。
  通天
  定位:承光穴后1.5寸。
  主治:头顶痛,眩晕,鼻塞,鼻衄,鼻炎。
  针法:沿皮刺2至3分。
  络却
  定位:通天后1.5寸。
  主治:眩晕,耳鸣,精神分裂症,鼻炎,鼻塞,鼻衄。
  针法:沿皮刺3分。
  玉枕
  定位:枕骨粗隆上缘外侧,下对天柱。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塞。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3至0.5寸。
  天柱
  见常用穴。
  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腰痛,哮喘。
  针法:直刺0.4至0.6寸。
  风门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哮喘。
  针法:直刺0.4至0.6寸。
  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背部软组织劳损。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不宜过深,防伤肺脏。
  厥阴俞
  定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主治: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心脏病,神经衰弱,咳嗽,胸痛。
  针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侧斜刺。
  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精神病、癔病。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不宜过深,防伤内脏。
  督俞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内膜炎,肠鸣,腹痛,呃逆。
  针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侧斜刺。
  膈俞
  定位:第八胸椎旁开1.5寸。
  主治:慢性出血,贫血,胆道感染等。
  针法:直刺0.5至1寸,或者向脊椎侧斜刺。
  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胆疾患,胁痛,目暗,癫狂痫症等。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
  胆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胆疾患,胸胁痛。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寸。
  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背痛,脾胃虚弱。
  操作:向脊柱斜刺0.5至1.5寸。
  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胸胁痛,腹胀,肠鸣,脾胃虚弱。
  操作:直刺或向脊柱斜刺1至1.5寸。
  三焦俞
  定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泄泻,痢疾,水肿,尿路感染,遗尿,腰痛。
  针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向脊柱侧斜刺。
  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或向脊柱斜刺1至1.5寸。
  气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腰痛,痛经,痔疮。
  针法:直刺0.5至1.5寸,或者向脊柱侧斜刺。
  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痛,腹胀,便秘,泄泻。
  操作:直刺1至1.5寸。
  关元俞
  定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炎,膀胱炎,遗尿,糖尿病。
  针法:直刺1至1.5寸,或向脊柱侧斜刺。
  小肠俞
  定位:平第一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主治:腰痛,遗精,遗尿,白带,肠炎,盆腔炎。
  针法:直刺1至1.5寸,或者向脊柱侧斜刺。
  膀胱俞
  定位:平第二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表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1至1.5寸。
  中膂俞
  定位:平第三低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主治:痢疾,疝,直肠脱垂,腰骶痛,坐骨神经痛。
  操作:直刺1至1.5寸。
  白环俞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主治:直肠脱垂,盆腔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痛。
  针法:直刺1至1.5寸。
  上髎
  定位:第一骶后孔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白带,大小便不利。
  针法:直刺1至2寸。
  次髎
  定位:在第三骶后孔中。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萎。
  操作:直刺1至2寸。
  中髎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白带大小便不利。
  针法:直刺1至2寸。
  下髎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
  主治:小腹痛,腰痛,大小便不利。
  会阳
  定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5分取之。
  主治:白带,阳萎,泄泻,痢疾,痔疮。
  针法:直刺0.5至0.8寸。
  承扶


献花 x0 回到顶端 [4 楼]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7 |
heojun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39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第三节 针灸法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是指用各种形状不同的金属针具,如毫针、三棱针、梅花针、皮内针等,刺激人体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是指用艾绒或其他易燃物,点燃后熏灼人体皮表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些物理刺激,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通过腧穴、经络的传导和调节作用,从而调整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因此,正确掌握毫针的操作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1.毫针的规格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针具。目前应用的毫针都采用不锈钢制成。下端磨成「针尖」,上端绕金属丝制成「针柄」,针尖与针柄之间称「针根」,针柄上端称「针尾」。针身直径从粗到细有:26号、28号、30号、32号等。其中28号、30号,1寸、1.5寸、2寸长的毫针为临床上最常用。
  选择毫针时要注意规格和质量。针身要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要圆而不钝,呈松针形较好。
  针具不用时要妥善保藏,可以放在两头塞有干棉球的针管内,以防针尖受损。针具多时可放在垫有几层纱布的小盒子或有盖方盘内,以免丢失或损坏。
  使用针具前后,要做好针具的检查和修理工作。注意针尖有否带钩、变钝,针身与针根有否弯曲、缺损或折痕。
  2.针刺练习
  在针刺时,由于毫针针体比较细软,如不经过反覆练习,没有一定的指力,就会造成进针困难,增加疼痛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于初学针刺者,必须认真练习针刺的基本操作。开始练针时,可用质地疏松的软纸,折叠成约2厘米左右的纸垫,用线扎紧。而后将毫针在纸垫上练习,以增强指力;还可用纱布包裹棉花,扎成小球,进行练习,以熟练指法。进一步即可在自己身上,首先在四肢穴位上试针,或同学之间,相互试针。只有这样,才能使针刺的操作技术熟练,获得实践体会,积累感性认识,而达到进针迅速,提插自如,捻转灵活的境地。
  3.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对初针病员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思想顾虑,取得病员的积极配合,减少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使针灸得到较好的效果。
  (2)选择针具:针刺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形态丰瘦,病情的虚实和针刺部位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并注意剔除和修理受损的针具,以免因针具不良而发生疼痛和折针事故。
  (3) 安排体位:为了使病人适应施术,应根据所选用的穴位,指导病人采取适当体位。如体位不当,勉强支持,会造成病人过度疲劳,影响疗效;或因体位移动而引起弯针、折针或晕针等事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采用卧位,以免晕针或其他事故的发生。体位一般可分仰卧位、伏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伏案坐位等。总之,要使病人舒适,耐久和便于针刺为原则。
  (4) 注意消毒:针具可用煮沸消毒或高压消毒,也可放在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取出擦干应用。施术部位和医者手指均用75% 酒精棉球消毒。
  (二)操作方法
  1.进针手法
  进针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针身长短及针刺部位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主要是要求进针的速度快,而减轻患者的疼痛为宜。具体操作,有单手进针,或双手协同进针,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以右手拇、食、中指捏住针体,无名指紧靠针尖与表皮,并起固定穴位作用,然后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再安不同的针刺方向,刺入一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以右手拇、食二指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2寸左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用左手挟住针身,右手捏住针柄,双手协作,以左手固定,右手作提插、捻传手法。
  (3)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捏起穴位附近的皮肉一寸左右,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刺入穴位。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印堂、地仓、列缺等穴。
  (4)舒张进针法:以左拇、食二指撑开穴位处的皮肤,右手快速将针刺入,再按所需的角度和深度行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松弛、皱褶的腹等部位。
  进针后必须在施术部位给予适当的刺激,使之得气,才能获得满意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为了探求和加强针感,必须采取以下几种行针手法:
  (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食、中指持针身,用无名指抵住穴位,将针反覆上下提插。
  (2)捻传法: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左右来回旋传捻动。
  (3) 刮柄法:进针得气后,以拇指轻轻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反覆刮动针柄,以加强针感。
  (4) 弹动法:进针得气后,以食指或中指弹动针柄。
  (5) 震颤法:进针得气后,以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作小幅度及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临床针刺操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关系到针刺的疗效和防止异常情况的发生。具体操作时,要兼顾病人的体质、年龄和病情等不同情况来灵活掌握。
  (1)角度:指针体与皮肤面之间所成的角度而言。
  直刺:针体与皮肤面呈900角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如四肢、腰、腹等部。
  斜刺:针体与皮肤面呈300至600角刺入。常用于接近主要脏器部位,如胸、背部。
  横刺又称沿皮刺,针体与皮肤呈100至200左右角刺入。常用于头部及皮肉浅薄的部位。
  (2)深度:指针尖所达到的部位与皮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而言。按一般规律说,四肢部穴位可以深刺;对接近重要器官部位,如头、颈、项、背、胸、腰等处,针刺不可过深,宜用浅刺或斜刺。以免刺伤大动脉而出血,或刺伤肺组织而发生气胸,甚至刺伤脊髓而造成瘫痪。临床还有所谓「透针」,采用「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如「内关」透「外关」,「颊车」透「地仓」,「耳门」透「听宫」,「听会」等。
  3.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进针后为了探求或化加强针感而采取的操作方法。得气又称为针感,即针刺后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称得气。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千金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叫补法;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叫泻法。它们都是通过腧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的。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可见,针刺治病,根本在于调气。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机体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补泻效果。如当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又可起到泄热启闭的作用。又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止痉;使疼痛缓解;胃肠弛缓时,针刺可以使胃肠蠕动增强。由此可见,针刺时机体的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当然,针刺时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也和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机体的正气旺盛,经气易于激发,针刺的调节作用就显着,如机体的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则针刺的调节作用就较差。如坐骨神经痛,由于单纯性坐骨神经炎,则大多正实邪实,用强刺激的泻法,重泻则痛止;如系恶性肿瘤后期压迫坐骨神经之疼痛,因正虚邪实,虽手法不重,而已产生泻法的效用,往往稍重刺即正气受伤而疼痛增剧。
  (2)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促使人体在因素传化的条件,是实现补泻实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补泻的目的,进针以后,往往需要配合运用一定的手法。古代针灸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很多针刺补泻手法,如提插补泻、捻传补泻、徐疾补泻、平补平泻等,其中以平补平泻法最为常用。
  5.留针和起针
  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在穴内一定时间,以便于间歇行针或持续行针。这对针感不明显者,通过留针以待针下得气,称为「留针候气」;对进针后针感明显者,可以积蓄一定的刺激量来增强效果。一般疾病,经过捻传、提插等手法,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可以不留针。如治疗慢性病可留10至15分钟,对于剧痛、痉挛等症,需留针30分钟以上,并每隔数分钟行一定手法,保持针感,才能起镇痛解痉的作用。
  起针即出针。出针时先用左手拿消毒棉球压在针旁,固定皮肤,右手持针边捻边提,待针至皮下时,迅速拔出,再以棉球压住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漏针。
  (三)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晕针
  原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体弱、体位不当,或由于刺激量过大等。轻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出汗;重者更有四肢厥冷、晕厥、冷汗、脉细弱、血压下降等症象。
  处理:迅速出针,仰卧、放低头部,安慰病人,休息片刻即可。如重证见晕厥,可针人中、百会、内关、足三里等穴。弱仍不苏醒,须采取综合性抢救措施。
  预防:施针时,除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精神紧张等原因外,还要尽量采取卧位。
  2.滞针
  原因:由精神紧张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针下非常紧涩,捻转、提插困难或不能进针,病人亦诉说针下疼痛。
  处理:如因肌肉紧张,可以留针片刻,在局部按摩,然后再捻转出针:或在附近一寸左右处,再针1~2针,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即可将针顺利拔出。如因体位移动而出针困难者,不可误作滞针。
  预防:做好解释工作,并要仔细选择针具,以免事故的发生。
  3.弯针
  原因:多由患者移动原来姿势,使针体在组织内弯曲。
  处理:使患者恢复原来的姿势,放松肌肉;医者一手固定针柄,一手顺弯势出针、切忌捻转和用力抽拔。
  预防:针后嘱患者勿变动姿势和体位。
  4.断针
  原因:针根和针身有剥蚀伤痕或质量不好,或手法过强,体位移动较大等。
  处理:首先医者要沉着,使病人保持原来的体位,放松肌肉,如针身露出体外的立即拔出;如针身露出体外甚微,可用手压迫皮肤,促使针身显露,用镊子夹取,如针断「较深,应采用手术取出。
  预防:对已弯曲、有伤痕的针,要及时剔除。针刺时务使针体露出2~3分,不可全部刺入。
  5.出血与血肿
  原因:刺伤血管所致。
  处理:出血者以干棉球压迫针孔止血。血肿除压迫止血后,局部仍有青肿者,可用热敷,促使其吸收。
  预防:在眼球周围、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所在部位,均不宜做提插等其他手法。
  6.疼痛
  原因:针尖有钩;手法不熟练,进针缓慢;或针在皮肤的「痛点" 上以及骨膜等部位引起。
  处理:术前应注意选择和检查针具,并熟练运用进针指力。如因误伤组织者,应即将针提起,调换角度,再行刺入,尽量避开痛点;出针后仍有疼痛者,用艾条薰灸片刻即可。
  7.误伤重要脏器及其他组织
  原因:在重要脏器部位,以及内脏移位者,针刺过深、方向不当,或加用电针电流过大等原因而引起。根据各脏器的特点,可产生不同的表现,如气胸、肝脾出血疼痛等;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处理:轻者要静卧,防止感染,使其自行恢复;重者必须进行抢救。
  预防:要注意进针角度、深度、针刺强度,以及脏器是否有移位或肿大等现象。针刺哑门、风池等容易误伤其他组织者,要严格掌握深度、方向。孕妇在三个月后者,腰骶部、腹部,以及合谷、三阴交等感应较强的穴位也不宜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更要注意。


献花 x0 回到顶端 [5 楼] From:台湾新世纪资通 | Posted:2005-10-10 14:58 |
robert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受益良多!非常感恩!


robert
献花 x0 回到顶端 [6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8-07-29 21:10 |
johnangie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好厉害的针灸,谢谢大大的分享,虽然不懂,还是觉得不错!


献花 x0 回到顶端 [7 楼] From:台湾中华 | Posted:2008-08-07 21:40 |
derming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十四经脉腧穴和经外奇穴有阙漏,否则会更完美


献花 x0 回到顶端 [8 楼] From:台湾 | Posted:2008-09-21 09:19 |
毛利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很好的理论收下了...........3q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9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10-06-17 20:54 |

<<   1   2  下页 >>(共 2 页)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074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