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醫學]皮膚針
概述
1 定義
皮膚針為叢針淺刺法,是以多支短針同時淺刺人體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針刺方法。
2 皮膚針的特點
皮膚針是我國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的發展。《靈樞‧官針》:"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 由此可見它的刺激是在表皮部,簡便易學,無危險性,對許多病証療效獨特已經成為針灸醫生應掌握的針刺技術之一。
3 針具
皮膚針外形似小錘狀,針柄有硬柄和軟柄兩种規格,硬柄用硬塑做成,彈性小軟柄有彈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長度約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下邊散嵌著不鏽鋼短針。根据針的數目多少不同,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分支針)。針尖要求不可太銳,應呈松針狀,全束針類要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鏽蝕和鐵損。檢查針具時,可用干脂棉輕沾針尖,如針尖有鉤曲或有缺損,則棉絮易被帶動。 臨床上常用的是"七星針"分為二种:
集束七星針 針7支直徑0.4~0.6毫米、長2厘米的合金針,用銀絲纏繞成束,安置在針頭中,也可用鏽花針綁成束夾的筷子上臨時應用,針尖稅而無芒,針柄多為無彈性的硬質柄。由于7支針尖距离較近,不易刺入表皮損傷毛細血管,刺后針跡只留有一組充血的紅點。
散點七星針 將7支直徑0.4~0.6毫米、長5毫米的針分別裝入針頭的針盤內,周圍6支中間1支,針間距离為2毫米左右,針鋒稅利,針柄多為彈性柄,易于刺入皮膚刺破毛細血管,刺激后針跡處多有出血。
4 皮膚針療法治病依据
皮膚針療法之所以可以通過刺激皮表,調整臟腑、經絡之气,從而治療疾病,它的理論依据就是經絡學說中的皮部理論。 十四經脈各有大的分支,稱為十二別絡和十五絡脈等,還有許多小的分支,稱為三百六十五絡,各自再分出若干小絡,稱之為孫絡,布滿了各經循行范圍內的皮膚上,构成了十四個經絡分布區域,人體內臟和外界發生聯系,有依賴于皮部小絡,外界的信息由小絡傳遞于絡脈,由絡脈傳于經脈,再由經脈傳入內臟,人體才能根据信息,來調整适應外界變化;臟腑通過此傳遞線路,將不需要或是多余的气散發到外界,再從外界吸收需要的气(如日月精華之气等),來保持人體机能的陰陽平衡,使人體正常生存;人體也通過此通路執行防御,如衛气不足時,這一通路又成為邪气侵犯人體的主要途徑,由皮膚小絡進入絡脈,由絡脈進入經脈,從經脈侵入臟腑,引起臟腑疾病。
《素問‧皮部論》說:"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膚,則腠里開,開則邪客于絡,絡脈滿,則注于經,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這條通路也是針灸、气功、按摩、皮膚用藥等治療疾病的途徑,針灸刺激皮膚可以治療內臟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內臟疾病還可通過此途徑在皮膚上出現各种反應,如疼痛、壓痛、顏色變化、皮內結節等,這些反應已成為診斷的指標。 總之,皮部是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气散布的所在。皮部即是按十二經脈的外行線為依据,將皮膚划分的十二個區域。它位于體表,對机體有保衛的作用,同時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變。反之,通過皮部的治療亦可以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扶正驅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