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80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121296924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鮮花 x3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養身] 養生蔬果-山藥、蕃茄
《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報導 》


山藥
SARS當道,很多餐廳的「提升免疫力料理」便拿山藥當主角,醫學還證明它對防治高血壓、糖尿病、抑制癌症都有益處,它黏黏的汁液,則能補中益氣助消化,號稱「窮人補品」,但吃多不會胖,小孩轉大人、老人補元氣,吃它準沒錯。山藥還是種天然植物荷爾蒙,養顏美容勝過SKⅡ,又別名「天然垃圾網站廣告」,要不要多吃?

●山藥沙拉:山藥削皮洗淨,用稀釋的檸檬水泡2至3分鐘,取出以保鮮膜包好,冷藏透涼後,切成細條,放在生菜葉上,灑上松子、芝麻、海苔絲、枸杞子與原味優酪乳即可。

番茄
茄紅素可抗癌防癌,保護心血管系統,也能中和人體內易致病的自由基,抗氧化、防老化,淡斑瘦身、緊實肌膚。不過吃前請注意,傳統醫學認為番茄較寒,腸胃不好的不宜空腹吃;而且吃煮過的番茄料理,會比生吃番茄收到更多的茄紅素。

●番茄湯:番茄洗淨切塊,用果汁機打成汁備用。起油鍋炒香去皮的馬鈴薯塊、芹菜段、洋蔥,再倒入番茄汁,熬煮20至30分鐘,至熟爛濃稠即可。可加入牛肉塊變「番茄牛肉湯」。
【2003/05/07聯合報】

甘蔗

甘蔗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RoxB,拉丁學名「Saccharum」是指糖或甜的意思,「Sinensis」即中國,指甘蔗產於中國。在醫藥文獻中最早記載於魏晉.陶弘景著《名醫別錄》,以後歷代諸家本草都有沿用著錄,又名竿蔗《隨息居飲食譜》、干蔗《南方草木狀》、薯蔗《南都賦》、竹蔗《食療本草》。本草綱目引野史一書說:呂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側種,根上庶出,故字從庶也。嵇含作干蔗,謂其莖如竹竿也,這就是甘蔗的名源。

宋.王灼著《糖霜譜》說,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淺。曰芳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紅蔗,亦名紫蔗,即崑崙蔗也,只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尤為雋永也。說明了古代甘蔗的種類和用途。

甘蔗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毒。止嘔噦反胃,寬胸膈。李時珍說: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蔗漿消渴酒,自古稱之。

按照中醫藥的功能,甘蔗有解熱止渴,和中寬膈,生津潤燥,助脾健胃,利尿,滋養的功效。可用於口乾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秘結,反胃嘔吐,消化不良,發燒口渴。甘蔗汁生飲性甘寒,適宜熱病傷津,心煩口渴,身熱尿赤,肺燥咳嗽,而熱性病飲生蔗汁最好,喻為「天生復脈湯」。

但甘蔗汁煮熱則性轉溫,則有補益功效,具有益氣補脾,和中下氣,滋養保健功能。古人說甘蔗為脾果,是因為甘蔗汁入脾經,有助脾的作用。

然而無論對人多營養、有益的東西,還是有負面的作用,大都因食物的性味變化,和人的體質、虛實,是否相宜或禁忌等影響有密切關係。

甘蔗對於人體有很多功用益處,比如說甘蔗可解酒;但本草也說:共酒食,生痰;多食發虛熱,動衄血(即流鼻血)。所以說甘蔗能解酒,卻又會生痰(生痰是一種中醫病症)。又說砂糖能解酒毒,則不知經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漿之性異矣。這就是甘蔗或汁,生飲、熱飲及製成糖等的性味作用都不同。舉如晁氏著《客話》中說:「甘蔗煎糖則熱,水成湯則冷。」確實如此,多吃糖會使身體生熱,但發燒喉痛時臺灣民間習用糖、澱粉沖溫開水飲服也很有效。唐.王維詩:「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可知古人早已了解生蔗汁可用於清熱、消食、解酒。然而生甘蔗甘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使用」」所以說,甘蔗雖稱為脾之果,有益脾胃之功,但中醫理論說「脾惡濕」,所以濕寒的人食甘蔗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還有甘蔗若發霉、生酒味、酸化者不可食用,會引起中毒。總之,任何食物都有宜忌,而非絕對有益或有害。今人視甘蔗為普通食物,盛產時便宜且隨處買得到,但若適時適症食用,對健康大有助益,古記一方謂:「盧絳中病痁疾疲瘵(即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虛損,勞困疲憊證),忽夢白衣婦人云:『食蔗可愈。』及旦買蔗數挺食之,翌日疾愈。」

【成份篇】

甘蔗可食部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鈣、磷、鐵等成分。甘蔗汁中含天門冬素、天門冬氨酸、丙氨酸、纈氨酸、絲氨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氨基酸。莖節含維他命B6,莖端含維他命B1、B2。蔗糖主要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甘蔗所含的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都對於人體健康有益。甘蔗渣中含有對於小鼠艾氏癌和腫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類等藥理作用。

【實用篇】

1、甘蔗的幼芽及莖端幼嫩部分,採收調理炒食、或做湯食用皆味美可口,為最好的山珍佳品,是纖維食物的最佳來源。
2、冬天寒流來襲,常會口唇皸裂、手腳皮膚燥裂,用甘蔗切片輕擦效果極佳。
3、口臭、口腔發炎疼痛,可用甘蔗汁含漱後吞下。
4、小兒口疳(小兒口舌生瘡),可用甘蔗皮燒研末,含口中。
5、反胃嘔吐,用甘蔗汁七份,生薑汁一份,調和,慢慢少量飲服。

香蕉
香蕉為芭蕉科Musaceae植物香蕉MusasapientumLinn.的果實。「Musa」即芭蕉屬,其義源於羅馬國第一代大帝的侍醫AntonioMusa而來。「Sapientum」為賢者、創造者之義。我國早於《晉.名醫別錄》及《南方草木狀》兩書均收載有甘蔗,《明.本草衍義》稱芭蕉,《史記》注稱天苴、芭苴。《桂海虞衡志》稱蕉子,《本草求原》稱蕉果,至《清‧本草綱目拾遺》始稱香蕉,並通稱於今。其釋名依李時珍說:「按陸佃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蕉,故謂之焦,俗謂乾物為巴,巴亦蕉意也。芭苴,乃蕉之音轉也。蜀人謂之天苴。異物志云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密,四五枚可飽人,而滋味常在牙齒間,故名甘蕉。」甘與甜同意,香蕉因味甘美而芳香得名吧!

【效用】

香蕉果實味甘甜芳香,性寒無毒,熟時生食,可止渴、潤肺。《食療本草》記載: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乾者,解肌熱,煩渴。《日用本草》:除小兒客熱,壓(解)丹石毒。《本草綱目》:清脾滑腸,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瀉、止痢。總之,香蕉有止煩渴、潤肺腸、通血脈、填精髓、解酒毒、降血壓等功效,生食、或用成熟香蕉剝去皮和冰糖煮熟服食,適用於食治發燒、煩渴、便秘、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牙痛、咽喉痛、痔瘡出血。香蕉根生品搗汁服用,能清胃火,解熱,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牙痛。用此汁梳頭髮,可使萎黃頭髮變黑;外擦能治燙火傷。香蕉莖葉煎服治水腫、腳氣、高血壓;香蕉花燒存性,研末,調鹽水服能治胃腹疼痛。

【禁忌】

香蕉性寒,脾胃虛寒、胃疼腹瀉者宜少食,此外,臺灣民間家戶皆曉身體疼痛、肌肉麻痺、新傷治療期間及胃酸過多時均不宜食。

【種類】

香蕉原產亞洲南部之中國南方、印度喜馬拉雅山山麓至西印度群島等熱帶地方。今泛布世界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廣為栽培。芭蕉屬(Musa)植物種類繁多,其栽培種約六十種以上,食用蕉品種類達數百種之譜。可分為生食種.香蕉(MusasapientumLINN)、煮食種.粉香蕉(MuseparadisiacaLINN)、矮種香蕉(MusacavendishiiLAMB)等三大群系,各具特性及品種。臺灣地區栽培品種有:(1)北蕉,一名本地種、高腳種。(2)仙人蕉。(3)粉蕉,一名低腳種。(4)木瓜蕉,一名木瓜芳蕉。(5)紅毛蕉,一名香港種。(6)蘋果蕉,一名夏威夷種。(7)冰淇淋蕉。香蕉,臺灣民間習呼芎蕉,乃指其果形似弓,加艸字轉殊用「芎」字矣。為巴蕉屬(Musa)植物中無核果可食類而言,是狹義的食用蕉之總稱。臺灣香蕉從大陸引種栽培迄今逾二五○年歷史,早年為臺灣經濟扮演重要角色,有青果之王、果中皇后美稱。

【成分】

香蕉果實,主要供生食用,風味優美,營養價高,有謂「一條香蕉勝過一顆蘋果的營養價值」。全條香蕉脫水乾燥稱為香蕉乾,食之別有風味,容易貯存。香蕉也可直接煮熟食用,切片曬乾或用此乾片研粉貯用亦可。

香蕉果肉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主要有機營養成分,以及鈣、磷、鉀等無機成分及維他命A、B、C、E、F、胡蘿蔔素等,但含鹽分量很低,而幾乎不含膽固醇。食用香蕉不僅能供給人體豐富營養和多種維他命來源,非洲一些民族還認為常吃香蕉,可使人皮膚柔嫩光澤、眼睛明亮、精力充沛、延年益壽。香蕉粉和麵粉焙製麵包,風味特佳,容易消化,老少咸宜,製成各種餅乾亦佳,東南亞貧困地方常以香蕉為主食或代糧。

木瓜

木瓜原名番木瓜,為番木瓜科Caricaceae植物番木瓜CaricapapayaLINN.的果實。而中藥用的木瓜則為薔薇科Rosaceae植物木瓜ChaenomolessinensisKOEHNE,同屬多種植物的果實,兩者原植物種類完全不同。番木瓜屬名「Carica」,果實像無花果的意思,原為無花果的種名;其種名「Papaya」,為東南亞地方土名papaia稱番木瓜而來,原產熱帶美洲,廣泛於世界熱帶各地大量栽培。我國自古習慣將國外稱番邦、番地,其果如瓜,木本,故名番木瓜、番瓜,臺灣及兩廣則通稱木瓜。《清‧植物名實圖考》以番瓜之名著錄說:「番瓜產粵東,海南家園種之,樹高二三丈,枝直上,葉柄旁出,花黃,果生如木瓜大,生青熟黃,中空有子,黑如椒粒,香甜可食。」又引羅江縣志:「石瓜,一名冬瓜樹,可治心痛云。」考其文及圖正是番木瓜。古籍中尚有廣東的肇慶府志稱萬壽果、嶺南雜記稱蓬生果、乳瓜、陸川本草稱木冬瓜。

番木瓜自收載於圖考開始,至今傳入我國及亞洲熱帶地方已超過一五○年歷史。臺灣最早是由廣東傳入,年代已不可考,至一九○三年從夏威夷引進新品種及一九一五年引入爪哇種。當時推廣栽培只供作養豬飼料,至一九○八年才開始宣傳供食用推廣,此後就逐漸大量種植,大部分供應鮮果日常食用之外,最著名是木瓜牛奶飲料,還有可以做蔬食,炒、煮、醃或加工製成蜜餞等各種食品,都味美可口,營養豐富,益人健康。

【成分】

果實含豐富糖分、有機酸、蛋白質、脂肪、維他命B、B1、B2、C、G及消化、鈣、鐵等營養成分。尚含多種類一般成分和藥效成分。

【功效】

番木瓜是一種很好的營養品,也是良好的食療果品。果實有健脾胃、助消化、通兩便、清暑解渴、解酒毒、降血壓、解毒消腫、通乳、驅蟲等功效。用於食治消化不良、胃炎胃痛、十二指腸潰瘍、心脘痛、高血壓、壞血病、產婦乳汁少、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其功效如下:
1、果實具有強心作用。
2、木瓜蛋白能幫助蛋白質消化,可用於慢性消化不良、胃炎。
3、未成熟果漿汁對於炭疽病灶中能消化損壞組織,而健康組織則不受影響。
4、蛋白水溶液能溶解小血塊,並能溶解黏稠膿物,可用於壞死組織創傷、慢性中耳炎等治療;並有明顯抗原及抗凝血作用。
5、其蛋白質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副痢疾桿菌等作用。
6、乳汁能殺滅阿米巴原蟲及蛔蟲。乳汁外用擦治濕疹、癬等皮膚病效果良好。
7、番木瓜鹼具有抗淋巴性白血病細胞的強烈抗癌活性,及抗淋巴性白血病的腫瘤細胞活性。
8、用番木瓜擦臉、洗手可去除蛋白質、油質積留污穢,是一種良好的皮膚清潔劑。

【宜忌】

番木瓜性味甘平、微寒、無毒,大部分的人都適合食用,並且有益健康。惟有體質虛弱及脾胃虛寒的人,不要經過冰冷後食用較好。授乳期間的婦女食用可增加乳量。常年消瘦消化不良的人,不妨嘗試多食木瓜,可以豐腴一些。

蘋果

蘋果為薔薇科Rosaceae植物,蘋果MaluspumilaMicc.的果實,為蘋果拉丁學名的代表種,原產西伯利亞西南部及土耳其,歐洲經長期栽培,一八七○年傳入我國山東,稱為西洋蘋果。不過早在自西方引進一千多年前,我國魏晉(西元二二○~四五○年)年間,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已收載有一種「柰」,一名頻婆。據考與此學名同種同物,或許我國自古北方已有分布,或直接從西伯利亞來者。另於宋(西元九十二年)劉漢、馬志著《開寶本草》收載有「林檎」一種,一名來禽、文林郎果。林檎(花紅)MalusasiaticaNAKAI日人稱為,也就是今天國人或日人通稱的蘋果。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太郎說:「是從漢名「林檎」音名轉化而來;有一說我國栽培蘋果乃傳自日本,不過中國於唐.《千金食治》中就有栽培食用蘋果的記載了。」

前者所稱蘋果的種名「Pumila」是指矮小的意思,由歐、美傳來,故稱為西洋蘋果;後者種名「Asiatica」指產自亞洲、東方的意思。柰、林檎、西洋蘋果是名異而同屬一類無疑,如綱目。李時珍說:「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青者為綠柰。」

另《食性本草》載云:「林檎有三種,大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小者味澀為梣。」李時珍則說:「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

至於現在通稱蘋果之名,起於何時筆者未察,但在歷代本草記載「柰」的別名有頻婆(廣志)、平波(飲善正要)及學名Pumila等都有「蘋」的諧音,或又因為是果樹而成為「蘋果」吧!清.《植物名實圖考》在柰項,記柰,別錄下品,即蘋果,又林檎與柰同類皆屬之。

總之,林檎、柰、西洋蘋果源出蘋果總名,品種很多,讀者有機會可以到梨山、福壽山等地農場參觀就一目了然了。

蘋果是世界著名的高貴水果,形、質、色、香、味俱佳,故有水果之王美譽。唐.《千金食治》云:「益心氣」;唐.《食療本草》云:「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元.《飲善正要》云:「止渴生津口清」;《滇南本草圖說》云:「治脾虛火盛,補中益氣。」《隨息居飲食譜》云:「潤肺悅心,生津開明,醒酒。」總之,蘋果有生津、止渴、潤肺、養神、除煩、清熱、解暑、化痰、開胃、耐饑、醒酒等功效。中醫所說的諸氣不足、消化不良、氣滯不通者,以蘋果絞汁服,可消食順氣。蘋果燉膏名玉容丹,通五臟六腑,走十二經絡,調營衛而通神明,解溫疫而止寒熱。

西方人則說一天一顆蘋果不用看醫師;現代醫學也認為蘋果是病人補助食物中的重要水果。若由其成分、功效來看,此言非虛。

【成分及作用】

蘋果含豐富糖類,主要含蔗糖、還原糖,以及蛋白質、脂肪、多種維他命及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尚含蘋果酸、奎寧酸、檸檬酸、酒石酸、單寧酸、黏液質、果膠、胡蘿蔔素,果皮含三十蠟烷。蘋果內含鉀鹽,可使體內鈉鹽及過多鹽分排出,有助降低血壓。蘋果所含的有機酸類成分,能刺激腸蠕動,並和纖維素共同作用可通大便,保持大小便暢通。蘋果含果膠物質,可以調整人體生理機能;而其所含單寧酸可同時緩治輕度腹瀉和便秘。單寧酸及有機酸均有收歛作用,並能吸收細菌及毒素。蘋果還可降低血中膽固醇。

【效能】

蘋果含豐富有益人體的營養成分,有預防和消除疲勞功能。其主要效能及用法列舉如下:
(1)治高血壓:以鮮蘋果每次二○○~二五○克,生食或絞汁服用,每日三次。或以蘋果皮煎服,亦有效。
(2)每天飯後吃一粒蘋果可治慢性胃炎、反胃及消化不良等症。
(3)美容:要去除青春痘、雀斑、黑斑等,可用半個蘋果、檸檬三片、鳳梨五○克、芹菜三○克、高麗菜二○克,一起絞汁,過濾後調蜂蜜或冰糖服用。

【禁忌】

《名醫別錄》云:「多食令人肺壅臚脹,有病尤甚。」肺壅即是肺悶塞,臚脹就是腹脹。

西瓜

西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植物西瓜CitrullusLanatusMatsum.etNAKAI的果實。陶弘景注本草時在瓜蒂一項,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又說在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國的緣故。按《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來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間的《日用本草》、《食療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種中國,當初稱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則有待考證。西瓜品種很多,不只現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綠,其瓤則有紅、白品種,其種子有黃、紅、黑、白色等品系,現在西瓜品類更無可計數了。

西瓜果皮、果肉、種子都可食用、藥用。

籽殼及西瓜皮製成「西瓜霜」專供藥用,可治口瘡、口疳,牙疳,喉蛾(急性咽喉炎),及一切喉症。

西瓜果肉(瓤)有清熱解暑、解煩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來治一切熱症、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發炎、酒醉。

西瓜皮用來治腎炎水腫、肝病黃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潤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殼用治腸風下血、血痢。

《本經逢源》記載:西瓜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能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白虎湯為漢傷寒論方,功能清熱生津,解渴除煩,即指西瓜皮與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氣發瘟熱,覓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湯沃雪。

【療效】

西瓜在古今用於民俗治病和食療保健的資料甚豐。例如:
1、《松漠記聞》云:有人苦於目病,令以西瓜切片曝乾,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2、《隨息居飲食譜》云:食瓜腹脹者,以冬腌菜瀹湯飲即消。目赤口瘡用西瓜肉曝乾腌食之;唇內生瘡用西瓜皮燒研噙之;食瓜過多成病用瓜皮煎湯解之;口腔炎用西瓜皮曬乾,炒焦,加冰片少許同研末,用蜂蜜調塗患處。
3、糖尿病、尿混濁,用西瓜皮、冬瓜皮十六克,天花粉十二克,以水煎服。
4、高血壓用西瓜支乾品十三克,草決明子十克,以水煎代茶飲。
5、酒精中毒,酒醉後頭暈、煩渴,飲西瓜汁一碗。

【成分及效能】

西瓜果肉:含蛋白質、葡萄糖、蔗糖、果糖、蘋果酸、瓜氨酸、穀氨酸、精氨酸、磷酸、內氨酸、丙酸、乙二醇、甜菜鹼、腺嘌呤、蔗糖、蘿蔔素、胡蘿蔔素、番茄烴、六氫番茄烴、維他命A、B、C、揮發性成分中含多種醛類。

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B2、澱粉、戊聚糖、丙酸、尿素、蔗糖等。

西瓜果肉所含瓜氨酸、精氨酸成分,能增大鼠肝中的尿素形成,而導致利尿作用。種子含一種皂樣成分,有降血壓作用,尚能緩解急性膀胱炎功能。新鮮西瓜皮鹽醃後可作小菜。

西瓜生食能解渴生津,解暑熱煩躁。有「天生白虎湯」之稱,我國民間諺語云:夏日吃西瓜,藥物不用抓。說明暑夏最適宜吃西瓜,不但可解暑熱、發汗多,還可以補充水分,號稱夏季瓜果之王。在新疆哈密地方日夜溫差大,白天熱,夜寒冷,故俚語云:朝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

【宜忌】

西瓜是最自然的天然飲料,而且營養豐富,對人體益處多多,但西瓜優點雖然很多,大量或長期吃副作用也不可輕忽。

明.汪穎《食物本草》云: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百虎湯之號,然亦不宜多食。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洒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

元.李鵬飛《延壽書》云:北人稟厚,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致霍亂。又云:防州太守陳逢原,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舉動,皆食瓜之患也。

因此,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寒,寒積腹痛,小便頻數,小便量多;以及平常有慢性腸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於虛冷體質的人均不宜多吃。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可一次吃太多或長期大量吃,因西瓜水分多,多量水分在胃裡會沖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

西瓜變質後不可以吃,容易引起胃腸病而下痢。惟清.張璐《本經逢源》云:西瓜,甘寒降瀉。子仁甘溫性升,開豁痰涎之理是其本性。又引《相感志》云:食西瓜後食其子,即不噫瓜氣,其溫散之力可知。

過食瓜果類致使胃腸寒積腹痛者,酌服中藥理中湯可治。西瓜裨益於人雖多,慎記台灣民間俚語云:日吃西瓜,半夜反症。

甜瓜

甜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l植物甜瓜CucumismeloLINN的果實。李時珍說:「瓜字,篆文象瓜在鬚蔓間之形。甜瓜之味甜於諸瓜,故得甘甜之稱。」王楨說:「瓜頰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是也,供菜者為菜瓜,胡瓜、越瓜是也。」從而了解「瓜」字源,甜瓜名源及果瓜、菜瓜之分。

甜瓜自古亦非一種,如《圖經本草》云:有青、白二種。《本草綱目》亦云:其類甚繁,有團有長,有尖有扁,大或徑尺,小或一捻,其稜或有或無,其色或青或綠或黃……。指出瓜品很多,不可枚舉。

從形狀、大小、紋理、顏色之分,今台灣栽培甜瓜,可分東洋系和西洋系兩大系統,各有不同品種。種名Melo是指甜蜜的意思,也是甜瓜類的總稱,又名甘瓜、果瓜、香瓜。中國最著名的有新疆哈密瓜、蘭州醉瓜、山東銀瓜、浙江陰瓜、甘肅甜瓜。台灣甜瓜栽培以臺南縣及屏東縣境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其他地方也可見零星栽培。全年可以種植生產,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甜瓜。

【成分】

果實主要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維他命B、C、有機酸類、胡蘿蔔素、磷、鈉等營養成分。甜瓜吃起來質脆水多,味甜氣香,可口宜人,不同的品種尚有不同風味,均甚受人喜愛。除了生用嚼食外,也可以打成果汁、製果醬、製罐頭、醃曬做脯,未熟果實可做蔬食烹調各種菜餚。

【療效】

甜瓜根、莖、葉、花、果、果蒂、果皮、種子均可供藥用,可參閱中醫藥相關資料。全草解毒消腫,治痔瘡腫毒、痔漏管瘤、臟毒滯熱。
果肉 味甘,性寒無毒,清熱利尿、止渴,可治暑熱、發燒、中暑、口渴、小便不利、口鼻生瘡。

莖治鼻中息肉,齆鼻。
葉治頭癬,生髮。
花治心痛咳逆,外用治療毒瘡。
皮治熱病,煩渴,牙痛。
蒂(果柄)治食物中毒、食積不化,痰盛濕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種子散結消瘀、清肺化瘀、潤腸、排膿。治腹內結聚、腸癰、咳嗽痰沫、大便不暢。

甜瓜蒂著錄於《神農本草經》為上品之藥,另從湖南馬王堆西漢古墓女屍解剖內發現有甜瓜子,由此得知我國栽培甜瓜食用、藥用甚古,應有二千年以上歷史了。

據近代研究發現甜瓜蒂含苦毒素,具有催吐作用,因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嘔吐,適量內服可急救食物中毒,而不會被胃腸吸收,故無虛脫及中毒等害處。中醫原為催吐藥,能催吐胸膈痰症、宿食停聚和食物致毒食物。

我國生藥學家葉橘泉著《食物中藥與便方》記載:可治黃疸及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硬化病。用甜瓜蒂烘乾或焙乾,研細末,取○.一公克,分六份,先用兩份,從兩鼻深深吸入,約四十分鐘後,清潔鼻腔後再吸兩份,再隔四十分鐘再吸兩份,分三次將○.一公克藥量吸完。每隔七日後用同法再做一次,吸完○.四克為一療程。普通一般性肝炎,兩個療程便見效果,肝硬化則約三~五個療程。

吸藥後常使鼻腔流出大量黃水,吸藥時患者頭須向前傾,讓黃水順利流出,切勿吞嚥,以免引起腹瀉。有時出現頭痛、畏寒發熱等類似感冒症狀,肝脾疼痛加劇,不過大多一天左右症狀可自然消失。據臨床實驗報告效果良好。
如用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可用瓜蒂末,吹噴鼻中患處,一日二~三次。

【宜忌】

甜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是廣受人們喜愛的瓜果,但有不少因身體體質或疾病不宜多食、慎食者。

《彌真人食忌》云:多食發黃疸,動冷疾令人虛羸多忘,解藥力,或反胃。腳氣人食之,患永不除也。

《食療本草》云: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癥癖人不可食之,多食令人惙惙虛弱,腳手無力。

《台草衍義》云:多食未有不下痢者,為其消慣陽氣故也。

《本草綱目》云: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

《稽聖賦》云:瓜寒於曝,油冷於煎,此物性之異也。因甜瓜性寒,有吐血、咳血、十二指腸及胃潰瘍、慢性腸炎、脾胃虛寒、寒積腹脹或腹痛、小便頻數、心臟病等人慎用或忌用。

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宜大量常吃,因甜瓜水分很多,吃太多在胃裡會沖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痛腹瀉。

《食療本草》云:甜瓜食多腹脹,可食鹽花,成水消之。

葡萄
葡萄幾乎占全世界水果產量的四分之一,可說是利用價值極高的作物。

葡萄為葡萄科Vita-ceae植物葡萄VitisViniferaLINN.的果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酺,飲人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經》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由此得知我國栽培葡萄甚古,品種也多。據近代文獻指出葡萄多分布於溫帶至亞熱帶地區,葡萄屬植物全世界約六十種,我國約二十五種,台灣約七種。世界栽培品系有歐洲品系(Europeangrape)及美洲品系(Foxgrape)兩大系統,兩系雜交育種後品種愈多,品質愈優良,其中有分食用品系和釀酒品系。葡萄在全世界水果類生產量幾占四分之一,以法國、義大利產量最多。台灣以苗栗縣、台中縣和彰化縣栽培面積最大。葡萄顆顆晶瑩玲瓏可愛,纍纍成穗富麗令人垂涎欲滴。世界名酒都出於葡萄之造,鮮果美味可口,乾果別有風味,果汁清涼宜人,果醬調食最佳,對於人類的利用價值連城。

【成分】

葡萄果實含豐富營養成分,主要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維他命(A、B1、B2、B12、C、E等)、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食品纖維素、卵磷脂、菸鹼酸、蘋果酸、檸檬酸、尼克酸等有機成分;尚含鈣、磷、鐵、鉀、鈉、鎂、錳等無機成分。根及藤葉含膠質、鞣質、糖類、碳水化合物;藤葉尚有各種有機酸類成分。

【功效】

葡萄食療對於心性、腎性及營養不良性等水腫及胃炎、腸炎、痢疾、慢性病毒性肝炎、疹、痘瘡有效。能補諸虛不足,延長壽命。葡萄乾為營養食品,有滋養、健胃、益氣功能,適合於虛弱體質者食用,能開胃增進食慾,並有補虛、止嘔、鎮痛功效。葡萄製酒富含維他命B12,對惡性貧血有益,有營養強壯功能,並提高人體機能性作用。葡萄含天然聚合苯酚,能與細菌及病毒中的蛋白質化合,使之失去傳染疾病能力,對於脊髓灰白質病毒及其他一些病毒有良好殺滅作用,而使人體產生抗體。據魏文帝詔群臣曰:「蒲桃(即葡萄)營夏末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多汁,除煩解渴。又釀為酒,甘於麴蘗,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甯有匹之乎。」可見自古即被視為珍貴水果。

葡萄功效,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名醫別錄》說:「逐水,利小便。」《藥性論》說:「除腸間水,調中治淋。」《本草圖經》說:「時氣痘瘡不出,食之,或研酒飲,甚效。」《滇南本草》:「大補血氣,舒筋活絡。總之,葡萄能滋養強壯,補血氣,壯筋骨,利小便。用治氣血虛弱,心悸盜汗,肺虛咳嗽,風濕痹痛,小便不利,水腫,淋症。」

另外食療和綱目等本草記載葡萄根及藤葉有祛風濕、利小便、鎮靜止痛功效。用治風濕痹痛、腰腳疼痛、關節痛、小便不利、水腫、肝炎、黃疸,葉外用治無名腫毒。據現代研究,藤有抗癌作用,常用於食道癌、肝癌、淋巴腫瘤、乳腺癌、肺癌等。

【禁忌】

《本草衍義補遺》云:「葡萄屬,東南人食之多病熱,西北人食之無恙,蓋能下走滲道,西北人稟氣厚故耳。」《補養方》云:「葡萄,甘、酸、溫,多食令人卒煩眼暗。」《本草逢原》云:「多食令人泄瀉。」就一般學理認為葡萄是營養價值很高的果品,特別是含糖類很高,因此容易產內熱,所以陰虛內熱,津液虧損,便秘者不宜食。總之,葡萄營養豐富,糖多性溫,多食會引起內熱、便秘或腹瀉、煩悶不節等副作用。



梨為薔薇科Rosaceae植物,分為:一、中國梨系,包括(1)白梨PyrusbretschneideriREHB;(2)秋子梨PyrusussuriensisMAXIM;(3)沙梨PyruspyrifoliaHAKAI;以上三種為中國梨三大品系,其中前二種為中國北方品系,多分布於黃河以北至東北等地區;第三種則為中國南方品系。二、西洋梨系:西洋梨PyruscommunisLINN,為歐、美所栽培的梨品系代表種。

梨在我國早於周朝就有栽培的記載,又名山檎、玉露、蜜父。中藥經典中於魏晉期間《名醫別錄》始著錄,一名快果、果宗、玉乳。據元.《本草衍義補遺》朱震亨說:「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又原典著者陶弘景說:「梨種殊多,並皆冷利,多食損人,故俗人謂之快果。」本草徵於性味得其名源,也指出梨的種類很多,就上述四品系中世界各地培育出來的梨品種當是多彩多姿不勝枚舉,數以千計。

現今比較典型的分為(一)沙梨系統:廿世紀梨、新世紀梨、橫山梨、長十郎梨、菊水梨、新興梨、環山大梨、松茂大梨、望洋大梨、今村秋梨等十品類以上。(二)白梨系統:鴨梨、慈梨等。(三)西洋梨系統:巴梨、紅巴梨、法蘭西梨等。(四)雜交梨系統:扁蒲梨、太平洋梨、高接梨等。

中國梨(東方梨)以橫山梨最多,種植地區以台中縣最多,苗栗縣次之,其他各地尚有零星栽培。分布全省山區至中海拔高山地區。我國大陸自古以來著名梨及產地有:河北鴨梨、山東萊陽梨、安徽碭山梨、陜西彬州梨、香蕉梨、蘋果梨、棗梨。台灣產著名的有高海拔的梨山橫山梨、低海拔晚橫山梨;及高山的廿世紀梨、新世紀梨、幸水梨。市面一年四季在市場、小攤、流動小貨車上處處可見玲瓏可愛、形色異趣的梨果,其中因產期的差異有自產和進口交替供應不斷,隨時有得吃。

梨果吃起來清脆多汁,味微甜、酸、澀,別有滋味,有「百果之宗」的美譽。自古不僅為食用,亦供藥用。歷代醫記載如下:
唐.《千金.食治》說:「除客氣熱,上心煩。」
唐.《本草》:「主熱咳,止渴。」
《食療本草》:「主胸中痞塞熱結者,可多食生梨。卒闇風失音不語者,生搗汁一合頓服之,日再服。」
《日華子本草》:「消風,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胸中熱結,作漿吐風痰。」
《開寶本草》:「主客熱,中風不語,又療傷寒發熱、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塊食積,霍亂吐瀉」︽本草綱目》:「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
《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功效】

關於梨在醫藥運用的論說,舉如《本草衍義》說:「梨,多食則動脾,少者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本草綱目》說:「『別錄』著梨,止言其害,不著其功,……故不知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爾。」《本草經疏》說:「膏粱之家,厚味釅酒,縱恣無節,必多痰火卒中癰疸之病,數食梨,可變為安,功難盡述。」《重慶堂隨筆》說:「凡煙火、煤火、酒毒,一切熱為患,啖之立解。溫病燥病,及陰虛火熾,津液燔涸者,搗汁飲之立效。」

試歸納其功效如下:

梨果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症、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梨果皮 清心、潤肺、降火、生津、滋腎、補陰功效。根、枝葉、花 潤肺、消痰、清熱、解毒之功。

【成分】

梨果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蘋果酸、檸檬酸、果糖、蔗糖、葡萄精、維他命B1、B2、C等有機成分。尚含鉀、鈉、鈣、鎂、硒、鐵,錳等無機成分及膳食纖維素。

【禁忌】

陶弘景《名醫別錄》說:「梨種殊多,並皆冷利,多食損人。」因梨性寒,故有胃寒嘔吐、寒咳、脾虛泄瀉、便溏、婦人產後、小兒痘後、金瘡等患者,宜慎食或忌食。

鳳梨

鳳梨為鳳梨科Bromeliaceae植物鳳梨AnanascomosusMERR的果實。其名源見台灣府志:﹁鳳梨,葉薄而闊,而緣有刺,果生於葉叢中,果皮似波羅蜜而色黃,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故名。﹂《清‧植物名實圖考》收載名波羅露兜子,乃鳳梨、波羅蜜、露兜果表面均有突起物,故混名。台灣民間習稱茥菜、黃菜、黃梨。原產南美洲,至今巴西尚有野生種,以此為基地移傳西印度群島、中南美洲,而至世界各地。約十六世紀傳入印度、馬來、非洲及東方各地。我國最早約一六○五年間,由葡萄牙人傳入澳門,復從澳門傳於廣東、海南島,再由海南島傳入福建至台灣。台灣栽培鳳梨始於康熙末年(約西元一六九四年),距今約三百餘年了。

台灣栽培的鳳梨可概分為三大類,從最早引進者稱本地種(或稱在來種),後來從國外改良後引進者稱外國種(或稱南洋種)及經過雜交育成者稱雜交改良種。從以上三大類鳳梨中經農業機構研究培育優良品種,定名台農統一編號,多年來推廣大量栽培者,主要為台農一號至十一號。鳳梨分品果食用類和加工罐頭兩大類,其中以台農四、五號為果品生食用品種,又其中台農四號甜味高,無纖維,不需用刀削皮,可直接用手剝取,如同食釋迦,故名釋迦鳳,以及台農十一號果肉細緻,具特殊香氣,稱香水鳳梨。而以台農一、二、三及七、八號為製罐用品種,另有台農六號為果食用和製罐用的兼用品種。台灣大規模栽培主要在南投、彰化的八卦山麓,台南關廟,屏東及台東縣等地區。

鳳梨在台灣不只是豐富的水果來源植物,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除大量供作水果食用外,加工製造鳳梨罐頭及飲料、果醬銷售國內外,製作蜜餞、鳳梨酥等甜點亦頗負盛名。尚可利用殘渣製造酒、醋。

【成分】

鳳梨果實含豐富的營養成分,糖類、碳水化合物、有機酸、氨基酸、尼克酸、蛋白質、脂肪及維他命A、B、C、G;核黃素、胡蘿蔔素、硫胺素、膳食纖維;無機成分如:鐵、鎂、鉀、鈉、鈣、磷等。

【作用】

鳳梨果實汁液豐富,纖維柔脆,酸甜適中,芳香可口,特別含有一種天然消化成分,稱鳳梨酵素,有類似木瓜酵素的作用,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促進食慾,飯後食用,對於飲食保健最為有益。

在醫藥方面功用,具有利尿、解熱、解暑、解酒、降血壓,抗癌等功效。適當吃鳳梨對於腎炎小便不利、高血壓、熱咳、咽喉腫痛、支氣管炎、消化不良、酒醉等症狀有相當好的食療效果。

【宜忌】

鳳梨如同番木瓜最適宜飯後食用。有胃寒、寒咳、虛咳者,不宜生食或生飲鳳梨汁,可煎煮後食用。有皮膚濕疹、瘡癤者忌食。

台灣民間傳說有些人在大熱天吃鳳梨會產生過敏症,稱為鳳梨沙症,引起皮膚斑疹、浮腫瘙癢、煩躁難受的症狀,服鹽水可以解,或沾鹽食鳳梨即可預防此種過敏症。

楊桃

楊桃為酢醬草科Oxalidaceae植物楊桃AverrhoacarambolaLinn.的果實。一名五斂子、五稜子、羊桃、楊桃。我國最早於晉‧稽含著《南方草木狀》云:﹁五斂子,大如木瓜,黃色,……上有五稜,南人採稜為斂,故以為名。﹂又《本草綱目》李時珍云:﹁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楊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蝳,上有稜,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此兩書釋其名源,述其形狀,至為詳實。台灣自來通稱「楊桃」,楊乃陽的訛音,故仍以楊桃為正名正字。

楊桃原產地未詳,大都認為產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等地。我國於漢朝就有栽培記載,今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亞洲東南亞、印度;美洲巴西等熱帶地區均普遍栽培。台灣約一八○○年從華南引入,也許更早便隨大陸移民攜進,一九三五年日人櫻井芳次郎氏從印度引進,一九六五年台灣農業推廣中心復從印尼引入。今台灣中南部及東部大量作經濟水果栽培外,各地都有零星種植。楊桃概分甜味種和酸味種兩大類,培育或研育後各有多種品種,並打破季節性的開花結果期,而全年都可生產。果實習著生於老枝枝旁或落葉後葉腋,未熟時綠色或淡綠色,熟時黃綠色至鮮黃色。李時珍說:「其色青黃潤綠」,說的真是圓滿其實。

草木狀云﹁味極酸。﹂綱目云:﹁其味初酸久甘。﹂異物志云:﹁味甘且酸。﹂事實上楊桃味道的甜︵甘︶酸,與品種、栽培氣候、管理差異都有關係。《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五斂子,甘酢而美,俗以曬乾以充果食。﹂《異物志》陳祈暢說:「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甜味品類適宜當一般水果生食,味美可口,生津止咳,很受人喜愛,少有厭食者。酸味品類愛吃酸或耐酸者,別有獨鍾喜食,或以鹽漬、糖漬、糖煮則別有風味。通常作商品加工製造,以製果醬、浸漬、罐頭、蜜餞、果乾、果脯、派餡(Pie)、鮮果汁、醫藥糖漿等。台灣居民自昔日以來即知用楊桃煮湯或浸漬汁作茶飲稱為楊桃湯、楊桃茶,生榨的楊桃汁,有自製,有商品製,隨處可見。巿面上也各種品牌的楊桃罐頭汁,傳統遵古製作的有黑面蔡楊桃茶、金桃湯的楊桃茶。楊桃讚可聽到廣州街頭小販叫賣聲﹁新花不似舊︵即楊桃︶花,舊花食落沒渣﹂的俚語。

【功效】

楊桃根、枝、葉、花、果均可供藥用。
本草綱目收載:﹁果,主風熱,生津,止渴。﹂中藥傳統使用具有下氣和中、清熱止渴、生津消煩、利尿、解毒、醒酒、助消化……等功效。用治風熱咳嗽、口渴煩躁、咽喉疼痛、口腔炎、牙痛、肝病、小便不利、結石症、壞血病、食毒酒毒。
根具有濇精、止血、止痛功效。用治頭風痛、關節痛、心區痛、遺精、流鼻血。
枝葉具有散熱毒、利小便功效。用治血熱瘙癢、發熱頭痛、疥癬、水痘。
花具有清熱功效。用治往來寒熱。水土不服與瘧疾者,楊桃脯漬白蜜食之有效。

【成分】

楊桃鮮果含糖量在各種鮮果中居首位。內含蔗糖、果糖、葡萄糖。尚含蘋果酸、檸檬酸、草酸及維他命B1、B2、C,微量脂肪、蛋白質等,其含各種營養成分,對於人體有助消化,滋養,保健功能。對於瘧蟲有抗生作用。

【禁忌】

楊桃鮮果,性稍寒,多食易使致脾胃濕寒,便溏泄瀉,有礙食慾及消化吸收。若為食療目的,無論食生果或飲汁,最好不要冰涼及加冰飲食。

蔬菜的功效

花菜類

金針柔肝養血﹑安神忘憂

花椰菜明目利尿﹑滋養七竅

青花菜保眼增視力﹑消炎解毒

葉菜類

過貓強壯體力﹑通便﹑抗癌

秋葵解毒﹑清腸﹑治關節痛
甘藍抗胃潰瘍﹑益腎補髓
芥菜安中﹑明耳目
小白菜健骨美齒﹑消除內火
油菜清血﹑明目﹑降血壓
白菜清熱利濕﹑清腸
筒蒿健胃整腸
芹菜降血壓﹑清血﹑造血
芥藍清血﹑促進新陳代謝
菠菜補血﹑解酒毒
莧菜清血解毒﹑退熱通便

甕菜降血壓﹑清暑﹑消腫

萵苣促頭髮烏柔﹑防禿髮

紅鳳菜補血﹑清血﹑涼血

根莖菜類
球莖甘藍強壯筋骨﹑健壯牙齒

蓮藕涼血﹑止血﹑潤喉止渴
蒟蒻清胃淨腸﹑減肥
蘆筍防血管硬化﹑降血壓﹑抗癌

太多了看的我眼花撩亂


[ 此文章被121296924在2005-04-25 10:09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4-24 21:2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23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