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勵志] 黃凡問的那句話
猶太裔美國小說家索爾.貝婁活到八十九歲,四月四日在波士頓去世。貝婁六十一歲(一九七六)以《韓伯的禮物》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在他所有作品中,四十九歲(一九六四)出版的《何索》,最為轟動也最為暢銷。《何索》描述一個婚姻二度破裂的歷史學教授,以寫信、筆記、喃喃自語等方式,孤獨穿越情感與心靈困境的過程。一九八一年貝婁接受吳魯芹訪問時說,《何索》出版後,讀者來信無以數計,他綜合歸納後發現,「很多離了婚的人喜歡這本書,很多自言自語的那些發現人世間無與可言只有自己對自己談話的人喜歡這本書,大學畢業程度的人喜歡這本書,還有,還想繼續活下去一段時間的人也喜歡這本書。」
一九七一年八月,《何索》中文版由劉紹銘.顏元叔翻譯,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後,台灣讀書界也讀者眾多。一個當時已四十多歲的作家,乾脆改用何索為筆名,出版《何索打擊》之類的書,竟也暢銷一時。還有一個文壇新人黃凡,以《何索》式的技法寫了一篇〈賴索〉,獲得第二屆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發表後文壇側目,稿約紛至。
在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中,一九七九年黃凡的〈賴索〉與一九八六年張大春的〈將軍碑〉(第九屆)最受矚目﹔而兩人才氣過人,創作持續不衰,成績備受肯定。不過大春獲首獎之前就已成名﹕第一屆以〈雞翎圖〉獲優等獎,第七屆以〈傷逝者〉獲科幻小說獎﹔黃凡則是真正的新人,以〈賴索〉獲獎之前從未發表過作品。
黃凡獲獎那年,我負責編「書評書目社」的《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收錄白先勇、東方白、陳若曦、鍾延豪(鍾肇政之子)、胡迪菁、王禎和、黃凡、廖蕾夫(即前任立委廖風德)、吳念真、王璇、張貴興、葉言都等十人的作品。撰寫評介之前,每一作者我都先做詳盡訪談,像黃凡這樣的新人,訪談重點當然是他的文學教育與寫作經驗。
黃凡那年三十歲,中原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系畢業,曾在貿易公司和食品工廠工作。他說,高中以前只讀武俠和國內作家的短篇小說。上了高中才懂得選擇杜思妥也夫思基、羅曼羅蘭、海明威、梅爾維爾、沙林傑、史坦貝克、傑克倫敦等人的作品。上大學後,德國的鮑爾(一九七二年諾貝爾獎得主)及美國的貝婁最吸引他。鮑爾的《小丑》和短篇小說集他看了五遍﹔貝婁的《何索》則看了三遍。李歐梵在評審會議時曾說,看完〈賴索〉想到《何索》。果然其來有自。另一位評審白先勇則認為〈賴索〉的主題「觸及台灣現實的核心」﹔「是真正能夠反映現代的文化和政治氣候的小說……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諷刺。」
黃凡說,發表〈賴索〉之前其實寫過三篇小說。他那時對現代工商社會的冷漠刻板有深切的觀察,有些事讓他覺得荒謬,有些則覺得憤怒和無奈。然而融入這些觀察的三篇作品卻遭到退稿。好在他深知「寫作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並不因而感到氣餒﹔「但是請問,以後我要怎樣才能成名?」
黃凡最後的一問,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照你想的寫下去就好」,我只能這樣誠實的回答。黃凡果然照他想的寫下去。時隔二十六年,已經出版二十多本書﹔中篇小說《慈悲的滋味》並有法文譯本。
貝婁四月四日去世,時報文學獎四月十一日公佈今年徵文辦法。訪談黃凡的這個故事,此時此刻依然清晰如鏡,照見寫作這條艱難的路,一代一代總有人歡喜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