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06894
|
分享:
▼
x0
|
[中彰投] 大里鹹菜巷
大里在台灣早期是有名的鹹菜產地,位於大里市公所對面的將軍二巷,就是鹹菜生產的聚集地,叫做「鹹菜巷」,入口的福德祠和老樹是明顯地標,目前仍有兩戶人家製作鹹菜,形成老街特色,地方人最近不但記錄這段歷史,還發起老街巡禮活動。
大里市的鹹菜興盛期是在台灣光復以後,那時候還叫做「大里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醃漬鹹菜的木桶,口徑有8台斤,高度在7台尺左右,一次可以醃漬1萬台斤的鹹菜。
大里市公所表示,鹹菜的發展原因有三,一是當時沒有冷藏設備,為了儲存食物,留著以後吃,於是發展出醬鹹、醃漬的技術;二是農民在二期稻作休耕時比較清閒,每年11、12月間就種植生長期短又容易照顧的芥菜,當成副業,只要50多天就可以採收,這麼龐大的收成量,無法一下子銷售完,因此醃漬成鹹菜;三是醃漬鹹菜的成本很低,所需材料只有鹽,人人都可以做。 大里鹹菜早期可是赫赫有名,民國54年以前,全台的鹹菜大都來自大里,直到民國55、56年,大里芥菜「生病」,醃漬後的芥菜竟呈黑色,無法繼續生產,因此鹹菜醃漬的大本營就移到屏東水底寮,許多南部農民都到大里購買醃漬鹹菜的木桶,可惜好景不常,水底寮的芥菜也得病,盛況就此結束。
後來,鹹菜重鎮又移轉到雲林縣,這時改用口徑約20台尺、高12公尺的水泥桶,一桶一次可醃漬4萬台斤,又為了節省一層芥菜、一層鹽的排放時間,鹽分比例提高,每6百台斤芥菜,要放12到15台斤的鹽,風味卻不如傳統做法。
大里市公所對面的將軍二巷,過去就是鹹菜的聚集處,又叫「鹹菜巷」,位在七將軍廟、福興宮後方,如今還有兩戶保有這項副業,維持傳統的製作方法,每1百台斤芥菜用6到8台斤的鹽,先晾曬芥菜,再用一層芥菜、一層鹽平均鋪放堆高,最後搬來大石頭「壓頂」,讓芥菜發酵,就成了風味絕佳的鹹菜。
地方人在鄉土教材中,記錄這段風光的鹹菜歷史,大里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單車采風活動,也將鹹菜巷列入參觀重點之一,玩家記得造訪大里市時,別忘了一探鹹菜巷感受老街風華,順道買些具有傳統味的鹹菜,自用、送禮都不錯。
地址:台中縣大里市將軍二巷 電話:大里鄉公所04-24061705 開車路線:從國光路遇下新街右轉過大里市公所斜對面的福德祠巷內即為舊稱的「鹹菜巷」現則稱之為將軍二巷,從將軍二嚮往內走即為當地著名有200多年歷史的福星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