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82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esh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7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三國 波譎雲詭神來之筆 草船借箭 賞析
「草船借箭」(《三國演義》第46回)是緊接「蔣幹中計」之後的又一個精彩的鬥智故事。

  歷史上並無諸葛亮用計「借箭」的史實。與這個故事略有瓜葛的記載見於《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魏略》,說建安十八年(213年)孫權與曹操相持於濡須,孫權乘大船去觀察曹軍營寨,曹操下令亂箭射之;船的一面受了許多箭,偏重將覆,孫權沉著應付,命令將船掉頭,讓另一面受箭,等「箭均船平,乃還」。這只是被動的「受箭」,而不是主動的「借箭」。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周瑜掛帥出兵後,與曹操在江上打話,曹軍放箭,周瑜讓船接滿箭支而回。但這也只是隨機應變的「接箭」,同樣不是有計劃的「借箭」。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完全是《三國演義》的一段傑出創造。作者對事件的主角、時間、地點、原因、過程都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把它納入「鬥智」的範疇,從而寫出了這一膾炙人口的篇章。

  《演義》第45回末尾,在寫畢蔣幹中計,導致曹操誤殺蔡瑁、張允之後,筆鋒一轉,寫因計謀奏效而大喜的周瑜叫魯肅去試探諸葛亮是否識破自己的妙計。這樣,小說的情節發展如同行雲流水,自然地由敵對雙方的鬥智轉入了同盟者之間的鬥智。

  第46回一開始,諸葛亮果然識破了周瑜之計,一見魯肅之面便表示應該「與都督賀喜」。周瑜早就擔心「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我國之禍」,這一來更是大驚道:「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小說的氛圍驟然緊張起來。然而,作為聯盟中東吳一方的統帥和以才智自負的俊傑,周瑜不屑於、也不能蠻幹,他自信有辦法對付諸葛亮,所以他對魯肅揚言道:「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這就為周瑜與諸葛亮的鬥智拉開了序幕。   接著,小說層層鋪墊,步步設疑,逐次展示這場鬥智的奇特性。

  第一層,周瑜請諸葛亮議事,明明是設計殺之,卻偏偏假作和顏悅色地問之:「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諸葛亮應聲答道:「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這正中周瑜下懷,他馬上提出「軍中正缺箭用」,要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並且聲稱:「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讀者馬上會聯想到,這大概就是周瑜所謂「公道斬之」的辦法了。周瑜這一手確實厲害:如果諸葛亮推辭,就會被加上「臨事推諉,妨害聯合抗曹」的罪名 ;而如果他同意,周瑜又會提出更苛刻的條件,以便置其於死地。面對如此難題,偏偏諸葛亮又滿口答應:「都督見委,自當效勞。」一方故設陷阱,暗藏殺機;一方卻好似渾然不覺,自蹈險境。這是一「奇」。

  第二層,周瑜只給諸葛亮十天的期限,企圖給他身上再綁上一條繩索;沒想到諸葛亮反而主動提出十天太長,「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周瑜趁機逼進一步:「軍中無戲言。」諸葛亮答得更乾脆:「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讀者實在不明白諸葛亮為何如此「滿不在乎」,為何要「自投羅網」,這就造成了情節的二「奇」。

  第三層,周瑜以為諸葛亮上了圈套,不禁「大喜」,得意洋洋地對魯肅說:「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滿以為可以達到「公道斬之」的目的了。為了使諸葛亮「兩脅生翅,也飛不去」,周瑜又進一步設置障礙,「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這樣一來,可以肯定:諸葛亮無論如何賣力造箭,都「必然誤了日期」。到了那時,諸葛亮似乎只有死路一條。看到這裏,讀者真為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面對如此絕境,孔明先生有何妙計?這是第三「奇」。

  第四層,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諸葛亮根本不要「箭竹、翎毛、膠漆」等造箭的必需品,卻要魯肅「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他再三叮囑魯肅:「不可又教公瑾得知。」為自己的行動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忠厚的魯肅為自己向周瑜說漏了嘴,致使諸葛亮一再受到刁難而不安,便答應了借船和保密兩項要求。但是,這同造箭又有什麼關係?任務如此艱巨,時間如此緊迫,諸葛亮憑什麼「包管有十萬枝箭」?這些都是難解之謎。這是第四「奇」。

  這四個奇特的情節層次,每一層都是那麼出人意料。它們接踵而來,為小說掀起層層波瀾,布下重重疑雲。矛盾越來越尖銳,讀者的心弦也繃得越來越緊。這樣,小說就帶著強烈的懸念而進入全篇的高潮。

  在魯肅準備好二十隻快船,聽候諸葛亮調用之後,小說情節又作一頓,遲遲不揭開高潮的內幕:「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只剩下最後一天了!這時,高潮終於到來,而作者對高潮的處理仍然充滿「奇」的色彩。就在第三天凌晨四更時分,諸葛亮「密請魯肅到船中」,說是要去取箭,「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逕望北岸進發」。此時,「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諸葛亮的行動也使人如墮五里霧中。等船只靠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又作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命令各船一字擺開,一齊擂鼓吶喊。魯肅見狀大驚,擔心曹軍衝出,諸葛亮卻胸有成竹:「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 果然,多疑的曹操害怕埋伏,慌忙調集一萬多弓弩手,向來船拚命放箭。看到這裏,讀者恍然大悟:原來諸葛亮根本不打算「造箭」,而是來向曹軍「借箭」!這一情節,真是神來之筆,奇妙之極!

  這時,情節的發展加快。當二十隻船的一側射滿箭枝後,諸葛亮命令將船只調頭,繼續受箭。這是一場地地道道的虛張聲勢的戰鬥,一方不停地擂鼓吶喊,一方則繼續箭如雨發。等到日高霧散,二十隻船的另一側也已射滿箭枝。諸葛亮立即下令收船急回,還幽默地命令軍士們齊聲叫道:「謝丞相箭!」就這樣,十餘萬枝箭輕輕鬆鬆地「借」回來了,諸葛亮準時、超額完成了任務。讀者的心情也隨著那飛馳的歸舟而變得輕鬆歡快。

  隨後,作者又添上一處點睛之筆:當魯肅問諸葛亮「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時,諸葛亮答道:「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這一解釋,說明了「借箭」這一奇計的全部合理性,不僅魯肅為之拜服,就是周瑜得知後也不得不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 ,吾不如也!」

  在這場扣人心弦的智鬥中,諸葛亮的處境是十分微妙的:面對周瑜布下的陷阱,他既不屑於逃避,又不莽撞硬頂,而是從容自如,巧妙周旋。憑著對敵、我、友三方的透徹了解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他把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務變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借箭」奇跡,既打擊了曹操一方,又維護了孫、劉聯盟。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正是與周瑜、曹操這兩個奇才鬥智的勝利,使諸葛亮的寬闊胸襟、雍容氣度和絕頂智慧閃射出奪目的光采。

  在這場智鬥中,周瑜和魯肅的性格也得到了較好的表現。周瑜作為諸葛亮的主要對手,不露聲色,巧設陷阱,一心要除掉諸葛亮,顯示了這位風流倜儻的「周郎」性格中剛狠的一面 ;而當諸葛亮「借箭」歸來時,他那一聲「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的慨嘆,則流露出又驚羨、又嫉妒、又無可奈何的心態,真是神情畢肖,活脫如見。魯肅作為連接周瑜和諸葛亮的次要人物,在藝術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沒有他的勸說詢問,周瑜的心機就不便揭示;沒有他的暗中幫助,諸葛亮「借箭」的妙計也無法實施。隨著情節的演進,他那忠厚朴拙、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表現得頗為鮮明,既映照出周瑜的狹隘胸襟,也襯托出諸葛亮的大智大勇。

  作者善於設置懸念,精於層層蓄勢,在波譎雲詭的情節中造成「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藝術氛圍;然後急轉直下,抽絲剝繭,使人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這種駕馭情節的高超本領實在令人驚嘆!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 此文章被SWAT3901在2005-03-05 11:33重新編輯 ]



四個臭皮匠,還是臭皮匠,照樣贏不了諸葛亮
(我爸告訴我的,意思是事情還是要交給懂的人做)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4 11:1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30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