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79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Kabayama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鲜花 x8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励志] 股王茂迪总经理左元淮的3E哲学

图 1.

图 2.




2004年,茂迪营收约24.6亿元,每股盈余约11.68元,其中超过8成都是来自太阳光电事业部的挹注。而且与2000年茂迪的每股盈余为1.25元相较,自从左元淮领军的太阳光电事业部加入茂迪后,获利跳了9倍,今年,根据法人预估,茂迪的每股盈余更是上看25元
不时眯着双眼的微笑,加上客气而又慢条斯理的谈吐,和茂迪总经理左元淮交谈,嗅不出一丝「股王」的感觉,反而尽是和邻家大伯闲话家常时的亲切自然。
2004年底,原本没没无名的茂迪,股价超越联发科,一举摘下台湾股市「股王」桂冠。而亲切的左元淮,正是让茂迪一飞冲天的灵魂人物。
「我是觉得好像有点来得太早了,因为我总觉得我们还在起步阶段,」问左元淮如何看待他的「股王」新头衔,他还是语带谦虚地说这是「美丽的意外」。
茂迪在股票市场窜起的速度,让左元淮意外,但能够带领至今已有24年历史的茂迪再创高峰,却是左元淮早在1997年就预知了。
今年56岁的左元淮,辅大物理系毕业后,1972年到美国纽约耶希华(Yeshiva)继续攻读物理。在拿到物理博士学位后,先是在美国太空总署(NASA)任职,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红外线探测技术。一年半后,国际上发生能源危机,美国政府能源部成立了「再生能源实验室」,当时觉得工作太单调,加上对太阳能发电充满兴趣的左元淮,就申请进入这个新部门研究。
在等待进入「再生能源实验室」期间,左元淮还到加州柏克莱大学做了一年半的的影印机研究。到1981年,他就开始他人生中与太阳能光电的不解之缘。
1997年时,左元淮发现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的成长曲线突然陡峭起来,他发现太阳能是一门值得投资的生意。
基于对太阳能光电市场的憧憬,加上厌倦20多年来在公家机构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左元淮有了中年创业的想法。
一次爬山,带来中年创业机会
太阳能电池片的制造属于矽晶体的半导体制程,而当时在台积电、联电的领军下,台湾俨然已是全球半导体重镇。长期担任工研院顾问的左元淮,在对台湾产业界稍有熟悉的情况下,就带着他的创业计画书来台湾找机会。
不过,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当时终究冷门,加上对台湾创投业完全不熟,左元淮的创业之路初期并不顺遂。
一次爬山之旅,让左元淮圆创业之梦。原本募资无门的左元淮,在一次与昔日大学同学兼长年好友郑福田(茂迪董事长)爬七星山的游程中,透露自己创业的瓶颈,结果和当时正想带领茂迪转型的郑福田一拍即合。郑福田建议左元淮不如在茂迪公司内部创业,而茂迪的太阳光电事业部因此就在2000年正式成军。
左元淮和郑福田的远见,因此成就台湾股市的另一则股王传奇。2001年4月,座落南科的茂迪太阳光电厂正式量产,当年7月,该事业部就开始赚钱,接着一路成长。
2004年,茂迪营收约24.6亿元,每股盈余约11.68元,其中超过8成都是来自太阳光电事业部的挹注。而且与2000年茂迪的每股盈余为1.25元相较,自从左元淮领军的太阳光电事业部加入茂迪后,获利跳了9倍,今年,根据法人预估,茂迪的每股盈余更是上看25元。
京都议定书,让股价破300
而在股价表现方面,茂迪更是2005开年以来,台湾股市中唯一一支在200元以上的个股。甚至在2月16日,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日益暖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当天,属于能源环保概念股的茂迪,股价更是突破300元大关,更加显示左元淮的股王「意外」说真是谦逊了。
尽管已经贵为股王,谦虚的左元淮还是不减那份科学人的赤子之心。在左元淮与记者的访谈过程中,这位两鬓已见斑白的CEO,特地从书柜中拿出他多年来到世界各地推广太阳能电池应用的相片簿,从最先进的欧美,到俄罗斯、中国大陆,乃至于非洲,目不暇给的相片簿厚度超过20公分。
热爱太阳能光电的左元淮,还不时拿出太阳能音乐盒、太阳能庭园灯等产品,用手电筒照射各种产品上的太阳能板,显示太阳能产品的神奇之处。
乐于分享的他,甚至还难得露出骄傲神情地从抽屉拿出他那20岁出头,长相帅气的大儿子相片。「去年才回来台湾,现在在台北当英文老师,」像个孩子般秀出心爱宝贝的他还透露,大儿子的女友还是个加拿大人。
这就是左元淮,有着和过去股王CEO迥异的亲切热情风格。
究竟,长期在公家单位做研究的左元淮,为什么可以在跨入私人企业后,依旧有亮眼表现?而这位乐于分享的股王CEO,甚至还独创一套「3E」职场经验,到底是哪「3E」呢?以下就是他的现身说法。(熊毅晰)

************************
公家单位和私人企业很不一样,私人企业压力较大,不过因为毕竟当时是我自己选择要转换跑道的,所以也是乐在其中。不过,有空我还是会看很多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书。
以前做研发,最主要就是发表文章、着作、申请专利、参加学术会议这一类。做研发的心态常常是自己想一个新的研发方向,然后去申请经费,做了2、3年后,发表了很多文章,然后再申请专利,接着就结案。至于研究的成功与否,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没有赚不赚钱的压力,专利权也是属于公家的。
在私人企业,就会有赚钱的压力,要考虑量产的良率,要对员工、股东负责。所以,我从公家的研发单位到私人企业,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轻松」。
企业经营有很多压力,要赚钱,还要面对竞争。做研发,只是自己给自己设立目标,做得好或不好,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没有人靠你吃饭。就算没有申请到研究经费,也是去做别人的研究,薪水照领。
不过我转入私人企业后,目前表现也算不错的原因,主要是包括董事长在内,茂迪本来就有一群很好的经营团队,加上我们运气好,很快就赚钱了。
要分享我过去的职场经验,我觉得有3个「E」影响我最大。

第一个「E」:训练英文能力
第一个是「English」。我在美国能源部时,刻意让英文写作和英文沟通能力进步很多。
过去在能源部做研究有规定,发表文章前要经过编辑人员整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编辑人员常跟我讲,我写的英文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要好。所以,我在能源部10几年来,第一个收获就是大幅增进自己的英文能力。
我有下功夫,当时觉得自己发音不好,还曾经自掏腰包请老师来帮我纠正发音,还有看英文文章、每天练习写英文文章。我到现在还规定自己,在台湾看中文书,在国外看英文书。我一上飞机就改换英文书来看了。
英文能力很重要。以茂迪为例,成立头几年的业务,大部份都是我自己跟客户联络,等于是我用自己的英文能力帮茂迪打下基础客户。
我觉得在台湾的年轻人应该在自己的英文能力上好好下苦工,除了可以让自己的职场加分,更可以让自己有国际观。

第二个「E」:培养EQ
第二个是「EQ」。EQ就是人际关系,在职场上就是怎样去和别人建立伙伴关系。
像我们无论跟供应商、客户,建立伙伴关系都是最重要的,我每天都提醒自己这方面的重要性。我在办公室墙上就挂着这样的字句:「最好的伙伴关系就是为共同优势而有的互信与互重关系,进而创造超越任何一方独自能够达到的成果(Partnership at its best reflects a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respect, created for mutual advantage, and leading to successful outcome greater than either could achieve alone.)。」我跟员工讲,我每天都要看这个,要员工也要注重这个。
我也常跟员工讲,要自愿做一些事。EQ还包括参加义工,像我在美国有教小孩子踢足球,还当过2年的当地中文学校校长,还有当地工程师协会会长。
我的小孩周末去上中文学校,后来我就自愿去当老师,后来甚至变成校长。中文学校有300多位学生、几10位老师,而且有收入和开销,我就学会怎样去管理一个组织。所以我常常跟人家讲,我的管理经验是做中文学校校长来的(笑)。
在美国能源部做研发的人有一种观念,认为自己比较高级,有博士学位、发表文章、写书,又拥有很多专利,所以会以为自己很高级。通常研发的人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推广的工作。
但我个人是觉得,一天到晚做研发,好像跟社会脱节。所以,我自愿拿20%的时间去做推广工作,因为能源部也希望我们能到国际上推广替代能源。
很多同事认为我这样有点奇怪,但我觉得对自己来说很好。譬如当时苏联解体,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以及美国,想要把苏联那些原本做武器的科学家转换成做和平用途,所以我就主动参加这个计画,到俄国去看它们军用武器实验室,然后建议他们如何改成和平用途。那次待了2星期,很好的回忆,他们还带我去看做飞弹弹头的研究室,满好玩的。
中国、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希望能帮助推广太阳能光电,那时我也自愿参加这个计画,随着美国能源部代表团每年去3~4趟。每次都是先到北京见一些农业部、机械部以及科学部等相关政府官员,接着他们就派人带我们到各偏远地方去看实际情况,然后世界银行底下的GEF(国际环境基金会)、联合国底下的UNDP(联合国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就会捐款协助中国、印度发展太阳能。我们当时是以专家的身分去现场看应用成果。事实上,这样的经验也对茂迪后来在中国的市场业务拓展有很大的帮助。
那时,我跟我们大陆市场业务负责人说,你只要到哪些公司,然后说是我派你来的就可以了。结果,那位业务跟我说:「真有效!我走到哪里一提到左元淮大家都很认识,都很帮忙!」
第三个「E」:用e化联络全世界
第3个e就是「e化」。
我很喜欢买数位相机、笔记型电脑、PDA、扫描器这些科技产品,我觉得玩这些东西,就会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有接受新东西的胸怀。我今年56岁,很喜欢玩这些东西,我儿子还常跟我说,我什么时候玩腻了可以送给他。
尤其现在这个网路时代,小公司透过e-mail,就能直接跟世界联络;需要什么资讯,直接在网站搜寻就好。公司规模已经不重要,如果具备接受新事物的胸怀,小公司也能做大生意。
【2005年3月 e天下杂志】




若有缘即使天涯也咫尺
若无缘即使见面也天涯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03 16:1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3264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